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132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前者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内限位轮,主动轮的边缘与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三导向轮和外限位轮;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限位机构和外限位机构的限位作用,使得在环形转盘上运行的螺母能够按预设的位置一一排列,避免螺母位置的偏移以及由此造成的检测误差。

Automatic limit device for nut appearance inspec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比如手机或笔记本等,在其部件连接时经常用到的一种紧固件之一就是螺母,其中常见的一类为热熔螺母,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热熔的方式将螺母埋入电子产品的塑胶内,比如埋入笔记本的塑胶可;即热熔螺母的使用是把他埋入或压入加热后的安装孔,实现过盈配合,一般还会用到特殊胶(当然螺母的外边面就会有增加摩擦的纹路等结构),再把其他件连接到螺母或螺杆上而实现特殊连接的要求。螺母生产后,为了确保其品质,必然会对其外观,比如外径、内径、高度、牙数等进行检测,一般会采用视觉检测设备,将待检测的螺母按一定顺序一定位置依次排列,逐一进行检测,由于其尺寸较小,通过震动盘上料后难免螺母的放置位置会有偏差,影响检测效果,甚至是漏检。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限位装置,能够保证震动盘上料后的螺母的位置摆放正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通过内限位机构和外限位机构的限位作用,使得在环形转盘上运行的螺母能够按预设的位置一一排列,避免螺母位置的偏移以及由此造成的检测误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所述检测设备包括中间具有一空腔的环形转盘和能够驱动所述环形转盘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螺母放置于所述环形转盘的边缘,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所述内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内限位轮,所述主动轮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内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所述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第三导向轮和外限位轮,所述第三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外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进一步地说,所述环形转盘为透明玻璃盘,所述主动轮为橡胶轮。进一步地说,所述橡胶轮的厚度为所述转盘的厚度的2-5倍。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皆包括纵向安装板和横向安装板,且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下端还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调节手柄,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上端还设有用于调节与环形转盘之间的径向距离的调节手柄。进一步地说,所述外限位机构处还安装有用于清洁环形转盘的表面的清洁头,所述清洁头外接气源。进一步地说,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为伺服电机。进一步地说,所述内限位轮和所述外限位轮均为下部具有一台阶的橡胶轮或金属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内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内限位轮,主动轮的边缘与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和设于第二安装座的第三导向轮和外限位轮,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一是能够通过内限位机构和外限位机构的限位作用,使得在环形转盘上运行的螺母能够按预设的位置一一排列,避免螺母位置的偏移以及由此造成的检测误差,提高螺母检测结构的精准度;二是充分利用环形转盘本身的转动带动主动轮旋转,不需要额外的动力单元,节能;再者,本技术的外限位机构处还可以安装有用于清洁环形转盘的表面的清洁头,清洁头外接气源,此结构设计,便于清洁环形转盘表面的灰尘等,保持其整洁,避免污染产品,也避免由此产生的检测误差。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虚线表示螺母的输送轨迹);图2是本技术的内限位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外限位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螺母1、环形转盘10、空腔101、内限位机构201、第一安装座2011、纵向安装板20111、横向安装板20112、调节手柄20113、主动轮2012、第一导向轮2013、第二导向轮2014、内限位轮2015、纵向连接轴2016、传动带2017、外限位机构202、第二安装座2021、第三导向轮2022、外限位轮2023、清洁头20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本技术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背离本技术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予不同的修饰与改变。实施例: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如图1到图3所示,所述检测设备包括中间具有一空腔101的环形转盘10和能够驱动所述环形转盘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图未示意),所述螺母1放置于所述环形转盘的边缘,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201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202,所述内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2011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2012、第一导向轮2013、第二导向轮2014和内限位轮2015,所述主动轮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纵向连接轴2016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动带2017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内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所述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2021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第三导向轮2022和外限位轮2023,所述第三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外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转盘为透明玻璃盘,所述主动轮为橡胶轮。所述橡胶轮的厚度为所述转盘的厚度的2-5倍。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皆包括纵向安装板20111和横向安装板20112,且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下端还设有用于调节高度的调节手柄20113,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上端还设有用于调节与环形转盘之间的径向距离的调节手柄。用于调节内限位机构和外限位机构的高度以及与环形转盘之间的径向距离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比如检测设备的载物台的前后、左右平移等,故不赘述。所述外限位机构处还安装有用于清洁环形转盘的表面的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包括中间具有一空腔(101)的环形转盘(10)和能够驱动所述环形转盘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螺母(1)放置于所述环形转盘的边缘,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201)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202),所述内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2011)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2012)、第一导向轮(2013)、第二导向轮(2014)和内限位轮(2015),所述主动轮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纵向连接轴(2016)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动带(2017)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内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n所述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2021)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第三导向轮(2022)和外限位轮(2023),所述第三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外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n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母外观检测设备用自动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包括中间具有一空腔(101)的环形转盘(10)和能够驱动所述环形转盘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螺母(1)放置于所述环形转盘的边缘,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括用于对螺母的内侧进行限位的内限位机构(201)和用于对螺母的外侧进行限位的外限位机构(202),所述内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2011)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主动轮(2012)、第一导向轮(2013)、第二导向轮(2014)和内限位轮(2015),所述主动轮的边缘与所述环形转盘的内边缘接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纵向连接轴(2016)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动带(2017)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内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
所述外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2021)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第三导向轮(2022)和外限位轮(2023),所述第三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外限位轮通过纵向连接轴连接;
通过环形转盘本身的旋转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将动力传递,最后通过内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内侧的限位,并通过外限位轮实现对螺母的外侧的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怀氏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