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能标准件及前纵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吸能标准件及前纵梁。
技术介绍
前纵梁是位于发动机下方两侧的吸能结构,相当于车身骨架。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纵梁通过自身压溃变形对撞击能量进行一定的吸收,之后将剩余的撞击能量传递给车身乘员舱。因此,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若前纵梁发生结构突变,则会造成瞬间加速度变化较大,从而危害汽车乘员的人生安全。所有车身部件中前纵梁吸收的碰撞能量最多,而且其吸能特性和变形模式决定了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响应和力的传递路径,因此前纵梁是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在车身安全和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方面的重要环节。前纵梁在设计及制造过程中,若刚度不够,则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冲击力,从而会导致乘员舱生存空间被破坏,严重危害乘员安全;若刚度过大,则加速度响应过大,同样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同样会影响乘员舱的乘员保护。由此可见,提高前纵梁的结构稳定性、耐撞性能以及吸能效率,是前纵梁设计的关键技术。随着车身平台化的发展,由于不同车型整体性能的差异,必然导致同平台部分车型性能设计不足。此时,通过增设吸能标准件,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由单向无编织的碳纤维布制作而成的实现能量单向传递的下板(21);/n由单向无编织的碳纤维布制作而成的实现能量单向传递的上板(22);以及/n由正交碳纤维编织布缠绕及固化成型的实现能量立体方向传递的中间结构(23),所述中间结构(23)至少有一个,且每一中间结构(23)均呈中空管状;/n其中,每一中间结构(23)的径向均与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并固定于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之间,使所述下板(21)、上板(22)和中间结构(23)形成共同的能量传递通道,用以分散外部能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单向无编织的碳纤维布制作而成的实现能量单向传递的下板(21);
由单向无编织的碳纤维布制作而成的实现能量单向传递的上板(22);以及
由正交碳纤维编织布缠绕及固化成型的实现能量立体方向传递的中间结构(23),所述中间结构(23)至少有一个,且每一中间结构(23)均呈中空管状;
其中,每一中间结构(23)的径向均与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并固定于所述下板(21)和所述上板(22)之间,使所述下板(21)、上板(22)和中间结构(23)形成共同的能量传递通道,用以分散外部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23)有多个时,两两相邻中间结构(23)之间并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中间结构(23)均为由浸透过第三粘合固化剂的正交碳纤维编织布经缠绕、固化成型的方形管或圆形管;两两相邻中间结构(23)之间通过第四粘合固化剂加热固化后并接在一起;并接在一起的中间结构(23)通过第五粘合固化剂加热固化后固定于所述下板(21)及所述上板(2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粘合固化剂、第四粘合固化剂及第五粘合固化剂均采用树脂基材料,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之中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管或所述圆形管相邻之间缠绕的正交碳纤维编织布的层数相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标准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21)为单层结构或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敏浩,姜叶洁,刘向征,陈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