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32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属于独轮平衡车领域,包括有平衡车车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平衡车车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连接至第一脚踏板,第二支架连接至第二脚踏板,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内侧均分别设置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将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和平衡车车体贴合时,球状独轮平衡车的形状为球体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锁紧装置将平衡车体和其两侧的脚踏板贴合成球体状,减少体积,易于携带,易于操控,增强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对于独轮平衡车的新造型的需求。

A spherical single wheel balancing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属于独轮平衡车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独轮平衡车主要有2种形状,一种是在滑板车中间设置有独轮的电动平衡车,一种则是在独轮外设置外壳,在独轮上设置提手,在独轮两侧设置脚踏板的电动平衡车。但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用户而言,这2种独轮平衡车都较难掌控,而且体积均较大,不易携带,未来用户对于独轮平衡车的造型也有更多的需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CN108945232A公开了一种正圆球形/椭圆球形独轮车,包括电机、踏板和车轮,电机包括电机壳和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踏板,车轮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的正圆球形或椭圆球形,车轮套设在电机壳上并与电机壳固定连接,车轮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外套。虽然该车轮在各个角度上与地面都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即使独轮车运动过程中倾倒也能提供动力缓冲,不会急停导致使用者受伤,大大提高了独轮车的可操控性;而且,用户上车容易,即使身体协调性比较差的人也可以顺利启用正圆球形/椭圆球形独轮车,降低了独轮车操作难度,有利于增强用户体验;加强壳用于为正圆球形/椭圆球形独轮车,降低了独轮车操作难度,有利于增强用户体验;加强壳用于为正圆球形/椭圆球形的车轮的两端提供支持力,有利于提高正圆球形/椭圆球形独轮车结构的稳定性。中国技术专利公告说明书CN208216429U公开了具有弹性体轮胎的电动车,包括壳体和套设在壳体上的弹性体轮胎,壳体内设有电机,壳体的外周壁上设有环绕电机转轴设置的凹槽,弹性体轮胎的内周壁上设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凸台。制造商在将弹性体轮胎套装在壳体上时,壳体上的凹槽与弹性体轮胎上的凸台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大大提高了弹性体轮胎的安装精度,另外,凸台卡入凹槽内时,工人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电动车的制造成本,凹槽的截面呈等腰梯形方便维护人员将弹性体轮胎从壳体上褪下;设置第一、二限位件可以防止弹性体轮胎与壳体之间出现打滑现象。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关于球形的独轮车的专利申请,但是这些球形独轮车的脚踏板为固定设计,未能进行折叠收纳,因此仍占据一定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通过锁紧装置将平衡车体和其两侧的脚踏板贴合成球体状,减少体积,易于携带,易于操控,增强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对于独轮平衡车的新造型的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包括有平衡车车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所述平衡车车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二脚踏板,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均分别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将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脚踏板和所述平衡车车体贴合时,所述球状独轮平衡车的形状为球体状。所述球体状包括有圆球状、近似圆球状和椭球状。作为优选,所所述平衡车车体包括有电机、罩壳和轮胎,所述罩壳内设置有所述电机,所述轮胎内设置有所述罩壳,所述轮胎整体为弹性耐磨材料制成的实体,所述轮胎内无需充气,所述轮胎中间厚且两边薄,所述电机包括有转子、电机轴、电池座和电池,所述转子外套设有所述电池座,所述电池座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所述电池,所述电池座的中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轴穿过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处设置有电池管理系统和PCBA。作为优选,相邻的所述电池容纳腔之间设置有限位件,所述转子的外侧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部,所述罩壳的内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条相匹配,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时,所述第一凹部对所述电机的位置进行限制。所述限位件能够和所述电池容纳腔配合共同限制所述电池的位置。作为优选,所述罩壳的底部沿径向设置有多道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间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罩壳的外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二凹槽,所述轮胎内侧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轮胎内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相互交错,这样能够加强所述轮胎的承载能力,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这样使得所述罩壳能够刚好卡入所述轮胎内,所述第二加强筋上开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罩壳设置在所述轮胎内时,所述第二凹部对所述罩壳的位置进行限制。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外侧均分别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提手的下方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空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三空腔的底部设置有多道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能加强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承载能力。作为优选,所述锁紧装置包括有转动部和钩部,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前端设置有所述钩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分别设置有钩槽,所述钩槽由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脚踏板或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朝向下且与所述平衡车车体贴合时,所述钩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钩住所述钩槽,所述第一脚踏板或所述第二脚踏板和所述平衡车车体贴合。所述第一脚踏板或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外侧朝向下时,所述钩部在重力作用下松开所述钩槽,所述第一脚踏板或所述第二脚踏板和所述平衡车车体不贴合,从而展开在所述平衡车车体的两侧。作为优选,所述球状独轮平衡车还包括有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外侧的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所述第一保护套和所述第二保护套的内侧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凸块,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外侧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所述安装凸块,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和所述安装凸块相对应。将所述安装凸块安装入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保护套则覆盖在所述第一脚踏板的外侧,所述第二保护套则覆盖在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外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保护套和所述第二保护套的外侧均分别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位置和形状和所述提手的位置和形状相对应。作为优选,所述轮胎、所述第一保护套和所述第二保护套的材料为橡胶。作为优选,所述球状独轮平衡车还包括有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两侧的第一保护壳和第二保护壳,所述第一保护壳和所述第二保护壳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保护壳和所述第二保护壳用于保护所述电机。作为优选,所述轮胎、所述第一保护套和所述第二保护套的表面设置有足球、篮球、排球、保龄球或乒乓球花纹。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的表面设置为粗糙面。这样有利于用户站稳在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上。总之,采用本技术的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通过锁紧装置将平衡车体和其两侧的脚踏板贴合成球体状,减少体积,易于携带,易于操控,增强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对于独轮平衡车的新造型的需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一种球状独轮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平衡车车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所述平衡车车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二脚踏板,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均分别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将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脚踏板和所述平衡车车体贴合时,所述球状独轮平衡车的形状为球体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平衡车车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所述平衡车车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第二脚踏板,所述第一脚踏板和所述第二脚踏板的内侧均分别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将所述第一脚踏板、所述第二脚踏板和所述平衡车车体贴合时,所述球状独轮平衡车的形状为球体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车车体包括有电机、罩壳和轮胎,所述罩壳内设置有所述电机,所述轮胎内设置有所述罩壳,所述电机包括有转子、电机轴、电池座和电池,所述转子外套设有所述电池座,所述电池座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内设置有所述电池,所述电池座的中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轴穿过的贯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电池容纳腔之间设置有限位件,所述转子的外侧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部,所述罩壳的内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条相匹配,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时,所述第一凹部对所述电机的位置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的底部沿径向设置有多道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条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球状独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的外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二凹槽,所述轮胎内侧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轮胎内侧沿轴向设置有多道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相互交错,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加强筋上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玉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