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包括镀锌方管,镀锌方管的两侧固定有结构相同的钢板,钢板的一端与镀锌方管焊接,另一端设有若干钢筋卡槽;卡具的加工方法,是将钢板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条状,在钢板的一侧切割出钢筋卡槽;将镀锌方管切割成与钢板匹配的小节;按照安装顺序,在加工平台的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的钢板,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镀锌方管上方放置另一条切好钢筋卡槽的钢板,将钢板与镀锌方管的接触位置焊接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工便捷,材料易得,成本低。依靠镀锌方管与钢板的配合,有效起到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效果,使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Fixture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d to control the thickness of protective layer of reinforcement in concre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及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及施工工艺,属于建筑施工领域。
技术介绍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关系到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受力钢筋有效锚固性,在施工中因受施工环境、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合格率较低的问题。施工中钢筋间距、排距、保护层厚度三者一体,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必须同时控制,要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合格,就必须做到“定位准、固定牢、验收严”三个方面,目前在施工中暂没有较好的控制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有效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率。本专利技术还同时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施工工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包括镀锌方管,所述镀锌方管的两侧固定有结构相同的钢板,所述钢板的一端与镀锌方管焊接,另一端设有若干钢筋卡槽;所述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先将钢板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条状,同时在钢板的一侧切割出钢筋卡槽,切割好后放在干燥处,备用;将镀锌方管切割成与钢板匹配的小节,备用;按照安装顺序,在加工平台的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的钢板,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镀锌方管上方放置另一条切好钢筋卡槽的钢板,将钢板与镀锌方管的接触位置焊接即可。作为改进,所述镀锌方管与钢板间设有通长焊缝。作为改进,所述镀锌方管采用30mm×30mm的方管,镀锌方管的两侧贴焊宽55mm、厚3mm的钢板,镀锌方管的长度与钢板的长度相同。作为改进,所述钢板包括连接端和伸出端,所述连接端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镀锌方管相同,所述伸出端上设有所述的钢筋卡槽。作为改进,所述钢筋卡槽为圆弧形,圆弧半径为13mm,弦高8mm;钢筋卡槽等间距布置在钢板上,间距为150mm。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保护层卡具设置在侧向施工部位的模板上沿,然后布置强度不低于主体结构混凝土的等级垫块。作为改进,所述侧向施工部位的模板,为矮边墙模板或侧墙模板;先将保护层卡具安装在模板上方,将竖向主筋对应放置于钢筋卡槽内,采用扎丝将保护层卡具与竖向主筋及钢模板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卡具采用镀锌方管、及设置在镀锌方管两侧的钢板加工而成,钢板的一侧焊接在镀锌方管上,另一侧开设若干钢筋卡槽,该卡具整体结构简单,加工便捷,材料易得,成本低,操作简易,固定牢稳,能有效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也能有效控制侧墙内排钢筋主筋间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卡具中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卡具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卡具的安装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卡具的安装剖视图;图中:1、镀锌方管,2、钢板,21、连接端,22、伸出端,23、钢筋卡槽,3、通长焊缝,4、拉钩钢筋,5、竖向主筋,6、侧墙水平筋,7、保护层卡具,8、侧墙模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包括镀锌方管1,所述镀锌方管1的两侧固定有结构相同的钢板2,所述钢板2的一端与镀锌方管1焊接,另一端设有若干钢筋卡槽23;所述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先将钢板2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条状,同时在钢板2的一侧切割出钢筋卡槽23,切割好后放在干燥处,备用;将镀锌方管1切割成与钢板2匹配的小节,备用;按照安装顺序,在加工平台的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1,镀锌方管1上方放置另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将钢板2与镀锌方管1的接触位置焊接即可。