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533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属于土木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包括排水模块、主排水沟、两组清障模块和两条侧排水沟。两条侧排水沟分别通过两条排水水管与主排水沟连通;清障模块包括行走机构、控制模块和清障箱,行走机构在侧排水沟上沿行走,控制箱和清障箱跟随行走机构在侧排水沟中间行走;排水模块包括沿隧道纵向铺设的纵向盲管,环向铺设的环向盲管和隧道衬砌结构内侧固定的止水带,纵向盲管和环向盲管连通,并通过排水盲管与侧排水沟连通,止水带两端分别与两条侧排水沟相接。该止水结构有效的将隧道内的渗水进行收集处理,定时对排水沟做清障处理,有效防止排水沟因堵塞增加排水难度。

Water stop structure of tunnel with blind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地形、资源、人口等因素的限制下,开设隧道仍是山区修建公路及铁路的较佳方法。然而山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层中的水网分布较为密集,隧道的侧面、顶面极易产生渗水,因此需要在隧道内布置止水系统。隧道的排水方式常见的有采用盲管引水至侧沟,再进行收集的方法进行排水止水,然而由于山区渗水含有矿物质,在长时间的累积下,排水沟极易产生矿物结晶;同时由于隧道灰尘较大,排水沟也极易产生废物堆积,现有的排水方式无法对堆积物进行及时清理,容易堵住排水沟,影响排水效果。因此,本申请提出新的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该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能够解决隧道内地下水渗水问题,定时对排水沟做清障处理,有效防止排水沟因堵塞增加排水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包括主排水沟和两条侧排水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包括主排水沟(8)和两条侧排水沟(5);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设置在隧道两侧,所述主排水沟(8)设置在隧道底部,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分别通过两条排水水管(7)与所述主排水沟(8)连通,所述主排水沟(8)底部连通有主排水管(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清障模块;/n每组所述清障模块均包括行走机构、控制模块和清障箱(16),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清障箱(16)顶部;两组所述清障箱(16)分别通过所述行走机构在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内行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箱(15)、抽气泵(14)、两组电机(13)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控制箱(15)内的控制器;两组所述电机(13)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包括主排水沟(8)和两条侧排水沟(5);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设置在隧道两侧,所述主排水沟(8)设置在隧道底部,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分别通过两条排水水管(7)与所述主排水沟(8)连通,所述主排水沟(8)底部连通有主排水管(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清障模块;
每组所述清障模块均包括行走机构、控制模块和清障箱(16),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清障箱(16)顶部;两组所述清障箱(16)分别通过所述行走机构在两条所述侧排水沟(5)内行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箱(15)、抽气泵(14)、两组电机(13)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控制箱(15)内的控制器;两组所述电机(13)固定设置在所述控制箱(15)内壁两侧,分别驱动两组所述行走机构运转;所述控制箱(15)底部开设有抽气孔,所述抽气泵(14)通过气管与所述抽气孔连通,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抽气泵(14)和两组所述电机(13)电连接;
所述清障箱(16)开设有多个清障通道,顶部开设有排障方槽,多个所述清障通道均与所述排障方槽连通,所述排障方槽与所述抽气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盲管的隧道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排水沟(5)为T型结构,包括横向沟和位于横向沟底部的纵向沟,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四个行走轮(12)和设置在所述控制箱(15)两侧的两个轮架(11),所述轮架(11)为前后开设有与所述行走轮(12)配合的方形通孔的长方形结构,四个所述行走轮(12)两两一组分别设置在所述方形通孔中并与两个所述轮架(11)转动连接,两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献沅王霄杜军锋高朋赵晨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工程有限公司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