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7017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密封部件与软顶之间的密封性的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10)构成为在车顶开口部(23)处设置前密封部件(27),软顶(30)的前压紧端部(31)与前密封部件(27)抵接。前密封部件(27)具备与第一密封部(35)相邻地设置的第一止挡部(36)以及与第二密封部(38)相邻地设置的第二止挡部(39)。在通过第一密封部(35)和第二密封部(38)的双方保持密封性的状态下,前压紧端部(31)与第一止挡部(36)和第二止挡部(39)的双方抵接。

Body structure with loading and unloading ro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body structure of a detachable roof with a seal between the sealing member and the soft top. A body structure (10) with a detachable roof is configured to provide a front sealing member (27) at the top opening (a) of the roof, and a front compression end (31) of the soft top (30) is secured to the front sealing member (27). The front sealing member (27)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top part (36) disposed adjacent to the first seal portion (35), and a second stop portion (39) disposed adjacent to the second seal portion (2).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wo sides of the first sealing part (35) and the second sealing part (38) are kept in a sealed state, the front compression end part (31) and the first stop part (36) and the first stop part (39)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在车身的车顶上设置有车顶开口部,在车顶开口部处装拆自如地设置有软顶(soft top),用软顶覆盖车顶开口部。
技术介绍
作为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已知以下车身构造:在车身的车顶开口部处装拆自如地安装有装拆式车顶(以下,称为软顶)的状态下,软顶的端部(以下,称为压紧端部)与车顶开口部的密封部件抵接。具体地说,在密封部件上沿车身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另外,在软顶的压紧端部设置有下部片材和线材部件。下部片材由具有挠性的帆布形成。在车顶开口部安装有软顶的状态下,下部片材被线材部件向下方拉拽,由此软顶的压紧端部与第一、第二密封部抵接。因此,第一、第二密封部发生变形,由此,利用各密封部的反力支承软顶的压紧端部,从而保持各密封部与软顶的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车辆的车顶构造中,已知以下车顶构造:在车身的车顶开口部处设置镶边,车顶玻璃的周缘部从上方抵接于镶边。具体地说,一对挡风条部沿车身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镶边,在一对挡风条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止挡部。使车顶玻璃的周缘部与止挡部抵接,由此周缘部由止挡部支承。在该状态下,一对挡风条部被车顶玻璃的周缘部按压而变形。在此,车顶玻璃、金属制的面板的刚性比软顶高。因此,在安装于车顶开
口部的状态下,在车顶玻璃的中央部产生的弯曲量被抑制得较小。由此,在止挡部附近,能够大致水平地配置车顶玻璃的周缘部,通过一对挡风条部的反力保持各挡风条部与车顶玻璃的周缘部之间的密封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7867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1012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中,通过使第一、第二密封部发生变形,来利用各密封部的反力支承软顶的压紧端部。因此,例如考虑到以下情况:在软顶的安装位置或/及基于线材部件的拉拽方向产生偏移的情况下,第一、第二密封部的各反力发生变化从而软顶的压紧端部的倾斜改变。因此,要求设法确保第一密封部与软顶的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第二密封部与软顶的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即,密封部件与软顶的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车顶构造中,用一个止挡部支承车顶玻璃的周缘部,由此保持一对挡风条部与车顶玻璃的周缘部之间的密封性。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车顶构造中仅设置有一个止挡部。因此,考虑到在用一个止挡部支承具有挠性的软顶的压紧端部的情况下,软顶的压紧端部会以止挡部为支点倾斜地位移。因此,难以确保一对挡风条部(即,密封部件)与软顶的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密封部件与软顶之间的密封性的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开口部,其设置于车身的车顶上;软顶,其装拆自如地设置于上述车顶开口部
并覆盖上述车顶开口部;以及密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车顶开口部,与上述软顶的压紧端部抵接,上述密封部件具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通过被上述软顶的上述压紧端部按压来保持相对于上述压紧端部的密封性;第一止挡部,其与上述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以及第二止挡部,其与上述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上述第二密封部与上述第一密封部相比配置在上述车顶开口部的内侧,在通过上述第一密封部和上述第二密封部的双方保持密封性的状态下,上述软顶的上述压紧端部与上述第一止挡部和上述第二止挡部的双方抵接。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紧端部的缘部从大致水平方向后侧与上述第一密封部抵接,上述压紧端部从上下方向与上述第二密封部抵接,上述第二止挡部与上述第一止挡部相比配置在上方。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止挡部和上述第二止挡部中至少一个的上表面朝向上述车顶开口部的外侧朝下倾斜。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止挡部的上表面和上述第二止挡部的上表面形成于同一面上。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上述车顶开口部在内侧端部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上述密封部件具备支承于上述凸缘的保持部,上述第二止挡部与上述保持部相连结。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具有:外壁,其设置于上述第一密封部侧;内壁,其与上述外壁相比设置于上述车顶开口部的内侧;以及顶部,其将上述外壁的上端部与上述内壁的上端部连结,并与上述第二止挡部连结,通过上述外壁、上述内壁和上述顶部而形成为能够供上述凸缘插入的槽形状。