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工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的顶端中央设有驱动电机,釜体的顶端两侧均开设有入料口,釜体的内侧铆接设有温控仓,釜体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加热器,温控仓为环形中空结构,其外圈紧密贴合在釜体的内壁上,其内部设有电热丝与碎石层,电热丝呈螺旋环状结构,并均匀分布于温控仓的内侧,且其两端均贯穿釜体的侧壁并与加热器连接,有益效果为:本实用在釜体的底端设置有过滤机构,其中反应废液可直接从出料孔中排出,而多钒酸铵结晶则会留在储料槽内部,因此沉钒操作结束后,可直接取出出料块并倒出多钒酸铵,相比传统技术,节省了制备工序,因此更方便、省时。
A new vanadium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化工反应釜
,具体为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
技术介绍
现制钒厂内在制备金属钒的过程中,需要将含钒合格液通入反应釜内,再依次添加适量的硫酸以及硫酸铵进行沉钒操作,反应结束后,会在釜体内部生成多钒酸铵结晶,最后再将多钒酸铵取出烘干并作为制备金属钒的原料。但是现有的反应釜在进行沉钒操作时,普遍存在以下缺陷:1.釜体在进行沉钒操作时,往往需要对内部溶液进行加热,但是现有的化工反应釜大多不带有加热机构,而设置有加热机构的反应釜也普遍存在加热不均匀等情况,影响反应以及结晶效率;2.现有的反应釜在结束沉钒操作后,需要将混合液体通入过滤设备中进行过滤,以便提取多钒酸铵,相对而言很麻烦,给整个制备过程增加了一道操作工序,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顶端中央设有驱动电机,釜体的顶端两侧均开设有入料口,釜体的内侧铆接设有温控仓,釜体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加热器,所述温控仓为环形中空结构,其外圈紧密贴合在釜体的内壁上,其内部设有电热丝与碎石层,所述电热丝呈螺旋环状结构,并均匀分布于温控仓的内侧,且其两端均贯穿釜体的侧壁并与加热器连接,所述釜体的底端贯穿设置有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的内部贯穿设有出料块,且二者之间卡接固定,所述出料块的顶端开设有储料槽,出料块的底端贯穿开设有出料孔,且所述出料孔竖直向上,其顶端与储料槽的底端齐平,所述出料槽的内部底端贴合设置有滤网。优选的,所述釜体的底端中央开设有贯穿口,所述贯穿口的内侧贴合设有密封涂层,所述出料通道穿插在密封涂层内部并通过螺钉与釜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出料通道为圆柱形筒体结构,其内侧贴合设有密封圈,所述出料块穿插在密封圈的内部,且出料块的外侧表面与密封圈的内圈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出料块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插槽,所述出料通道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内端均嵌入在插槽内。优选的,所述插块的外端均焊接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外侧均套接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出料通道的外壁以及拉杆的外端内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在釜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温控仓,温控仓为环形金属仓室,其内部设置有电热丝与碎石层,因此当电热丝开启后,会均匀加热碎石层,碎石层再将温度传递给温控仓的金属壁,相比传统技术,本实用可以实现对釜体内部溶液的均匀加热,提高反应以及结晶效率;2.本实用在釜体的底端设置有过滤机构,其中反应废液可直接从出料孔中排出,而多钒酸铵结晶则会留在储料槽内部,因此沉钒操作结束后,可直接取出出料块并倒出多钒酸铵,相比传统技术,节省了制备工序,因此更方便、省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釜体、2驱动电机、3入料口、4温控仓、5加热器、6电热丝、7碎石层、8出料通道、9密封圈、10出料块、11储料槽、12出料孔、13滤网、14插块、15插槽、16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的顶端中央设有驱动电机2,釜体1的顶端两侧均开设有入料口3,釜体1的内侧铆接设有温控仓4,釜体1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加热器5,温控仓4为环形中空结构,其外圈紧密贴合在釜体1的内壁上,其内部设有电热丝6与碎石层7,电热丝6呈螺旋环状结构,并均匀分布于温控仓4的内侧,且其两端均贯穿釜体1的侧壁并与加热器5连接,加热器5与外部电路连接,通电后,电热丝6升温,并加热碎石层7,碎石层7为小颗粒鹅卵石组成,耐高温,碎石层7升温后再将温度传递给温控仓4,用于对混合废液均匀加热。