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镀锌方管1与钢板2间设有通长焊缝3。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保护层卡具7设置在侧向施工部位的模板上沿,然后布置强度不低于主体结构混凝土的等级垫块。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侧向施工部位的模板,为矮边墙模板或侧墙模板8;先将保护层卡具7安装在模板上方,将竖向主筋5对应放置于钢筋卡槽23内,采用扎丝将保护层卡具7与竖向主筋5及钢模板进行固定。实施例1以主体结构侧墙为例,侧墙内侧设计的最外层钢筋保护层厚度为35mm。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一、卡具的制作1)主要原料包括:采用30mm×30mm的镀锌方管1及3mm厚的钢板2,在镀锌钢管1的上下两侧贴焊宽度为55mm、厚度为3mm的通长钢板,钢板一侧的连接端21与镀锌方管1齐平,另一侧的伸出端22超出镀锌方管25mm;在钢板超出镀锌方管的伸出端22上切出钢筋卡槽23,钢筋卡槽23的间距为150mm,钢筋卡槽23为圆弧形,圆弧半径13mm、弦高8mm,竖向主筋5的保护层厚度为47mm,最外层钢筋(拉钩钢筋4)的保护层厚度为设计值35mm。每根保护层卡具7的长度为1.5m,同侧墙钢模的每幅宽度相同,便于配套安装。2)采用等离子切割机将钢板2切成长×宽为1500mm×55mm的长条状,并在一侧(即伸出端22)切割出间距150mm,半径13mm、弦高8mm的圆弧形钢筋卡槽,切割好后放在干燥处,防止半成品发生锈蚀。再将30mm×30mm的镀锌方管1切割成长度为1.5m的小节,备用。3)将加工好的钢板2放置于加工平台上,按照安装顺序,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1,镀锌方管1与钢板2中无钢筋卡槽23的一侧(即连接端21)对齐,将镀锌方管1与钢板2接触的位置全部满焊。4)然后将另一钢板2放置于镀锌方管1的上方,使钢板2中无钢筋卡槽23的一侧(即连接端21)与镀锌方管1对齐,镀锌方管1与钢板2的接触位置全部满焊,至此,加工完成保护层卡具7。二、卡具的安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层卡具7主要安装设置在底板矮边墙模板的上沿、侧墙模板8的上沿等设计结构构件内侧,同时钢筋与模板之间应按照规范、设计要求布置强度不低于主体结构混凝土等级垫块。如图4、图5所示,卡具安装位置为模板最上方,将侧墙竖向主筋一一对应放置于钢筋卡槽23内,采用扎丝将卡具与竖向主筋5及钢模板进行固定,扎丝必须绑扎牢固,防止在模板加固及浇筑混凝土期间因振动作用造成卡具脱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镀锌方管(1),所述镀锌方管(1)的两侧固定有结构相同的钢板(2),所述钢板(2)的一端与镀锌方管(1)焊接,另一端设有若干钢筋卡槽(23);/n所述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n先将钢板(2)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条状,同时在钢板(2)的一侧切割出钢筋卡槽(23),切割好后放在干燥处,备用;/n将镀锌方管(1)切割成与钢板(2)匹配的小节,备用;/n按照安装顺序,在加工平台的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1),镀锌方管(1)上方放置另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将钢板(2)与镀锌方管(1)的接触位置焊接即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镀锌方管(1),所述镀锌方管(1)的两侧固定有结构相同的钢板(2),所述钢板(2)的一端与镀锌方管(1)焊接,另一端设有若干钢筋卡槽(23);
所述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步骤:
先将钢板(2)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长条状,同时在钢板(2)的一侧切割出钢筋卡槽(23),切割好后放在干燥处,备用;
将镀锌方管(1)切割成与钢板(2)匹配的小节,备用;
按照安装顺序,在加工平台的下层放置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上方放置切割好的镀锌方管(1),镀锌方管(1)上方放置另一条切好钢筋卡槽(23)的钢板(2),将钢板(2)与镀锌方管(1)的接触位置焊接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锌方管(1)与钢板(2)间设有通长焊缝(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混凝土结构中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锌方管(1)采用30mm×30mm的方管,镀锌方管(1)的两侧贴焊宽55mm、厚3mm的钢板(2),镀锌方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陈飞,李路,王国良,韩理想,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