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速加热器,包括内筒、电加热体、将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其内腔中的外筒,所述外筒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筒出水端连通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加热体电连接的接线柱,所述外筒上靠近设有出水口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内壁和加热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内筒进水端的流道。通过将电加热体和内筒设置在外筒中,且在外筒和电加热体之间设置流道,使得水先经过电加热体的外表面加热后,再流经内筒由电加热体内侧面加热,从而提高了快速加热器的热效率;同时降低了该快速加热器对周围器件的温度影响,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使得电加热体的体积可以设计为更小,从而可以减少材料使用量,集成度更高,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水加热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加热效率高、节约能源的快速加热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200420073032.6揭示了一种快速加热器,由扁平的铝管、电极板、导热绝缘板、热敏电阻、进出水导管和螺栓等部件组成。其中,热敏电阻安装在铝管四周。中国专利CN200420093024.6的一种饮用水快速加热器,包括呈螺旋状并包括夹缝的内筒、夹置于内筒夹缝中的电热管。这两种快速加热器的加热体所产生的很大一部分热量直接辐射到内筒的四周,并没有被水吸收,使得整个加热器的热效率较低,并且对其他的器件造成热辐射,影响其他器件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中国专利CN200410089171.2、中国专利CN200420036751.0揭示的快速加热器是由电加热管与铝一体化铸造成型,其电加热管的外端被铸铝包围,该铸铝的外侧同样会将部分热量辐射到外界环境,并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影响到该设备的加热效率,缩短电加热管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快速加热器的加热体热效率低、辐射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影响到其他器件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加热体大部分的热量均能被水吸收的快速加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快速加热器,包括内筒和设置在内筒四周的电加热体,还包括将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其内腔中的外筒,所述外筒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筒出水端连通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加热体电连接的接线柱,所述外筒上靠近设有出水口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内壁和加热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内筒进水端的流道。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外筒为一端敞口,该外筒上设有密封所述敞口端的端盖,所述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该端盖上,所述出水口和接线柱设置在该端盖上。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流道为所述外筒内壁和电加热体之间设置的间隙。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流道为外筒内壁上设置的凹槽。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流道为电加热体外表面上设置的凹槽。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电加热体为电加热管和铸铝一体化制得。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电加热体为电加热管和氧化镁粉一体化制得。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端盖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中,所述内筒为折弯成多段且首尾连通的水管。实施本技术的快速加热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电加热体和内筒设置在外筒中,且在外筒和电加热体之间设置流道,使得水先经过电加热体的外表面加热后,再流经内筒由电加热体内侧面加热,从而提高了快速加热器的热效率。同时,电加热体向外的热辐射大部分被外筒和流经外筒和电加热体之间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该快速加热器对周围器件的温度影响,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该快速加热器利用了电加热体的外表面的热量对水进行了前期的加热,使得电加热体的体积可以设计为更小,从而可以缩小整个快速加热体的体积,减少材料使用量,集成度更高,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快速加热器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在本技术所述快速加热器的优选实施例中,包括外筒1、内筒2、电加热体3。其中所述外筒1为内部设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其一端敞口,该敞口端设有密封其敞口的端盖4。所述外筒1侧壁靠近所述端盖4处开有进水口12,该进水口11连通至外筒内壁13。所述端盖4外侧设有接线柱41,所述电加热体3为电加热管31和铸铝32一体化制得。该电加热体3固定在所述端盖4的内侧并与所述接线柱41电连接。所述端盖4上设有出水口43,所述内筒2固定在所述端盖4的内侧并且其出水端21与所述出水口43连通。所述内筒2设置为穿过所述电加热体3中心,其进水端22连通所述外筒内腔的底部。所述电加热体3外表面形状与所述外壳内腔的形状相适应,使得所述电加热体3与所述外壳内壁11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形成连通所述出水口43和内筒进水端22之间的流道5。使用时,水从进水口12流入,经电加热体3和外筒内壁之间的流道5至外筒内腔底部,此时水可以经电加热体3外表面加热,大大减少了该电加热体3向外产生热辐射,提高了整个快速加热器的热效率。经初步加热的水再经过所述内筒2,在所述电加热体3内被加热。最后由所述出水口43流出,从而产生符合要求的高温热水。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由上端盖45和下端盖46组成。其中,所述下端盖46可焊接在外筒1敞口处,所述上端盖45和下端盖46之间还设有密封圈47,所述上端盖45、下端盖46及密封圈47通过紧固件相互配合在一起,将所述外筒1敞口密封。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流道5也可以是所述外筒1内壁上设置的凹槽,此时所述电加热体3的外表面紧贴在所述外筒1内壁上,从而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12和内筒2进水端的流道5,使得水同样可以在外筒1内壁和电加热体3外表面之间流过后再经内筒2进入电加热体3内部被加热。这样的凹槽最好设置为密集的迷宫形流道。同样,所述流道5也可以设置在电加热体3外表面上。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所述内筒2可以设置成直管壁,也可以设置成曲线管壁,以增加与电加热体3的接触面积,该内筒2还可以是折弯成多段且首尾连通的水管,如U型管、S型管等。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体3还可以是电加热管和氧化镁粉一体化制得。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端盖4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孔44,以便反馈该快速加热器内部的水温信息用以控制其通断。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加热器,包括内筒和设置在内筒四周的电加热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其内腔中的外筒,所述外筒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筒出水端连通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加热体电连接的接线柱,所述外筒上靠近设有出水口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内壁和加热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内筒进水端的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为一端敞口,该外筒上设有密封所述敞口端的端盖,所述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该端盖上,所述出水口和接线柱设置在该端盖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为所述外筒内壁和电加热体之间设置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为外筒内壁上设置的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为电加热体外表面上设置的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体为电加热管和铸铝一体化制得。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体为电加热管和氧化镁粉一体化制得。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孔。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快速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为折弯成多段且首尾连通的水管。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快速加热器,包括内筒、电加热体、将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其内腔中的外筒,所述外筒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筒出水端连通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加热体电连接的接线柱,所述外筒上靠近设有出水口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加热器,包括内筒和设置在内筒四周的电加热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内筒和电加热体固定在其内腔中的外筒,所述外筒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筒出水端连通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加热体电连接的接线柱,所述外筒上靠近设有出水口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外筒内壁和加热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内筒进水端的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忠,陈建忠,朱礼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