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273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基座具有沿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延伸的腿部,腿部被配置为在基座组装于壳体内时与轭铁抵接。腿部隔开间隔地配置于衔铁的上方,该间隔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在衔铁的通常的动作中,衔铁的上表面不与腿部接触,但在搭载有继电器的车辆受到强的冲击的情况下等衔铁超过其可动范围而弹起时,衔铁的上表面与腿部的下表面抵接。上表面与腿部的下表面抵接。上表面与腿部的下表面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继电器(电磁继电器)中,使电流流过线圈来对触点进行开闭。存在具有连接于铁芯的轭铁和相对于轭铁(yoke)可动的衔铁(armature)的铰链式继电器。
[0003]近年来,将继电器用于搭载于电动汽车等容易受到冲击、振动的用途的情况增加。为了防止对继电器施加大的冲击、振动时的衔铁相对于轭铁的位移,已知有如下技术:在轭铁或衔铁的一方设置轴,在另一方设置以可旋转的方式接受轴的轴承,使衔铁能够相对于轭铁转动。
[0004]已知有如下继电器:在基板的侧面形成保持触头的槽,在将触头插入槽而卡定保持于槽的基础上,利用粘接剂将外部端子的拉出部周边密封。此外,已知有如下端子台:在主体上设置开口的部件安装用的槽,将端子等从开口插入并安装于主体,将覆盖开口的盖板装接于主体。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1071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039829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004665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7-230839号公报
[0011]在许多继电器中,为了产生用于触点的开闭的适当的接触力、分离力,使用板簧、螺旋弹簧。在将这样的继电器用于容易受到冲击、振动的用途的情况下,弹簧可能会因冲击而塑性变形,无法得到适当的接触力、分离力。另一方面,若另外设置用于承受冲击的加强构件等,则继电器的组装作业变得繁杂,有时会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冲击、耐振动且组装容易的继电器。
[0013]本公开的一个方案是继电器,其具备:电磁铁,具有轭铁;可动触点部,具有衔铁、可动弹簧以及可动触点,所述衔铁随着所述电磁铁的工作而进行动作,所述可动弹簧装配于所述衔铁,所述可动触点装配于所述可动弹簧;以及固定触点部,具有安装有与所述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固定触点的基座,所述基座具有腿部,所述腿部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延伸,与所述轭铁抵接,与所述衔铁的上方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根据本公开,被配置为使安装有固定端子的基座的腿沿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延伸而与轭铁抵接,且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于衔铁的上方,由此,除了提高
固定触点部与电磁铁的定位精度以外,还能得到防止由冲击等引起的各部分的破损、塑性变形等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组装图。
[0017]图2是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3是壳体的立体图。
[0019]图4是壳体的主视图。
[0020]图5示出肋、轭铁以及衔铁的位置关系。
[0021]图6是壳体的后视图。
[0022]图7示出用树脂堵塞开口的状态。
[0023]图8是触点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9是电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10是触点部的俯视图。
[0026]图11是触点部的侧视图。
[0027]图12是基座的立体图。
[0028]图13是B-B

剖视图。
[0029]图14是触点打开时的可动触点部和电磁铁的侧剖视图。
[0030]图15是支柱的立体图。
[0031]图16是可动弹簧的立体图。
[0032]图17是触点闭合时的可动触点部和电磁铁的侧剖视图。
[0033]图18是基座的立体图。
[0034]图19示出装配有永久磁铁和电弧灭弧板的基座。
[0035]图20示出从图19去除基座后的状态。
[0036]图21示出电弧被电弧灭弧板拉长的情形。
[0037]图22示出没有灭弧板的比较例。
[0038]图23是设有磁屏蔽件的固定触点部的分解立体图。
[0039]图24示出从图23去除了基座的状态。
[0040]图25是对设有磁屏蔽件时的磁通进行说明的图。
[0041]图26示出没有磁屏蔽件的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图1和图2分别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的组装图和分解立体图。继电器10例如是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的车载电气安装用的继电器。继电器10是具有如下构件的铰链式继电器:固定触点部14,具备固定触点12(图8);可动触点部18,具备可动触点16;电磁铁20,使可动触点16相对于固定触点12可接触/分离地位移;以及壳体22,容纳可动触点部18和电磁铁20。继电器10使用通过铆接等安装于壳体22的外侧的金属制的套环(collar)24,安装于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等。将固定触点部14和可动触点部18统称为“触点部”。
[0043]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部18和电磁铁20(统称为“主体21”)通过相对于壳体22沿着
固定触点12与可动触点16的接触/分离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移动而插入并组装于壳体22内。壳体22能够采用仅在接触/分离方向上开口的结构,例如无需将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成两个部分的部件组合。固定触点部14包括基座48和设于基座48的固定触点12。通过将固定触点部14插入壳体22,固定触点部14的背面构成继电器10的盖。在固定触点部14与壳体22的边界填充树脂、粘接剂来将继电器10密封。壳体22例如能够由树脂成型来制作。通过如上所述形成壳体22,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降低制造成本。
[0044]图3和图4分别是壳体22内部的立体图和主视图。壳体22具有将主体21引导至壳体22内的规定位置并进行定位的肋26、28。各肋在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上延伸,且在主体21向壳体22的装接方向上延伸。
[0045]图5是示出将电磁铁20配置于壳体22时的衔铁60、轭铁72以及各肋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形成于壳体22的内底面的肋26与轭铁72的下表面抵接而支承可动触点部18,有助于可动触点部18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形成于壳体22的内侧面的肋28具有在主体21的插入方向上倾斜的面29。面29作为主体21插入壳体22时的轭铁72的宽度方向的引导件发挥功能。肋28在主体21插入后与轭铁72的侧面抵接,有助于电磁铁20相对于壳体22的宽度方向的定位。
[0046]形成于壳体22内的上表面的肋30与衔铁60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通常的动作中不与衔铁60接触。但是,在搭载有继电器10的车辆受到强的冲击的情况等,即使衔铁60超过可动范围而大幅弹起,衔铁60的活动也会被肋30抑制,防止大的力作用于触点、后述的复位弹簧。通过设置肋30,能防止各部的破损、弹簧的塑性变形等。
[0047]图6示出壳体22的与主体21所插入的开口相反侧的背面侧。如图2和图9所示,电磁铁20具有用于向线圈68供电的两个线圈端子78。线圈端子78插入壳体22内部的开口41,从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具备:电磁铁;可动触点部,具有可动触点,随着所述电磁铁的工作而进行动作;固定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固定触点;以及壳体,容纳所述电磁铁和所述可动触点部,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上开口的结构,所述固定触点部构成所述壳体的盖。2.一种继电器,具备:电磁铁;可动触点部,具有衔铁、可动弹簧以及可动触点,所述衔铁随着所述电磁铁的工作而进行动作,所述可动弹簧装配于所述衔铁,所述可动触点装配于所述可动弹簧,固定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固定触点;以及壳体,容纳所述电磁铁和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上表面形成有与所述衔铁隔开间隔地配置的肋。3.一种继电器,具备:电磁铁,具有线圈和线圈端子;可动触点部,具有随着所述电磁铁的工作而进行动作的可动触点;固定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固定触点;以及壳体,容纳所述电磁铁和所述可动触点部,所述壳体具备开口和袋部,所述线圈端子位于所述开口,并且在所述开口中配置连接于所述线圈端子的电线,所述袋部具有供所述电线拉出的开口端。4.一种继电器,具备:电磁铁;轭铁;可动触点部,具有衔铁、可动弹簧以及可动触点,所述衔铁随着所述电磁铁的工作而进行动作,所述可动弹簧装配于所述衔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越拓治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