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11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包括自定位拉钉以及依次连接的夹具基体、零点定位模块、前端基板,还包括防转块或转接夹具,零件毛坯通过防转块或转接夹具与前端基板连接;零件毛坯的尾部对应自定位拉钉设置有沉头螺纹孔,或者所述转接夹具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自定位拉钉的安装螺纹孔,所述自定位拉钉穿过前端基板并与零点定位模块连接,或者所述自定位拉钉依次穿过安装螺纹孔、前端基板并与零点定位模块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防转块或者转接夹具的使用,可以实现大、中、小型零件的装夹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夹具的通用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A fixture for flexible clam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柔性装夹夹具的
,具体涉及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车铣复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通常采取“一夹一顶”的装夹方式,“夹”主要是通过四爪卡盘进行,“顶”则是在卡盘的另一端通过顶尖实现,目前通过实践发现四爪卡盘装夹可靠性较差,由于零件尺寸大,切削力大,由于四爪卡盘没有有效的定位,光靠夹紧并不可靠,容易出现轴向窜动和径向转动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装夹可靠的夹具来解决当前四爪卡盘装夹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机床加工的零件涵盖各种大、中、小尺寸的零件,因此该夹具最好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本专利技术通过防转块或者转接夹具的使用,可以实现大、中、小型零件的装夹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夹具的通用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包括自定位拉钉以及依次连接的夹具基体、零点定位模块、前端基板,还包括防转块或转接夹具,零件毛坯通过防转块或转接夹具与前端基板连接;零件毛坯的尾部对应自定位拉钉设置有沉头螺纹孔,或者所述转接夹具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自定位拉钉的安装螺纹孔,所述自定位拉钉穿过前端基板并与零点定位模块连接,或者所述自定位拉钉依次穿过安装螺纹孔、前端基板并与零点定位模块连接。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零点定位模块安装到夹具基体中并固定。然后,将通过螺栓将夹具基体安装到机床上并固定。最后,将前端基板安装到夹具基体上,并用螺栓压紧,至此夹具主体部分装夹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夹具基体的中心部位安装有零点定位模块,所述夹具基体与前端基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前端基板的靠近夹具基体的一侧设置有键,所述夹具基体对应设置有键槽。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基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键,所述防转块的一侧对应设置有键槽,所述防转块通过螺栓与前端基板固定连接。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零件毛坯工艺夹头上设置有键,所述防转块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有键槽。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防转块另一侧的键槽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拧紧螺栓,所述拧紧螺栓伸入键槽内并与零件毛坯锁紧,以消除零件毛坯工艺夹头上键与防转块另一侧的键槽之间的间隙。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基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防转块。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零件毛坯工艺夹头上设置有对方定位面,且对方定位面上设置有外圆柱;所述转接夹具靠近零件毛坯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定位槽、定位孔。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对方定位面、定位槽分别对应设置为上窄下宽结构。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夹具的侧面设置有锁紧螺纹孔,锁紧螺钉穿过锁紧螺纹孔并伸入定位槽以压紧零件毛坯工艺夹头,用于消除零件毛坯工艺夹头与转接夹具配合面之间的间隙。为了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基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键,所述转接夹具上对应前端基板上的键设置有键槽。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若用于装夹大型工件,则零件毛坯采用防转块与夹具主体进行安装,如图14、15所示,其中零件毛坯的安装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制造出零件尾部的工艺夹头部分。第二步,通过定位螺栓将防转块安装到前端基板上,依据零件结构形式的差异可选择用两个防转块或一个防转块,也可依据零件的大小不同选择不同大小的防转块。第三步,将自定位拉钉安装到零件毛坯尾部制出沉头螺纹孔中。