釜体1的底端贯穿设置有出料通道8,出料通道8的内部贯穿设有出料块10,且二者之间卡接固定,出料块10的顶端开设有储料槽11,出料块10的底端贯穿开设有出料孔12,且出料孔12竖直向上,其顶端与储料槽11的底端齐平,出料槽11的内部底端贴合设置有滤网13,出料孔12的内部通常塞有密封塞,反应结束后,再拔出密封塞将反应废液倒出,而多钒酸铵结晶则留在出料槽11内部。釜体1的底端中央开设有贯穿口,贯穿口的内侧贴合设有密封涂层,出料通道8穿插在密封涂层内部并通过螺钉与釜体1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即溶液不会从出料通道8与釜体1的缝隙中漏出。出料通道8为圆柱形筒体结构,其内侧贴合设有密封圈9,出料块10穿插在密封圈9的内部,且出料块10的外侧表面与密封圈9的内圈紧密贴合,密封圈9为橡胶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可阻住溶液从出料通道8和出料块10中的缝隙中漏出。出料块10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插槽15,出料通道8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设有插块14,插块14的内端均嵌入在插槽15内,插块14插入在插槽15内部后,出料块10即被卡住,位置固定,如图3所示。插块14的外端均焊接设有拉杆16,拉杆16的外侧均套接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出料通道8的外壁以及拉杆16的外端内沿固定连接,拉杆16的作用是便于将插块14向外拉动,而压缩弹簧的作用是确保插块14的位置。工作原理:本技术中,釜体1的内侧壁上铆接设置有温控仓4,温控仓4为环形金属仓室,其内部设置有电热丝6与碎石层7。在进行沉钒操作时,首先开启釜体1外侧上的加热器5,则电热丝6通电后升温,并加热碎石层7,碎石层7升温后再将温度传递给温控仓4的侧壁,以实现对釜体1内部溶液的均匀加热。釜体1的底端贯穿设置有出料通道8和出料块10,其中出料块10的顶端开设有储料槽11,出料块10的底端开设有出料孔12,而在进行沉钒作业时,出料孔12内部均设置有密封塞,当反应结束后,拔出密封塞,则反应废液从出料孔12中流出,而多钒酸铵结晶则留在储料槽11内部。最后将位于两侧的拉杆16向外拉动,插块14从插槽15内脱离,取出出料块10并倒出多钒酸铵,本实用整体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有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顶端中央设有驱动电机(2),釜体(1)的顶端两侧均开设有入料口(3),釜体(1)的内侧铆接设有温控仓(4),釜体(1)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加热器(5),所述温控仓(4)为环形中空结构,其外圈紧密贴合在釜体(1)的内壁上,其内部设有电热丝(6)与碎石层(7),所述电热丝(6)呈螺旋环状结构,并均匀分布于温控仓(4)的内侧,且其两端均贯穿釜体(1)的侧壁并与加热器(5)连接,所述釜体(1)的底端贯穿设置有出料通道(8),所述出料通道(8)的内部贯穿设有出料块(10),且二者之间卡接固定,所述出料块(10)的顶端开设有储料槽(11),出料块(10)的底端贯穿开设有出料孔(12),且所述出料孔(12)竖直向上,其顶端与储料槽(11)的底端齐平,所述储料槽(11)的内部底端贴合设置有滤网(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顶端中央设有驱动电机(2),釜体(1)的顶端两侧均开设有入料口(3),釜体(1)的内侧铆接设有温控仓(4),釜体(1)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加热器(5),所述温控仓(4)为环形中空结构,其外圈紧密贴合在釜体(1)的内壁上,其内部设有电热丝(6)与碎石层(7),所述电热丝(6)呈螺旋环状结构,并均匀分布于温控仓(4)的内侧,且其两端均贯穿釜体(1)的侧壁并与加热器(5)连接,所述釜体(1)的底端贯穿设置有出料通道(8),所述出料通道(8)的内部贯穿设有出料块(10),且二者之间卡接固定,所述出料块(10)的顶端开设有储料槽(11),出料块(10)的底端贯穿开设有出料孔(12),且所述出料孔(12)竖直向上,其顶端与储料槽(11)的底端齐平,所述储料槽(11)的内部底端贴合设置有滤网(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沉钒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利斌,张伟峰,姜桂生,邓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恒利钒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