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4824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属于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进水单元、支撑单元和土柱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杆、上支撑部件和底座,上支撑部件安装于支撑杆上;土柱单元包括顶层筒体、底层筒体和顶盖,顶层筒体的底部设置有漏水板,顶盖设置于顶层筒体的顶部,且顶盖上设置有进水口,底层筒体设置于顶层筒体的下部,各筒体和顶盖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上;进水单元包括马氏瓶和进水导管,马氏瓶设置于上支撑部件的上表面,通过进水导管与土柱单元的进水口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土样分层采集以及填样,还可以实现渗滤液分层采样,大大提高了试验便利性。

A rotatable series soil column tes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属于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技术介绍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占比达到80-90%,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60-70%。农业活动产生的面源污染物流失,一部分是通过降雨产生径流,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过程进入水环境中;另一部分污染物累积在土壤中,通过土壤垂向迁移,进入地下水。目前我国核算农业活动产生污染物流失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对淋溶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核算存在一定缺失。因此,深入研究土壤中水文情况以及氮磷淋失特征十分重要,土柱试验则是开展土壤溶质运移研究和采集土壤中土壤溶液的一个重要方法。早期土柱实验主要用于水文地质研究,即地下水的研究,包括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饱水带及包气带中水分和溶质的运动、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土柱实验开始用于土壤中物质与物质的化学过程研究及溶质运移研究,包括分析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油动力学特性和渗透性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依靠土壤柱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单元(100)、支撑单元(200)和土柱单元(300),/n所述支撑单元(200)包括支撑杆(210)、上支撑部件和底座(220),支撑杆(210)竖直地设置于底座(220)上,所述上支撑部件一端滑动安装于支撑杆(210)上;/n所述土柱单元(300)设置于上支撑部件的下部,该土柱单元(300)包括顶层筒体(310)、底层筒体(330)和顶盖(340),所述顶层筒体(310)的底部设置有漏水板(312),所述顶盖(340)设置于顶层筒体(310)的顶部,且顶盖(340)上设置有进水口(341),所述底层筒体(330)设置于顶层筒体(3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单元(100)、支撑单元(200)和土柱单元(300),
所述支撑单元(200)包括支撑杆(210)、上支撑部件和底座(220),支撑杆(210)竖直地设置于底座(220)上,所述上支撑部件一端滑动安装于支撑杆(210)上;
所述土柱单元(300)设置于上支撑部件的下部,该土柱单元(300)包括顶层筒体(310)、底层筒体(330)和顶盖(340),所述顶层筒体(310)的底部设置有漏水板(312),所述顶盖(340)设置于顶层筒体(310)的顶部,且顶盖(340)上设置有进水口(341),所述底层筒体(330)设置于顶层筒体(310)的下部,该底层筒体(330)的底部设置有底板(332),底层筒体(330)的下部设置有出水口(331);所述顶层筒体(310)、底层筒体(330)和顶盖(340)转动安装于支撑杆(210)上;
所述进水单元(100)包括马氏瓶(110)和进水导管(120),所述马氏瓶(110)设置于上支撑部件的上表面,进水导管(120)的一端设置于马氏瓶(110)的下部,进水导管(120)的一端与土柱单元(300)的进水口(34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渗滤液承接容器(400),底层筒体(330)的出水口(331)通过出水导管(333)与渗滤液承接容器(40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串联式土柱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筒体(310)和底层筒体(330)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定位安装孔(350),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雪婷张毅敏班如雪孔明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