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0598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包括:一个中央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外侧的四个边组件和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外侧的四个角组件;中央组件、所述边组件和所述角组件均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组件底盘、组件面板和组件盖板,组件内腔中设有“井”字形收纳格,所述“井”字形收纳格将所述凹入部分隔为九个隔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弥补了现有的溢油模拟仅能靠数值模拟或者水槽模拟的局限,为溢油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环境的分析结果。

Oil film drift sim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膜漂移模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海洋开发的推进,大量船舶和大件运输船舶在项目周边海域往来,使海域行驶船舶密度增加,若因操作不当或天气因素可能会发生船舶碰撞,致使燃油泄漏入海,影响海水水质、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溢油的环境影响分析在各类涉海工程中愈发重要。溢油的环境特殊性导致其无法采用示踪剂等方式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实时演绎,现阶段的海洋浮漂仅能展现水流对物质的迁移作用。海洋溢油影响分析均基于实验室物理模型或者数学模型分析,两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界概化,可能忽略某些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现需要提出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以实现在实际情况下油膜扩散实际演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的油膜漂移模拟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包括:一个中央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外侧的四个边组件和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外侧的四个角组件;四个所述边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中央组件(100)、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外侧的四个边组件(200)和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外侧的四个角组件(300);四个所述边组件(200)分别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的四周;每个所述边组件(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角组件(300);/n所述中央组件(100)、所述边组件(200)和所述角组件(300)均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组件底盘(110)、组件面板(120)和组件盖板(130),所述组件底盘(110)上设有组件面板(120),所述组件面板(120)为矩形,所述组件面板(120)的顶面上具有向下凹陷的凹入部(1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膜漂移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中央组件(100)、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外侧的四个边组件(200)和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外侧的四个角组件(300);四个所述边组件(200)分别设置于所述中央组件(100)的四周;每个所述边组件(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角组件(300);
所述中央组件(100)、所述边组件(200)和所述角组件(300)均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组件底盘(110)、组件面板(120)和组件盖板(130),所述组件底盘(110)上设有组件面板(120),所述组件面板(120)为矩形,所述组件面板(120)的顶面上具有向下凹陷的凹入部(140),所述组件盖板(130)安装于所述组件面板(120)上,所述组件盖板(130)与所述凹入部(140)围成组件内腔(150);在所述组件内腔(150)中设有“井”字形收纳格(180),所述“井”字形收纳格(180)将所述凹入部(140)分隔为九个隔间(181);每个所述收纳格(180)与所述组件面板(120)之间设有密封胶圈(600);
所述中央组件(100)的组件面板(120)的四周分别设有中央部裙边(160),每个所述中央部裙边(160)的两侧分别设有中央连接杆(170),每个所述中央连接杆(170)上设有中央连接孔(171);
所述边组件(200)的组件面板(120)的四周设有三个中间边部裙边(210)和一个边缘边部裙边(220),所述角组件(300)的组件面板(120)的四周设有两个中间角部裙边(310)和两个边缘角部裙边(320);
三个所述中间边部裙边(210)中的两个所述中间边部裙边(210)与所述中间角部裙边(310)相邻,剩下一个所述中间边部裙边(210)与所述中央部裙边(160)相邻;
所述中间边部裙边(210)的两侧设有边部连接杆(230),每个所述边部连接杆(230)上设有边部连接孔(231);
所述中间角部裙边(310)的两侧设有角部连接杆(330),每个所述角部连接杆(330)上设有角部连接孔(331);
第一连接轴(191)穿过所述中央连接孔(171)和所述边部连接孔(231),将所述中央组件(100)与所述边组件(200)铰接;第二连接轴(192)穿过所述角部连接孔(331)和所述边部连接孔(231),将所述角组件(300)与所述边组件(200)铰接;
所述中央组件(100)的组件面板(120)的顶面与所述中央组件(100)的组件底盘(110)之间的高度小于25mm;所述边组件(200)的组件面板(120)的顶面与所述边组件(200)的组件底盘(110)之间的高度小于25mm;所述角组件(300)的组件面板(120)的顶面与所述角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弘施蓓俞士敏丁玲胡金张蒙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