第四步,将带自定位拉钉的零件毛坯吊装安装到机床上的夹具主体上,将自定位拉钉插入夹具主体中的零点定位模块中相应的孔中,并将工艺夹头上的键插入防转块相应的键槽中,最后将尾部顶尖插入零件毛坯尾部的孔中,至此零件毛坯已经在机床上位置已经基本确定,可以松开吊车。第五步,通过接通零点定位模块配套的液压泵,实现自定位拉钉的拉紧。第六步,通过拧紧螺栓消除零件工艺夹头上键与防转块限位槽之间的间隙,实现零件毛坯可靠定位夹紧。若用于装夹中小型工件,则零件毛坯采用转接夹具与夹具主体进行安装,如图11-12、图16所示,其中零件毛坯的安装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制造出零件尾部的工艺夹头部分,零件毛坯工艺夹头的具体结构如图12所示。第二步,将自定位拉钉安装到转接夹具上的安装螺纹孔中。第三步,将转接夹具安装到零件毛坯上,通过锁紧螺钉的压紧作用,可以消除零件毛坯工艺夹头与转接夹具配合面之间的间隙实现零件毛坯与转接夹具可靠的定位夹紧。第四步,将带转接夹具的零件毛坯吊装安装到机床上的夹具主体上,将自定位拉钉插入夹具主体中的零点定位模块中相应的孔中,并将转接夹具上的键槽与前端基板上的键配合,最后将尾部顶尖插入零件毛坯尾部的孔中,至此零件毛坯已经在机床上位置已经基本确定,可以松开吊车。第五步,通过接通零点定位模块配套的液压泵,实现自定位拉钉的拉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三爪卡盘、四爪卡盘装夹存在轴向窜动和径向转动的问题,定位夹紧更可靠。本专利技术通过防转块或者转接夹具的使用,可以实现大、中、小型零件的装夹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夹具的通用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2)本专利技术通过零点定位模块的使用,重复定位精度高,可实现一次找正多件加工,极大的减少了装夹准备时间,对于批量生产来讲提升效率更加明显。(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前端基板上设置可拆卸式的防转块,有效提高了夹具的通用性,依据零件结构形式的不同可选择用两个防转块或一个防转块,也可依据零件的大小不同选择不同大小的防转块,操作灵活。(4)由于定位槽采取“上窄下宽”的设计使零件毛坯在转接夹具上只有一种状态,避免了零件装反的状况,提高了装夹的效率。(5)对于尺寸较小的工件,不方便制造出匹配的工艺夹头,通过转接夹具的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艺夹头的尺寸,实现了夹具的柔性装夹,提高了装夹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夹具基体与前端基板安装流程图;图3为前端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前端基板与防转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防转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转接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8的剖视图;图9为图8的左视图;图10为图8的右视图;图11为零件毛坯与转接夹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零件毛坯结构示意图;图13为零件毛坯与防转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为零件毛坯与防转块的安装流程图;图15为实施例X中零件毛坯与防转块的安装流程图;图16为零件毛坯与转接夹具的工作示意图。其中:1-夹具基体、2-零点定位模块、3-前端基板、4-螺栓、5-防转块、6-自定位拉钉、7-转接夹具、9-键槽、10-键、12-螺纹孔、13-定位螺栓、15-定位槽、16-安装螺纹孔、17-定位孔、19-锁紧螺纹孔、20-锁紧螺钉、21-外圆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定位拉钉(6)以及依次连接的夹具基体(1)、零点定位模块(2)、前端基板(3),还包括防转块(5)或转接夹具(7),零件毛坯(23)通过防转块(5)或转接夹具(7)与前端基板(3)连接;零件毛坯(23)的尾部对应自定位拉钉(6)设置有沉头螺纹孔(25),或者所述转接夹具(7)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自定位拉钉(6)的安装螺纹孔(16),所述自定位拉钉(6)穿过前端基板(3)并与零点定位模块(2)连接,或者所述自定位拉钉(6)依次穿过安装螺纹孔(16)、前端基板(3)并与零点定位模块(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定位拉钉(6)以及依次连接的夹具基体(1)、零点定位模块(2)、前端基板(3),还包括防转块(5)或转接夹具(7),零件毛坯(23)通过防转块(5)或转接夹具(7)与前端基板(3)连接;零件毛坯(23)的尾部对应自定位拉钉(6)设置有沉头螺纹孔(25),或者所述转接夹具(7)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自定位拉钉(6)的安装螺纹孔(16),所述自定位拉钉(6)穿过前端基板(3)并与零点定位模块(2)连接,或者所述自定位拉钉(6)依次穿过安装螺纹孔(16)、前端基板(3)并与零点定位模块(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基体(1)的中心部位安装有零点定位模块(2),所述夹具基体(1)与前端基板(3)通过螺栓(4)连接;所述前端基板(3)的靠近夹具基体(1)的一侧设置有键(10),所述夹具基体(1)对应设置有键槽(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基板(3)的另一侧设置有键(10),所述防转块(5)的一侧对应设置有键槽(9),所述防转块(5)通过螺栓(4)与前端基板(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现柔性装夹的夹具,其特征在于,零件毛坯(23)工艺夹头上设置有键(10),所述防转块(5)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有键槽(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光李成华唐涛陈伟丁小辉蒋思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