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1806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包括尾喷叶片、尾喷筒及拉动环;所述尾喷叶片与拉动环分别设置在尾喷筒的两端;多个尾喷叶片绕尾喷筒的轴心设置;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尾喷筒的端面上;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轴线一侧与拉动环之间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拉动环的中心处设置有推动中心板;所述拉动环与推动中心板之间活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拉杆;所述推动中心板背对尾喷筒的一侧与电机输出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降低,同时,能及时地将集中在推动中心板处的外力分散到拉杆上。

Expansion structure of engine model tail spr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
,具体为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
技术介绍
尾喷是发动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燃油燃烧后的产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未完全燃烧的小分子烃类物质喷射出去,起到排废气的作用,同时也利用喷射时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飞机。为了方便展示与模拟演示发动机尾喷推进的伸缩过程,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尾喷实物,得到尾喷模型。尾喷模型的推动环在运动时,至少需要三个受力点同时运动,才能保证推动环的稳定前进,进而张开叶片,对于尾喷模型来说,需要采用三个电机同时作用于推动环的三个受力点,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造价昂贵。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来判断,将推动环做成推动板,并采用一个电机推杆作用于推动板中心处,即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此方法会使得推动板中心处受到电机推杆的推力集中到此处,发生力的集中现象,长时间使用,导致推动板此处发生弯曲、受损或碎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尾喷模型中,推动环受力点多所需电机多而造成的结构复杂成本昂贵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包括尾喷叶片、尾喷筒及拉动环;所述尾喷叶片与拉动环分别设置在尾喷筒的两端;多个尾喷叶片绕尾喷筒的轴心设置;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尾喷筒的端面上;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轴线一侧与拉动环之间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拉动环的中心处设置有推动中心板;所述拉动环与推动中心板之间活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拉杆;所述推动中心板背对尾喷筒的一侧与电机输出轴连接;尾喷叶片能够相对于尾喷筒在状态A与状态B之间切换,状态A:尾喷叶片的长度方向与尾喷筒的轴线平行,状态B:多个尾喷叶片同步向外偏离尾喷筒的轴向。将电机输出轴连接到推动中心板上,启动电机,推动推动中心板沿尾喷筒的轴向进入到尾喷筒内,同时推动中心板通过拉杆拉动拉动环运动,运动方向与推动中心板相同,并使得活动连接在拉动环一侧的推杆运动,且在力的传导下,带动尾喷叶片向外扩张,偏离尾喷筒的轴向,相较于传统的发动机尾喷模型,此模型的受力点集中到推动中心板处,只需采用一个电机就能带动尾喷叶片张开,同时在推动中心板受力时,通过拉杆将受到的推力改为拉力,拉动拉动环运动,能及时地将集中在推动中心板处的外力分散到拉杆上,避免推动中心板处受到的推力集中,而遭到损坏。优选地,所述尾喷叶片通过第二铰链安装在尾喷筒端面上。优选地,所述推杆通过第二铰链与尾喷叶片铰接固定,另一端通过第四铰链与拉动环朝向尾喷筒的端面铰接固定。优选地,所述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铰链与拉动环内壁铰接固定,另一端通过第五铰链与推动中心板的侧壁铰接固定。优选地,所述拉杆与拉动环的端面设有2~6度的夹角。拉杆倾斜,拉杆受到的拉力倾斜,电机推力一部分转化为拉力,一部分转化为铰链处的转动力,相较于不倾斜的拉杆,铰链处受到的弯曲应力增大,易遭到破坏。优选地,在状态A中,所述尾喷叶片内面长度方向与尾喷筒的轴线平行,所述尾喷叶片远离尾喷筒的一端内、外呈10度的楔形夹角。优选地,状态B中,多个尾喷叶片同步向外偏离尾喷筒的轴向,其偏离角度范围在0~30度之间。优选地,拉杆的数量为六个,且呈放射形均布在拉动环与推动中心板之间。将推动中心板受到的推力均匀的分成六份作用于拉动环上,使得拉动环六处受到的拉力均为推力的六分之一,分力小,拉动环容易承受,分力大小相等,拉动环运动稳定。