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5295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模块,通过第二柔板与刚板层叠布设,扩展了PCB板的有效布板面积,使得壳体内结构紧凑,提高空间利用率,实现产品小型化封装,解决了封装体积大的问题;由于光发射组件安装在第一容纳槽内,与金属支撑板直接接触,光发射组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至金属支撑板;光接收组件固定在金属加强板上,光接收组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至金属加强板,通过金属加强板及时传导至金属支撑板,金属支撑板通过支撑台最终将热量及时传导至上壳,通过上壳将热量散发出去;金属支撑板既是整个光模块内部的结构支撑,又是光模块内部良好的导热通道,整个光模块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扩大了光模块的适用范围。

An optical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推广及深入应用,光模块的需求与日俱增。光模块的散热问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适用范围及寿命。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SM4光模块主要是标准的QSFP28封装形式,受限于其封装方案,其工作温区仅为商业温区(0~+70℃),散热效果差,且封装体积相对较大(约17600mm),无法应用于一些小型化、耐高温等特殊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模块,解决了封装体积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光模块,包括:壳体,其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围成容纳空间;PCB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PCB板包括刚板、第一柔板、第二柔板,所述刚板分别与第一柔板、第二柔板连接;所述第二柔板向上翻折与刚板层叠布设;在所述第二柔板的背面固定有金属加强板;金属支撑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金属支撑板具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其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围成容纳空间;/nPCB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PCB板包括刚板、第一柔板、第二柔板,所述刚板分别与第一柔板、第二柔板连接;所述第二柔板向上翻折与刚板层叠布设;在所述第二柔板的背面固定有金属加强板;/n金属支撑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金属支撑板具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金属加强板和刚板之间,用于安装金属加强板;所述金属支撑板的四周边缘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与上壳抵接;/n光发射组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柔板连接;/n光接收组件,其固定在所述金属加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围成容纳空间;
PCB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PCB板包括刚板、第一柔板、第二柔板,所述刚板分别与第一柔板、第二柔板连接;所述第二柔板向上翻折与刚板层叠布设;在所述第二柔板的背面固定有金属加强板;
金属支撑板,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金属支撑板具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金属加强板和刚板之间,用于安装金属加强板;所述金属支撑板的四周边缘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与上壳抵接;
光发射组件,其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柔板连接;
光接收组件,其固定在所述金属加强板上;且与所述第二柔板连接;
光纤带组件,其包括第一光器件、第二光器件、光纤带、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光器件与光发射组件通信,所述第二光器件与光接收组件通信,所述光纤带的一端连接第一光器件和第二光器件,所述光纤带的另一端连接光纤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板的一侧边与第一柔板连接,所述刚板上与该侧边邻近的侧边连接第二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组件包括若干个TOSA组件,相适配的,所述金属支撑板具有若干个第一容纳槽,所述光纤带组件包括若干个第一光器件;所述若干个TOSA组件对应放置在若干个第一容纳槽内,与若干个第一光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露露周升强王晨阳曾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海信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