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及其控锻控冷工艺和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224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及其控锻控冷工艺和生产工艺,所述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 0.20‑0.30%、Si 0.20‑0.40%、Mn 1.90‑2.10%、P≤0.010%、S 0.030‑0.050%、Cr 0.40‑0.60%、V 0.10‑0.20%、Ti 0.015‑0.025%、Ni≤0.20%、Mo≤0.20%、Al 0.020‑0.045%、N 60‑120ppm,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并且Ti×N≤0.00016;此钢种和42CrMo调质钢相比,在原材料成本相当的前提下,疲劳性能与之相当,可为锻造企业省略了热处理回火工序,降低零件制造成本并减少能源消耗,可用来替代42CrMo调质钢来制造对强韧性要求较高的零部件。

A V microalloyed high strength and toughness bainite non quenched and tempered steel and its controlled forg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及其控锻控冷工艺和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结构钢
,具体涉及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及其控锻控冷工艺和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的非调质钢一般是在中碳(0.2~0.5%C)钢中加入微量V,Nb,Ti等元素,进行控制轧制(锻造)和控制冷却,使得V,Nb,Ti等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析出,实现强化作用,获得与调质处理相近的力学性能,从而省去调质处理工序。在变形后的冷却过程中,V元素的碳氮化物的析出强化作用最强,其强化作用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变化不大,因而在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中,多采用单独添加V或以V为主,同时添加Ti、Nb的复合微合金化。但对于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其抗拉强度最大只能达到~900MPa,当强度超过这一值时,其韧性急剧下降,很难满足现代机械制造行业特别是汽车前轴等保安部件对钢材强韧性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贝氏体可以兼具高温转变产物的塑、韧性和低温转变产物的强度,对此,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由于具有良好强韧性配合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 0.20-0.30%、Si 0.20-0.40%、Mn 1.90-2.10%、P≤0.010%、S 0.030-0.050%、Cr 0.40-0.60%、V 0.10-0.20%、Ti 0.015-0.025%、Ni≤0.20%、Mo≤0.20%、Al 0.020-0.045%、N 60-120ppm,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并且Ti×N≤0.000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0.20-0.30%、Si0.20-0.40%、Mn1.90-2.10%、P≤0.010%、S0.030-0.050%、Cr0.40-0.60%、V0.10-0.20%、Ti0.015-0.025%、Ni≤0.20%、Mo≤0.20%、Al0.020-0.045%、N60-120ppm,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并且Ti×N≤0.000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V元素的重量百分比为0.10~0.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Ni元素的重量百分比为优选为0.04~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Mo元素的重量百分比为0.04~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其特征在于,所述V微合金化高强韧性贝氏体非调质钢的抗拉强度≥1030MPa,屈服强度≥770MPa,断后伸长率≥16%,室温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芳忠汪开忠刘学华陈世杰郝震宇胡艺耀杨少鹏姜婷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