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福林专利>正文

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89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技术方案:其包括有炉体、炉膛、挡火墙、介质油管、排烟口、炉排等,介质油管进入炉体内,呈大拱形管与小拱形管两者交替排列及两排纵向排管和立排管排列。优点是:由于介质油管的排列方式不同,设置的介质油受热面足够大,热量能得以充分利用;介质油选用合理、热质高,安全性能好,出油温度高;对于0.7MW以下小型锅炉,排烟温度低,热效率高;该炉型不仅可适用于温度高场合,同时可用一般供暖、供热;尺寸较小,造价低,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属于锅炉领域。现有各种锅炉,其烟火流程及汽水流程都各有不同,产生的热效率也不同。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分利用锅炉所产生的热量,热效率大大提高的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本技术的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其包括有炉体、炉膛、挡火墙、介质油管、排烟口、炉排等,所述介质油管进入炉体内,呈大拱形管排列,尔后又呈小拱形管排列,所述大拱形管与小拱形管两者交替,由炉前排至炉后,所述大拱形管顶部置于挡火墙之上,所述小拱形管全部置于炉膛内;在所述挡火墙之下,所述介质油管至炉后转为纵向排管,然后到后炉墙成立排管,之后又转为挡火墙下的纵向排管,离开炉体。从传热看,炉膛内辐射受热段是小拱形管;部分大拱形管、二排纵向介质油管及大拱形管顶部横置于对流受热段。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介质油管的排列方式不同,设置的介质油受热面足够大,循环过程中自然形成辐射受热面及对流受热段,热量能得以充分利用;介质油选用合理、热质高,安全性能好,出油温度高;对于0.7MW以下小型锅炉,排烟温度低(可达120℃-180℃),热效率高(可达80%--85%);该炉型不仅可适用于温度高场合,同时可用一般供暖、供热;尺寸较小,造价低,安全可靠。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如图1、图2所示,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其包括有炉体1、炉膛2、挡火墙3、介质油管4、排烟口5、炉排6等,介质油管4进入炉体1内,呈大拱形管8排列,尔后又呈小拱形管9排列,大拱形管8与小拱形管9两者交替,由炉前排至炉后,大拱形管8顶部10置于挡火墙3之上,小拱形管9全部置于炉膛2内;在挡火墙3之下,介质油管4至炉后转为纵向排管7,然后到后炉墙成立排管11,之后又转为挡火墙下的纵向排管7,离开炉体1。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其包括有炉体、炉膛、挡火墙、介质油管、排烟口、炉排等,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油管进入炉体内,呈大拱形管排列,尔后又呈小拱形管排列,所述大拱形管与小拱形管两者交替,由炉前排至炉后,所述大拱形管顶部置于挡火墙之上,所述小拱形管全部置于炉膛内;在所述挡火墙之下,所述介质油管至炉后转为纵向排管,然后到后炉墙成立排管,之后又转为挡火墙下的纵向排管,离开炉体。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技术方案:其包括有炉体、炉膛、挡火墙、介质油管、排烟口、炉排等,介质油管进入炉体内,呈大拱形管与小拱形管两者交替排列及两排纵向排管和立排管排列。优点是:由于介质油管的排列方式不同,设置的介质油受热面足够大,热量能得以充分利用;介质油选用合理、热质高,安全性能好,出油温度高;对于0.7MW以下小型锅炉,排烟温度低,热效率高;该炉型不仅可适用于温度高场合,同时可用一般供暖、供热;尺寸较小,造价低,安全可靠。文档编号F24H1/22GK2449134SQ00260948公开日2001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29日专利技术者林福林 申请人:杨福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高效有机热载体锅炉,其包括有炉体、炉膛、挡火墙、介质油管、排烟口、炉排等,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油管进入炉体内,呈大拱形管排列,尔后又呈小拱形管排列,所述大拱形管与小拱形管两者交替,由炉前排至炉后,所述大拱形管顶部置于挡火墙之上,所述小拱形管全部置于炉膛内;在所述挡火墙之下,所述介质油管至炉后转为纵向排管,然后到后炉墙成立排管,之后又转为挡火墙下的纵向排管,离开炉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福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福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