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端子和继电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端子,其在将多个构件组合而构成的电磁继电器的端子中,防止塑性变形。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将具有两个引脚的第一构件和具有接点的第二构件组合而构成。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三个孔,第一构件具有分别插入至少三个孔来进行铆接的至少三个突起,在至少三个孔中,相对于与两端的孔的靠近触点的一侧的边缘相切的直线,其他的孔配置为位于与触点相反的一侧。
Terminals and relay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和继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端子和继电器。
技术介绍
通过电磁铁开闭触点的继电器具备:电磁铁、衔铁、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端子以及具有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通过电磁铁的励磁使衔铁运动,按压可动端子,使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接触。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具备:具有可动触点的第一构件和具有引脚的第二构件通过三处铆接进行固定的端子。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在衔铁上装配有按压可动端子的绝缘性的按压构件,确保可动端子与衔铁之间的绝缘距离。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用绝缘壁包围电磁铁和衔铁,确保相对于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的绝缘距离。[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4167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5989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531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具备将两个构件在多个部位进行固定而成的端子的继电器中,如果向端子施加外力,则构件彼此的固定部位可能会因不均匀的应力集中而发生损伤。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将具有引脚的第一构件和具有触点的第二构件组合而构成的继电器的端子,其中,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三个孔,第一构件具有分别插入至少三个孔来进行铆接的至少三个突起,在至少三个的孔中,相对于与两端的孔的靠近触点的一侧的边缘相切的直线,其他的孔配置为位于与触点16相反的一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一种实施方案的端子,在向第二构件的按压部位施力时,集中于一个孔的周围的应力与集中于与其相邻的孔的周围的集中的应力之差变小,使应力一样地进行分散,由此防止第二构件的塑性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的立体图。图2是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可动端子的主视图。图4是可动端子的立体图。图5是孔的配置不同的第二构件的主视图。图6是第二构件的主视图。图7是可动端子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8是根据变形例的可动端子的第二构件的主视图。图9是基块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构件的立体图。图11是继电器的剖视图。图12是继电器的放大剖视图。图13是装配有按压构件的衔铁的立体图。图14是说明按压构件向衔铁的装配的立体图。图15是按压构件的主视图。图16是按压构件的侧视图。图17是按压构件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衔铁、按压构件以及可动端子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图。图19是表示按压构架的剖面和衔铁的正面的图。图20是衔铁的立体图。图21是说明按压构件的铆接部的图。图22是继电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3是继电器的变形例的线圈组件和金属部的立体图。图24是继电器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2的立体图,图2是分解立体图。继电器2具备:基块(以下称为基体)4,组装有构成部件;罩6,包围基体4。例如基块4和罩6是由树脂形成的成型部件。组装于基块4的构成部件包含:可动端子20、固定端子26、电磁铁7、片簧(hingespring)8、衔铁10以及由树脂等形成的按压部12。可动端子20具有:第一构件14,具有两条引脚14a、14b;第二构件18,具有可动触点16。固定端子26具有两条引脚22a、22b和固定触点24。电磁铁7包含线圈组件27、铁芯30以及轭铁32。线圈组件27具有:两个线圈端子28,分别具有引脚28a和引脚28b;线圈34,连接于线圈端子28;以及绕线管36,缠绕有线圈34。电磁铁7通过对引脚28a和引脚28b施加电压而被励磁。通过电磁铁7的励磁,衔铁10摆动并吸附于铁芯30。按压部12装配于衔铁10的另一端,伴随衔铁10的摆动而按压可动端子20,使可动触点16接触固定触点24。片簧8装配于衔铁10和轭铁32,对衔铁10的一端向远离铁芯30的方向施力。当停止对线圈端子28的电压施加时,通过片簧8的施力,衔铁10复原为远离铁芯30。伴随衔铁10的复原,从按压部12向可动端子20的按压力解除,可动触点16远离固定触点24。通过所述构成,可动触点16和固定触点24进行开闭。所述的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任意的构成。例如,固定端子26也可以由具有触点24的构件和具有引脚22a、22b的构件构成。图3是可动端子20的主视图。可动端子20是将第一构件14和第二构件18组合而构成的。第一构件14具有:引脚14a、14b,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以及多个(图中为三个)突起36a、36b和36c(以下总称为“突起36”)。第二构件18具有:触点16;以及多个(图中为三个)孔38a、38b和38c(以下总称为“孔38”)。第二构件18具有弹簧特性且为弹性地位移的板状构件。第一构件14和第二构件18为例如金属。突起36被各自插入对应的孔38,分别在顶端被铆接,形成铆接部40a、40b、40c(以下总称为“铆接部40”)。第一构件14和第二构件18由铆接部40连接,相互固定。在可动端子20中流通电流时会发生电压的下降,但通过设有多个铆接部40,能降低可动端子20的内部电阻,减少电压的下降。例如,在流通30A以上的高电流的用途中,优选设有三个以上铆接部40。图3所示的三个铆接部40并排配置。然而,突起36b配置于比突起36a和35c靠下方距离H1处,孔38b配置于比孔38a和38c靠下方距离H1处,因此,中央的铆接部40b配置于比两端的铆接部40a和40c靠下方距离H1处。距离H1为例如0.3mm左右。孔38采用圆、椭圆、三角形、矩形等形状,突起36采用能够插入各孔的形状。使用图4到图7对铆接部40的配置的效果进行说明。图4是可动端子20的立体图。第二构件18被弹性部12向A方向按压,发生弹性位移。当第二构件18向A方向位移时,应力集中于第二构件18的固定有突起36的各个孔38a的周围。图5是作为比较例的在与图4不同的位置配置有孔38d、38e、38f(以下总称为“孔38’”)的第二构件19的主视图。第二构件19的中央的孔38e的位置与第二构件18不同,三个孔38’配置于相同高度。按压部42a是被按压构件12按压的区域。使用按压部42a的中心点44a对各孔38’附近的应力进行说明。假定中心点44a位于第二构件19的几何学中心,在一点承受按压构件12按压第二构件19的力。由于在中心点44a所受的力而在孔38’周围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取决于距中心点44a的距离。中心点44a与孔38’的距离越短,第二构件19的孔附近的弯曲角度越增加,应力越大。在图5中,将中心点44a与孔38d的中心点39d连结的线段L11和将中线点44a与孔38f的中心点39f连结的线段L22的长度大致相同。该情况下,因对中心点44a施加的外力带来的在孔38d的附近的应力与在孔38f的附近的应力为相同程度。另一方面,图5中,将中心点44a与孔38e的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将具有引脚的第一构件和具有触点的第二构件组合而构成,/n所述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三个孔,/n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分别插入所述至少三个孔来进行铆接的至少三个突起,/n在所述至少三个孔中,相对于与两端的孔的靠近所述触点的一侧的边缘相切的直线,其他的孔配置为位于与所述触点相反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30 JP 2018-2259161.一种端子,将具有引脚的第一构件和具有触点的第二构件组合而构成,
所述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三个孔,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分别插入所述至少三个孔来进行铆接的至少三个突起,
在所述至少三个孔中,相对于与两端的孔的靠近所述触点的一侧的边缘相切的直线,其他的孔配置为位于与所述触点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形成有所述至少三个突起的支承部,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洼野和男,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