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上述软顶具备:片材,其具有挠性且覆盖上述车顶开口部;以及加强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片材的端部,由刚性比上述片材高的材料形成,由上述片材的端部和上述加强部件形成上述软顶的上述压紧端部,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第一止挡部和上述第二止挡部抵接。技术方案8的特征在于,上述软顶具备线材部件,该线材部件与上述加强部件相连结,向下方按压该加强部件,上述线材部件在与上述线材部件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在密封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并使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分离地配置。另外,与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一止挡部,与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二止挡部。并且,使软顶的压紧端部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的双方抵接。因此,通过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这两处稳定地支承压紧端部,由此,即使在软顶的中央部产生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压紧端部以倾斜的方式位移。通过防止压紧端部倾斜,能够抑制压紧端部相对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而偏于一方的情况。由此,能够确保第一密封部与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能够确保第二密封部与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即,能够确保密封部件与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另外,与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一止挡部,与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二止挡部。因此,通过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支承压紧端部,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中在压紧端部产生弯曲。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即,密封部件)与压紧端部之间的密封性。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第二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相比配置在车顶开口部的内侧。另外,与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一止挡部,与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第二止挡部,由此第二止挡部与第一密封部相比配置在车顶开口部的内侧。并且,将第二止挡部与第一止挡部相比配置在上方。因此,能够通过软顶的自重、线材部件的拉拽力使压紧端部的
缘部向第一密封部侧适当地移动(靠近)。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第一密封部与压紧端部的缘部之间的密封性。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使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中至少一个的上表面朝向车顶开口部的外侧朝下倾斜。因此,能够通过软顶的自重、线材部件的拉拽力使压紧端部的缘部向第一密封部侧更适当地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第一密封部与压紧端部的缘部之间的密封性。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将第一止挡部的上表面和第二止挡部的上表面形成于同一面上(即,表面齐平)。因此,能够使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的各上表面朝向车顶开口部的外侧朝下倾斜。因此,能够通过软顶的自重、线材部件的拉拽力使压紧端部的缘部更顺利地向第一密封部侧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第一密封部与压紧端部的缘部之间的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车顶开口部,其设置于车身的车顶上;软顶,其装拆自如地设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并覆盖所述车顶开口部;以及密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与所述软顶的压紧端部抵接,所述密封部件具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通过被所述软顶的所述压紧端部按压来保持相对于所述压紧端部的密封性;第一止挡部,其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以及第二止挡部,其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车顶开口部的内侧,在通过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双方保持密封性的状态下,所述软顶的所述压紧端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双方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02 JP 2014-2042211.一种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车顶开口部,其设置于车身的车顶上;软顶,其装拆自如地设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并覆盖所述车顶开口部;以及密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与所述软顶的压紧端部抵接,所述密封部件具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通过被所述软顶的所述压紧端部按压来保持相对于所述压紧端部的密封性;第一止挡部,其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地设置;以及第二止挡部,其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相邻地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车顶开口部的内侧,在通过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双方保持密封性的状态下,所述软顶的所述压紧端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双方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端部的缘部从大致水平方向后侧与所述第一密封部抵接,所述压紧端部从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二密封部抵接,所述第二止挡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相比配置在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装拆式车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中至少一个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车顶开口部的外侧朝下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装拆式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末定怜祖田正贵石川武史田岛雄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