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真空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依次设置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内部的消声内壳,所述消声内壳与装置外壳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消声内壳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和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一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本消音器采用混凝土层取代传统的消音棉填充,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制造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消音器的重量,从而减少设备的振动噪音,同时,这种混凝土层也具有消音棉的吸音效果。
An improved muffler for reducing noi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
本技术涉及真空压缩
,尤其涉及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
技术介绍
在真空压缩领域中,利用电机带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作业应用相当广泛,现有的抽真空设备在工作时,其工作噪声较大,本专利技术人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些噪声的主要产生源在于气流,而另一方面还在于设备自身的材料和结构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有鉴于此,专利技术人作出了新的专利技术创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内部的消声内壳,所述消声内壳与装置外壳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消声内壳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和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一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多个滤声筒,气液噪声从一级消声腔体传输至二级消声腔体,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第一滤水管;所述装置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二级消声腔体相通的导气管,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与位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进气管和排水管。进一步的,所述噪声反射装置包括第一反射瓦和第二反射瓦,所述第一反射瓦的凹面正对进气管且两侧预留有气隙,所述第二反射瓦与第一反射瓦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瓦和第二反射瓦均设置有缺口。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瓦和第二反射瓦均设置有两片。进一步的,还设置有三级消声腔体,所述二级消声腔体与三级消声腔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一级消声腔体的噪声转至二级消声腔体的转换腔a,所述一级消声腔体与二级消声腔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二级消声腔体的噪声转换至三级消声腔体的转换腔b,所述导气管连通于三级消声腔体,三级消声腔体内设置有滤声筒和依次穿过转换腔a、二级消声腔体、转换腔b至一级消声腔体的第二滤水管。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连接有末级消音器。优选的,所述末级消音器包括消音外壳,所述消音外壳设置有排气口,消音外壳内设置有第一消声板和第二消声板。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内部的消声内壳,所述消声内壳与装置外壳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消声内壳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和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一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本消音器采用混凝土层取代传统的消音棉填充,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制造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消音器的重量,从而减少设备的振动噪音,同时,这种混凝土层也具有消音棉的吸音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真空泵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技术真空泵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技术第一反射瓦的结构图。附图标记包括:装置外壳--31,进气管--311,排水管--312,导气管--313,第二滤水管--314,消声内壳--32,混凝土层--321,一级消声腔体--33,二级消声腔体--34,第一滤水管--341,噪声反射装置--35,第一反射瓦--351,第二反射瓦--352,缺口--353,滤声筒--36,三级消声腔体--37,转换腔a--381,转换腔b--382,末级消音器--39,消音外壳--391,排气口--392,第一消声板--393,第二消声板--39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至3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31,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31内部的消声内壳32,所述消声内壳32与装置外壳31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321,混凝土层321的厚度一般设置为5~10cm左右,所述消声内壳32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33和与一级消声腔体33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34,一级消声腔体33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35,所述二级消声腔体34设置有多个滤声筒36,气液噪声从一级消声腔体33传输至二级消声腔体34,所述二级消声腔体34设置有第一滤水管341;所述装置外壳31的顶部设置有与二级消声腔体34相通的导气管313,所述装置外壳31的底部设置有与位于一级消声腔体33相通的进气管311和排水管312。工作时,进气管311将气流导入到一级消声腔体33中,由噪声反射装置35对气流进行一级反射,从而形成多次回转,然后进行二级消声腔体34中利用滤声筒36进行消音,在二级消声腔体34中部分气流中的水分集结由第一滤水管341排向一级消声腔体33中,显然,本消音器采用混凝土层321取代传统的消音棉填充,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制造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消音器的重量,从而减少设备的振动噪音,同时,这种混凝土层321也具有消音棉的吸音效果具体地,所述噪声反射装置35包括第一反射瓦351和第二反射瓦352,所述第一反射瓦351的凹面正对进气管311且两侧预留有气隙,所述第二反射瓦352与第一反射瓦351对称设置。气流进入一级消声腔体33中与第一反射瓦351形成反射,并在两侧预留的气隙中通过再与第二反射瓦352形成反射。所述第一反射瓦351和第二反射瓦352均设置有缺口353。在设置该缺口353的作用下,可以让主要的气流从缺品通过至第二反射瓦352,而不必全部由两侧预留的气隙通过气流,可以平衡降低噪声。当然,作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瓦351和第二反射瓦352均设置有两片。作为更优的改进方案,还设置有三级消声腔体37,所述二级消声腔体34与三级消声腔体37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一级消声腔体33的噪声转至二级消声腔体34的转换腔a381,所述一级消声腔体33与二级消声腔体34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二级消声腔体34的噪声转换至三级消声腔体37的转换腔b382,所述导气管313连通于三级消声腔体37,三级消声腔体37内设置有滤声筒36和依次穿过转换腔a381、二级消声腔体34、转换腔b382至一级消声腔体33的第二滤水管314。三级消声腔体37不但增加了对噪音的抑止,而且通过转换腔a381和转换腔b382可以使整个流的消音行程更长,进而提高消音的作用。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管313连接有末级消音器39。所述末级消音器39包括消音外壳391,所述消音外壳391设置有排气口392,消音外壳391内设置有第一消声板393和第二消声板394。末级消音器39可以对末级气流进行辅助消音,达到综合降低噪音的目的。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内部的消声内壳,所述消声内壳与装置外壳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消声内壳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和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一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多个滤声筒,气液噪声从一级消声腔体传输至二级消声腔体,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第一滤水管;/n所述装置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二级消声腔体相通的导气管,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与位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进气管和排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包括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装置外壳内部的消声内壳,所述消声内壳与装置外壳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消声内壳设置有一级消声腔体和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二级消声腔体,一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噪声反射装置,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多个滤声筒,气液噪声从一级消声腔体传输至二级消声腔体,所述二级消声腔体设置有第一滤水管;
所述装置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二级消声腔体相通的导气管,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与位于一级消声腔体相通的进气管和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反射装置包括第一反射瓦和第二反射瓦,所述第一反射瓦的凹面正对进气管且两侧预留有气隙,所述第二反射瓦与第一反射瓦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降低噪音的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瓦和第二反射瓦均设置有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桥,梁汝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基富真空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