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5220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包括塔体,包括与所述塔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进液安装口、出液安装口、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喷淋组件,安装于所述进液安装口内,其内端伸入所述塔体内,外端位于所述塔体的外部;循环泵,其包括吸液口和排液口,所述吸液口通过第一循环管与所述出液安装口连接,所述排液口通过第二循环管与所述喷淋组件的外端连接;换热器,正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中段;以及,冷凝式除雾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烟气出口和喷淋组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脱硫效率,同时降低烟气的含水量。

A condensing desulfuriz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法脱硫
,特别是一种能进一步降低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冷凝式脱硫系统。
技术介绍
消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控制大气二氧化硫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以水泥行业为例,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从200mg/Nm3降至100mg/Nm3,再降至目前的50mg/Nm3,部分地区甚至要求排放限值35mg/Nm3。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颇多,分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等,其中末端治理为主要选择方式。末端治理中烟气脱硫的方法很多,根据物理及化学的基本原理,大体上可分为吸收法、吸附法及催化法三种。吸收法是净化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吸收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并以湿法脱硫为主。湿法脱硫吸收技术中,吸收塔系统为该技术的核心装备,吸收塔系统的设计决定了该系统的脱硫效率。基于目前二氧化硫排放限值日益严格的情况,如何在不对吸收塔系统进行大幅改造的前提下,提高脱硫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为保证环保排放指标,提高脱硫效率,湿法脱硫吸收系统需要在不明显增加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的条件下做进一步优化,需要提供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提高现有系统的脱硫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其将换热器与循环管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空塔喷淋技术优点的同时,通过降低与烟气接触的浆液反应温度,从而降低工况烟气量和烟气流速,提高烟气与浆液的反应停留时间,并提高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溶解吸收效率,同时降低饱和烟气的含水量,从而提高脱硫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其包括:塔体,包括与所述塔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进液安装口、出液安装口、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喷淋组件,安装于所述进液安装口内,其内端伸入所述塔体内,外端位于所述塔体的外部;循环泵,其包括吸液口和排液口,所述吸液口通过第一循环管与所述出液安装口连接,所述排液口通过第二循环管与所述喷淋组件的外端连接;换热器,正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中段;以及,冷凝式除雾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烟气出口和喷淋组件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液安装口设置于所述出液安装口以及烟气进口的上部;所述出液安装口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底部;所述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换热器包括所述浆液进口、浆液出口、冷却液进口以及冷却液出口,所述浆液进口与浆液出口之间还连接有位于所述换热器内部的螺旋浆液通道,所述螺旋浆液通道的夹层之间具有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分别与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循环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排液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浆液进口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浆液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喷淋组件的外端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冷凝式除雾器配备除雾模块,所述除雾模块由若干并列的除雾叶片构成,所述除雾叶片为折弯形,其内设有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内通入冷却液;所述除雾叶片并排设置并与两端的支撑侧板连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支撑侧板内的通道相连形成贯穿的冷却液通道,冷却液由所述支撑侧板的一侧流入,通过该贯穿的所述冷却液通道依次流经每个除雾叶片,并从所述支撑侧板的另一侧流出。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器,仅在一套所述第二循环管上设置,或是在若干套所述第二循环管上分别设置;所述换热器在一套所述第二循环管上串联设置多个,或是若干套所述第二循环管并联共用一个换热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器中,所述浆液进口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侧边的下部或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器采用板面式换热器或管式换热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冷凝式除雾器由多件所述除雾模块构成,所述除雾模块为屋脊形、平板形或直管形。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除雾叶片,其叶片材质采用塑料或不锈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换热器与循环管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空塔喷淋技术优点的同时,通过降低与烟气接触的浆液反应温度,从而降低工况烟气量和烟气流速,提高烟气与浆液的反应停留时间,并提高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溶解吸收效率,从而提高脱硫效率,同时降低烟气的含水量;并通过采用配有冷却叶片的除雾器,提高除雾器的雾滴冷凝效果,在原有除雾器折弯除雾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烟气出口处的含硫水分,提高脱硫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系统结构图。图2为换热器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换热器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4为换热器的换热浆液进口的另一种形式示意图。图5为冷凝式除雾器的除雾模块(屋脊形)的立面图。图6为冷凝式除雾器的除雾模块的断面放大图。图7为冷凝式除雾器的除雾模块的A向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参照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所述冷凝式脱硫系统包括塔体100、喷淋组件200、循环泵300、第一循环管400、第二循环管500、换热器600和冷凝式除雾器700。塔体100的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塔体100还包括与塔体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进液安装口101、出液安装口102、烟气进口103和烟气出口104,其中,进液安装口101用于向塔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塔体(100),包括与所述塔体(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进液安装口(101)、出液安装口(102)、烟气进口(103)和烟气出口(104);/n喷淋组件(200),安装于所述进液安装口(101)内,其内端伸入所述塔体(100)内,外端位于所述塔体(100)的外部;/n循环泵(300),其包括吸液口(301)和排液口(302),所述吸液口(301)通过第一循环管(400)与所述出液安装口(102)连接,所述排液口(302)通过第二循环管(500)与所述喷淋组件(200)的外端连接;/n换热器(600),正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500)的中段;以及,/n冷凝式除雾器(700),设置于所述塔体(100)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烟气出口(104)和喷淋组件(200)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式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体(100),包括与所述塔体(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进液安装口(101)、出液安装口(102)、烟气进口(103)和烟气出口(104);
喷淋组件(200),安装于所述进液安装口(101)内,其内端伸入所述塔体(100)内,外端位于所述塔体(100)的外部;
循环泵(300),其包括吸液口(301)和排液口(302),所述吸液口(301)通过第一循环管(400)与所述出液安装口(102)连接,所述排液口(302)通过第二循环管(500)与所述喷淋组件(200)的外端连接;
换热器(600),正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500)的中段;以及,
冷凝式除雾器(700),设置于所述塔体(100)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烟气出口(104)和喷淋组件(20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安装口(101)设置于所述出液安装口(102)以及烟气进口(103)的上部;
所述出液安装口(102)设置于所述塔体(100)的底部;所述烟气出口(104)设置于所述塔体(100)的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式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换热器(600)包括浆液进口(601)、浆液出口(602)、冷却液进口(603)以及冷却液出口(604),所述浆液进口(601)与浆液出口(602)之间还连接有位于所述换热器(600)内部的螺旋浆液通道(605),所述螺旋浆液通道(605)的夹层之间具有冷却液通道(606),所述冷却液通道(606)分别与所述冷却液进口(603)和冷却液出口(604)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式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500)包括第一管段(501)和第二管段(502);
所述第一管段(501)的一端与所述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连春李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