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中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145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车顶中控装置,包括主框、多个金属卡扣、中控组件和传感器,主框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部和后部,前部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卡爪,卡爪用于和顶棚卡接,后部的背面凸设有多个卡凸;多个金属卡扣一一对应地设于多个卡凸,金属卡扣用于和顶棚卡接;中控组件设置于前部的背面;传感器设置于前部的背面。该车顶中控装置,通过主框对其他部件进行支撑,主框则通过前部的多个卡爪以及后部的多个金属卡扣和顶棚连接,由于中控组件和传感器均安装在前部,可以减小后部的重量,从而车顶中控装置对于顶棚的作用力主要集中于卡爪上,进而改善金属卡扣的受力,防止金属卡扣脱落力值衰减,保障行车安全。

A roof central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顶中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顶中控
,尤其涉及一种车顶中控装置。
技术介绍
车顶中控是设置在车内顶部的控制台,一般在车顶中控上设置有阅读灯开关、天窗开关、小型储物槽等。为了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汽车内饰功能多样化及前卫科技感的需求,现有车顶中控的控制模块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控制模组,同时保证产品功能和结构强度合格,车顶中控通常采用多个零件组合装配在一起,综合采用卡接、热熔等多种装配工艺。现有的车顶中控,零件数量多,重量较重,一般集中在500~600g之间,同时车顶中控为满足方便拆装的设定,前部采用卡爪,后部采用金属卡扣嵌入注塑件的结构,通过前部的卡爪与顶棚卡接,后部的金属卡扣通过弹性膨胀与顶棚上对应的卡孔抵紧,实现车顶中控与顶棚的安装。由于装配的各种功能件杂乱无章,例如车偏传感器、手势传感器、入侵传感器等功能部件主要集中在车顶中控的后部,导致后部重量较重,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金属卡扣脱落力值衰减,当脱落力值衰减超过初始设定值时,金属卡扣与顶棚脱离,致使顶棚中控将从顶棚中脱落掉下,影响驾驶安全。其次,由于提供功能件装配特征的部件过多,总成装配配合间隙控制质量效果不佳。再次,由于提供功能件装配特征的部件过多,安装工序繁杂费时,增加安装、工装治具及工艺作业等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中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中控后部重量较重,长时间使用,金属卡扣容易与顶棚脱离,影响驾驶安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顶中控装置,该车顶中控装置包括:主框,所述主框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部和后部,所述前部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卡爪,所述卡爪用于和顶棚卡接,所述后部的背面凸设有多个卡凸;多个金属卡扣,多个所述金属卡扣与多个所述卡凸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金属卡扣均设于对应的所述卡凸,所述金属卡扣用于和顶棚卡接;中控组件,所述中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控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前部的背面的基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主PCBA,以及与所述基座连接且盖设于所述主PCBA的后盖。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基座上设有容纳腔,所述主PCBA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盖用于将所述容纳腔封闭,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左按键孔,所述中控组件还包括左硅胶按垫和左按键,所述左硅胶按垫位于所述主PCBA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所述左按键穿设于所述左按键孔,且所述左按键与所述左硅胶按垫相对设置。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还设有右按键孔,所述左按键孔和所述右按键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控组件还包括右硅胶按垫和右按键,所述右硅胶按垫位于所述主PCBA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所述右按键穿设于所述右按键孔,且所述右按键与所述右硅胶按垫相对设置。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顶中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部的两个阅读灯组件,两个阅读灯组件分别位于所述传感器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主框对应各个所述阅读灯组件均设有安装孔,所述阅读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阅读灯组件包括透镜、安装在所述透镜上的阅读灯PCBA,以及设置于所述阅读灯PCBA上的LED灯。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基座将各个所述安装孔的后端开口封闭。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阅读灯组件还包括触控膜,所述触控膜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LED灯,所述触控膜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前端开口处。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控组件位于所述卡爪和所述传感器之间。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顶中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部正面的装饰条和盖板。作为车顶中控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顶中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部正面的储物盒组件,所述储物盒组件位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金属卡扣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顶中控装置,该车顶中控装置包括主框、多个金属卡扣、中控组件和传感器。主框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部和后部,前部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卡爪,卡爪用于和顶棚卡接,后部的背面凸设有多个卡凸;多个金属卡扣与多个卡凸一一对应设置,各金属卡扣均设于对应的卡凸,金属卡扣用于和顶棚卡接;中控组件设置于前部的背面;传感器设置于前部的背面。该车顶中控装置,通过主框对其他部件进行支撑,主框则通过前部的多个卡爪以及后部的多个金属卡扣和顶棚连接,由于中控组件和传感器均安装在前部,可以减小后部的重量,从而车顶中控装置对于顶棚的作用力主要集中于卡爪上,进而改善金属卡扣的受力,防止金属卡扣脱落力值衰减,保障行车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顶中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顶中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顶中控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隐藏后盖);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顶中控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图一;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顶中控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图二;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阅读灯组件的分解示图。图中:1、主框;11、卡爪;12、卡凸;2、金属卡扣;3、中控组件;31、基座;311、左按键孔;312、右按键孔;32、主PCBA;33、后盖;34、左硅胶按垫;35、左按键;36、右硅胶按垫;37、右按键;4、传感器;5、阅读灯组件;51、透镜;52、阅读灯PCBA;53、LED灯;54、触控膜;6、装饰条;7、盖板;8、储物盒组件;81、盒体;82、扭簧;83、安装阻尼;84、按压式阻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左”、“右”、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左位置”和“右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左特征在右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左特征在右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左特征水平高度高于右特征。左特征在右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左特征在右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左特征水平高度小于右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中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框(1),所述主框(1)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部和后部,所述前部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卡爪(11),所述卡爪(11)用于和顶棚卡接,所述后部的背面凸设有多个卡凸(12);/n多个金属卡扣(2),多个所述金属卡扣(2)与多个所述卡凸(12)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金属卡扣(2)均设于对应的所述卡凸(12),所述金属卡扣(2)用于和顶棚卡接;/n中控组件(3),所述中控组件(3)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n传感器(4),所述传感器(4)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中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1),所述主框(1)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部和后部,所述前部的边缘处设有多个卡爪(11),所述卡爪(11)用于和顶棚卡接,所述后部的背面凸设有多个卡凸(12);
多个金属卡扣(2),多个所述金属卡扣(2)与多个所述卡凸(12)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金属卡扣(2)均设于对应的所述卡凸(12),所述金属卡扣(2)用于和顶棚卡接;
中控组件(3),所述中控组件(3)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
传感器(4),所述传感器(4)设置于所述前部的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中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组件(3)包括安装于所述前部的背面的基座(31),设置于所述基座(31)上的主PCBA(32),以及与所述基座(31)连接且盖设于所述主PCBA(32)的后盖(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中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1)上设有容纳腔,所述主PCBA(32)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盖(33)用于将所述容纳腔封闭,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左按键孔(311),所述中控组件(3)还包括左硅胶按垫(34)和左按键(35),所述左硅胶按垫(34)位于所述主PCBA(32)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所述左按键(35)穿设于所述左按键孔(311),且所述左按键(35)与所述左硅胶按垫(34)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中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还设有右按键孔(312),所述左按键孔(311)和所述右按键孔(31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控组件(3)还包括右硅胶按垫(36)和右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何金志段小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安通林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