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34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泵,涉及泵体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所述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所述增压腔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所述增压腔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所述增压腔与集流腔之间设有凸环隔离,所述凸环设置在增压腔与集流腔的内壁上,所述泵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所述出流接口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增压腔的另一端设置集流腔,并在集流腔的外端设置有出流通道,出流通道设为螺旋状,通过缩小水流流出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出流通道增大水流流出的阻力,从而增大水流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水泵的压力,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A high pressure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泵
:本技术涉及泵体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高压泵。
技术介绍
: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泵通常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三类。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按照有无轴结构,可分直线泵,和传统泵。水泵只能输送以流体为介质的物流,不能输送固体。现有的,水泵在输送过程中,由于压力较小,容易使水流输送速度过慢,且水流遇到较陡的地方容易大量集流,其根据原因在于,水泵压力较小。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压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泵,解决水泵压力较小,导致水流输送速度过慢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压泵,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所述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所述增压腔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所述增压腔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所述增压腔与集流腔之间设有凸环隔离,所述凸环设置在增压腔与集流腔的内壁上,所述泵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所述出流接口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所述出流通道设为螺旋状,且所述出流通道与集流腔相通;其中,所述泵壳体的一端设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内部设有一绞龙轴穿过所述泵壳体的一端,且所述绞龙轴伸入于增压腔内,所述绞龙轴的外壁盘旋有推送叶片。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对水流的推力,所述推送叶片设为螺旋状,且所述推送叶片与绞龙轴设为一体结构。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结构的强度,所述电动机与泵壳体设为一体结构。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安装和固定电动机,所述泵壳体与电动机的连接处设有电动机固定座,所述电动机固定座固定在电动机的一端。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连接,所述出流接口的外壁设有螺纹。进一步的,为了便于使用者搬动该泵壳体,所述泵壳体的外壁设有防滑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增压腔的另一端设置集流腔,并在集流腔的外端设置有出流通道,出流通道设为螺旋状,通过缩小水流流出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出流通道增大水流流出的阻力,从而增大水流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水泵的压力,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分离示意图;图中:1、电动机,2、电动机固定座,3、进流口,4、泵壳体,5、出流通道,6、出流接口,7、集流腔,8、凸环,9、绞龙轴,10、增压腔,11、推送叶片,12、螺纹,13、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成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达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请参阅图1和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泵壳体4,泵壳体4设为圆柱状,泵壳体4的内部设增压腔10,增压腔10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增压腔10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7,集流腔用于汇聚液流,使液流储存至一定时,内部压力增大,从而增加内部该泵壳体的压力,提高该泵壳的实用性,增压腔10与集流腔7之间设有凸环8隔离,凸环8设置在增压腔10与集流腔7的内壁上,泵壳体4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6,出流接口6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5,出流通道5设为螺旋状,且出流通道5与集流腔7相通;其中,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电动机1,电动机1的内部设有一绞龙轴9穿过泵壳体4的一端,且绞龙轴9伸入于增压腔10内,绞龙轴9的外壁盘旋有推送叶片11,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圆孔,绞龙轴9为电动机1内部的转子,绞龙轴9穿过泵壳体4的圆孔,使绞龙轴9在增压腔10内,用于为泵壳体提高输送动能。本技术将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增压腔的另一端设置集流腔,并在集流腔的外端设置有出流通道,出流通道设为螺旋状,通过缩小水流流出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出流通道增大水流流出的阻力,从而增大水流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水泵的压力,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推送叶片11设为螺旋状,且推送叶片11与绞龙轴9设为一体结构,螺旋状的推送叶片11,有利于为泵壳体4内部的增压腔10循环提供输送力,提高该泵壳体的实用性。实施例2请参阅图1和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泵壳体4,泵壳体4设为圆柱状,泵壳体4的内部设增压腔10,增压腔10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增压腔10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7,集流腔用于汇聚液流,使液流储存至一定时,内部压力增大,从而增加内部该泵壳体的压力,提高该泵壳的实用性,增压腔10与集流腔7之间设有凸环8隔离,凸环8设置在增压腔10与集流腔7的内壁上,泵壳体4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6,出流接口6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5,出流通道5设为螺旋状,且出流通道5与集流腔7相通;其中,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电动机1,电动机1的内部设有一绞龙轴9穿过泵壳体4的一端,且绞龙轴9伸入于增压腔10内,绞龙轴9的外壁盘旋有推送叶片11,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圆孔,绞龙轴9为电动机1内部的转子,绞龙轴9穿过泵壳体4的圆孔,使绞龙轴9在增压腔10内,用于为泵壳体提高输送动能。本技术将泵壳体设为圆柱状,泵壳体的内部设增压腔,增压腔的另一端设置集流腔,并在集流腔的外端设置有出流通道,出流通道设为螺旋状,通过缩小水流流出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出流通道增大水流流出的阻力,从而增大水流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水泵的压力,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电动机1与泵壳体4设为一体结构,泵壳体4与电动机1的连接处设有电动机固定座2,电动机固定座2固定在电动机1的一端。提高结构连接的牢固性,便于通过电动机1为泵壳体4提供输送动力,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实施例3请参阅图1和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泵壳体4,泵壳体4设为圆柱状,泵壳体4的内部设增压腔10,增压腔10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增压腔10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7,集流腔用于汇聚液流,使液流储存至一定时,内部压力增大,从而增加内部该泵壳体的压力,提高该泵壳的实用性,增压腔10与集流腔7之间设有凸环8隔离,凸环8设置在增压腔10与集流腔7的内壁上,泵壳体4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6,出流接口6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壳体(4),所述泵壳体(4)设为圆柱状,所述泵壳体(4)的内部设增压腔(10),所述增压腔(10)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所述增压腔(10)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7),所述增压腔(10)与集流腔(7)之间设有凸环(8)隔离,所述凸环(8)设置在增压腔(10)与集流腔(7)的内壁上,所述泵壳体(4)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6),所述出流接口(6)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5),所述出流通道(5)设为螺旋状,且所述出流通道(5)与集流腔(7)相通;/n其中,所述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电动机(1),所述电动机(1)的内部设有一绞龙轴(9)穿过所述泵壳体(4)的一端,且所述绞龙轴(9)伸入于增压腔(10)内,所述绞龙轴(9)的外壁盘旋有推送叶片(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壳体(4),所述泵壳体(4)设为圆柱状,所述泵壳体(4)的内部设增压腔(10),所述增压腔(10)设为空心的圆柱腔体,所述增压腔(10)的另一端设有集流腔(7),所述增压腔(10)与集流腔(7)之间设有凸环(8)隔离,所述凸环(8)设置在增压腔(10)与集流腔(7)的内壁上,所述泵壳体(4)的另一端设有出流接口(6),所述出流接口(6)的内部设有出流通道(5),所述出流通道(5)设为螺旋状,且所述出流通道(5)与集流腔(7)相通;
其中,所述泵壳体(4)的一端设有电动机(1),所述电动机(1)的内部设有一绞龙轴(9)穿过所述泵壳体(4)的一端,且所述绞龙轴(9)伸入于增压腔(10)内,所述绞龙轴(9)的外壁盘旋有推送叶片(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烨栩陈光海周彩霞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尚正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