将电机输出轴连接到推动中心板上,启动电机,推动推动中心板沿尾喷筒的轴向进入到尾喷筒内,同时推动中心板通过拉杆拉动拉动环运动,运动方向与推动中心板相同,并使得活动连接在拉动环一侧的推杆运动,且在力的传导下,带动尾喷叶片向外扩张,偏离尾喷筒的轴向,扩张角度慢慢从0度到30度,相较于传统的发动机尾喷模型,此模型的受力点集中到推动中心板处,只需采用一个电机就能带动尾喷叶片张开,同时在推动中心板受力时,通过拉杆将受到的推力改为拉力,拉动拉动环运动,能及时地将集中在推动中心板处的外力分散到拉杆上,避免推动中心板处受到的推力集中,而遭到损坏。优选地,所述推动中心板的右侧焊接有用以安装电机输出轴轴端的锁紧盖;所述锁紧盖为与尾喷筒同轴的筒状结构,其筒壁上开设有贯通的锁紧螺孔;所述锁紧螺孔内设有锁紧螺栓。优选地,锁紧螺孔有六个,呈放射形均布在锁紧盖的筒壁上。将电机输出轴插入到锁紧盖内,再将锁紧螺栓旋入锁紧螺孔内,对电机输出轴的轴端进行锁定,反之,能将电机输出轴从锁紧盖内拆出,电机输出轴与该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拆装便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A.此模型的受力点集中到推动中心板处,只需采用一个电机就能带动尾喷叶片张开,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时在推动中心板受力时,通过拉杆将受到的推力改为拉力,拉动拉动环运动,能及时地将集中在推动中心板处的外力分散到拉杆上,避免推动中心板处受到的推力集中,而遭到损坏;B.拉动环受力小,受力均匀,运动稳定;通过设置锁紧盖、锁紧螺栓与锁紧螺孔,来提高电机输出轴与该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的拆装便捷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正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中的正视剖面图。图中:1、尾喷叶片;2、尾喷筒;3、拉动环;4、第一铰链;5、推动中心板;6、锁紧盖;7、拉杆;8、第二铰链;9、第三铰链;10、推杆;11、第四铰链;12、锁紧螺孔;13、第五铰链。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一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包括尾喷叶片1、尾喷筒2及拉动环3。所述尾喷叶片1与拉动环3分别设置在尾喷筒2的左右侧。多个尾喷叶片1绕尾喷筒2的轴心活动连接在尾喷筒2的端面上。所述尾喷叶片1朝向尾喷筒2的轴线一侧与拉动环3之间活动连接有推杆10。所述拉动环3的中心处设置有推动中心板5。所述拉动环3与推动中心板5之间活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拉杆7。所述推动中心板5的一侧与电机输出轴(图未示)连接。尾喷叶片1能够相对于尾喷筒2在状态A与状态B之间切换,状态A:尾喷叶片1的长度方向与尾喷筒2的轴线平行,状态B:多个尾喷叶片1同步向外偏离尾喷筒2的轴向。将电机输出轴连接到推动中心板5上,启动电机,推动推动中心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喷叶片、尾喷筒及拉动环;所述尾喷叶片与拉动环分别设置在尾喷筒的两端;多个尾喷叶片绕尾喷筒的轴心设置;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尾喷筒的端面上;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轴线一侧与拉动环之间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拉动环的中心处设置有推动中心板;所述拉动环与推动中心板之间活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拉杆;所述推动中心板背对尾喷筒的一侧与电机输出轴连接;尾喷叶片能够相对于尾喷筒在状态A与状态B之间切换,状态A:尾喷叶片的长度方向与尾喷筒的轴线平行,状态B:多个尾喷叶片同步向外偏离尾喷筒的轴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喷叶片、尾喷筒及拉动环;所述尾喷叶片与拉动环分别设置在尾喷筒的两端;多个尾喷叶片绕尾喷筒的轴心设置;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尾喷筒的端面上;所述尾喷叶片朝向尾喷筒的轴线一侧与拉动环之间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拉动环的中心处设置有推动中心板;所述拉动环与推动中心板之间活动连接有至少两个拉杆;所述推动中心板背对尾喷筒的一侧与电机输出轴连接;尾喷叶片能够相对于尾喷筒在状态A与状态B之间切换,状态A:尾喷叶片的长度方向与尾喷筒的轴线平行,状态B:多个尾喷叶片同步向外偏离尾喷筒的轴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喷叶片通过第二铰链安装在尾喷筒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通过第二铰链与尾喷叶片铰接固定,另一端通过第四铰链与拉动环朝向尾喷筒的端面铰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模型尾喷伸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铰链与拉动环内壁铰接固定,另一端通过第五铰链与推动中心板的侧壁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延波李伟李晓明王伟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