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7062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包括聚烯烃基膜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一侧涂覆有耐高温聚合物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涂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另一侧涂覆有耐高温混合涂层,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为聚醚酰亚胺(PEI)涂层,所述聚醚酰亚胺(PEI)涂层中掺杂有TiO

High adhesive heat resistant diaphrag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粘结性耐热隔膜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隔膜
,具体涉及高粘结性耐热隔膜。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用于消费电子、电动工具和电动车等行业,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功率高和绿色环保等优点。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面临更高能量密度及更高安全性能的挑战。隔膜是锂离子电池重要原材料之一,隔膜的厚度、耐热性、机械强度和孔隙率等指标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内阻及功能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PE隔膜与PP隔膜,不仅热收缩率较高,与电解液亲和力较弱,设计电池时隔膜预留尺寸较大,而且体积能量密度小,一旦发生热失控,电池温度会迅速攀升,使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面临挑战。目前,多采用在聚烯烃隔膜表面涂覆陶瓷层增加隔膜热稳定性,但简单的陶瓷涂覆使得隔膜透气损失较大、与极片粘结力较差、电芯卷绕过程中对电极的层架特性恶化,而且温度一旦达到聚烯烃隔膜破膜温度,同样发生短路,引起燃烧或爆炸现象。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为一种已知材料,其由PEI和TiO2混合形成,本技术利用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能提高隔膜耐热性和电解液亲和力,降低透气损失,并提高隔膜与极片间的粘结力,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包括聚烯烃基膜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一侧涂覆有耐高温聚合物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另一侧涂覆有耐高温混合涂层,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为聚醚酰亚胺(PEI)涂层,所述聚醚酰亚胺(PEI)涂层中掺杂有TiO2粒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为陶瓷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的混合涂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涂覆厚度为0.5-10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涂覆厚度为2-5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涂覆厚度为1-5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涂覆厚度为2-3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和所述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的涂覆厚度均为1-6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和所述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的涂覆厚度均为2-5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聚烯烃基膜层为PP膜、PE膜或PP/PP复合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厚度为5-20μ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1、通过在聚烯烃基膜层的一侧表面涂覆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从而利用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中的PEI机械强度高,并且高温下不易收缩的特性,提高涂层结构稳定性;2、通过在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中掺杂TiO2粒子,通过TiO2粒子的支撑为锂离子的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通道,减少粒子间的应力,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3、通过在聚烯烃基膜层的另一侧表面涂覆耐高温混合涂层,以及在耐高温混合涂层的表面涂覆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从而提高了隔膜热稳定性,增加对电解液亲和力及吸液率,且耐高温混合涂层和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叠加形成梯度,减弱电芯卷绕过程中陶瓷对电极的层压特性恶化情况。通过与电解液亲和力较好的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和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极大地提高了隔膜与极片间的粘结力及电芯硬度,提高电池的稳定性。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聚烯烃基膜层;20、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1、聚醚酰亚胺(PEI)涂层;22、TiO2粒子;30、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40、耐高温混合涂层;50、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所示,一种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包括聚烯烃基膜层10,所述聚烯烃基膜层10的一侧涂覆有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的表面涂覆有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30,所述聚烯烃基膜层10的另一侧涂覆有耐高温混合涂层40,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40的表面涂覆有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50,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为聚醚酰亚胺(PEI)涂层21,所述聚醚酰亚胺(PEI)涂层21中掺杂有TiO2粒子22。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40为陶瓷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的混合涂层。具体的,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的涂覆厚度为0.5-10μm,优选厚度为2-5μm。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40的涂覆厚度为1-5μm,优选厚度为2-3μm。所述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30和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50的涂覆厚度均为1-6μm,优选厚度为2-5μm。本技术中,所述聚烯烃基膜层10为PP膜、PE膜或PP/PP复合膜。所述聚烯烃基膜层10的厚度为5-20μm。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聚烯烃基膜层10的一侧表面涂覆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从而利用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中的PEI机械强度高,并且高温下不易收缩的特性,提高涂层结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耐高温聚合物涂层20中掺杂TiO2粒子,通过TiO2粒子的支撑为锂离子的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通道,减少粒子间的应力,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通过在聚烯烃基膜层10的另一侧表面涂覆耐高温混合涂层40,以及在耐高温混合涂层40的表面涂覆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聚烯烃基膜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一侧涂覆有耐高温聚合物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另一侧涂覆有耐高温混合涂层,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为聚醚酰亚胺(PEI)涂层,所述聚醚酰亚胺(PEI)涂层中掺杂有Ti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聚烯烃基膜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一侧涂覆有耐高温聚合物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一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聚烯烃基膜层的另一侧涂覆有耐高温混合涂层,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的表面涂覆有第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涂层,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为聚醚酰亚胺(PEI)涂层,所述聚醚酰亚胺(PEI)涂层中掺杂有TiO2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混合涂层为陶瓷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的混合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涂覆厚度为0.5-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粘结性耐热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聚合物涂层的涂覆厚度为2-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素霞王晓明杨浩田黄云王婷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