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17639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8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却系统冷却液进口处,包括盖体;与盖体连接并封盖冷却液进口的出气阀门,其可因冷凝系统内部压力作用而打开冷却液进口以进行排气,在出气阀门上形成有具有进液孔和出液孔的通道;设置在进液孔处的进液阀,具有使进液孔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盖体垂直方向靠近盖体、将进液孔封堵的关闭状态;与进液阀连接的随动部,具有可外露于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在进液阀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可视段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盖,通过随动部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而可得知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从而防止操作者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打开阀盖,以免烫伤。

Radiator cap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adiator cap, fitted to the cooling liquid cooling system at the inlet and outlet valve comprises a cover body; the cover body is connected and sealed coolant inlet,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role of internal pressure and condensing system open coolant inlet to exhaust, with a liquid inlet hole and a liquid outlet hole of the channel formed in the air outlet valve; the inlet valve in the liquid inlet hole is set up, with the liquid feeding holes keep conducting open and under pressure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near the lid cover, closed the liquid inlet hole plugging; and follow-up of the liquid inlet valve connected with. The visual segment can be expos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radiator cap; the liquid inlet valve from the open state into a closed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visual segment is exposed to the radiator cap length becomes larg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adiator cover, through the follow-up of exposed to the radiator cap length and that the internal pressure of the cooling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the operator from cooling system of internal pressure to open the valve cover, so as not to bu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盖
本技术涉及散热器盖
,特别涉及可指示散热器内部压力的一种散热器盖。
技术介绍
汽车散热器是依靠冷却液在发动机各部位进行循环工作,而在循环过程中把热量散发出去的装置。散热器冷却液进口处一般都采用散热器盖紧密盖住,散热器盖的作用是密封冷却系统并调节冷却系统内部的工作压力。现有的散热器盖包含出气阀和进液阀,当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冷却液容积膨胀致使冷却系统内部的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预定值时,压力阀开启,以使部分冷却液流入补偿桶,以防止压力过大致使散热器胀裂。当压力降到大气压力以下出现真空时,进液阀开启,补偿桶内的部分冷却液流回散热器,以避免散热器被大气压力压坏。然而,现有散热器盖不能指示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操作者无法观察内部冷却液压力,如果内部压力大时拧开散热器盖,会使热冷却液喷出烫伤操作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散热器盖,以可指示散热器内部压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却系统冷却液进口处,包括盖体,还包括:出气阀门,连接在所述盖体上并封盖所述冷却液进口,且可因所述冷凝系统内部压力而打开所述冷却液进口以进行排气;于所述出气阀门上形成有出液孔、进液孔,以及连通所述出液孔和所述进液孔的通道;进液阀,设置在所述出液孔处;所述进液阀具有使所述出液孔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所述盖体的垂直方向靠近所述盖体、以将所述出液孔封堵的关闭状态;随动部,连接在所述进液阀上,并与所述进液阀随动,所述随动部具有可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在所述进液阀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所述可视段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进一步地,沿所述可视段的长度方向上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标记部。进一步地,于所述盖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随动部为随动杆,所述随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进液阀固连,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液孔而滑动插装在所述通孔内。进一步地,于所述进液阀的打开状态下,插装于所述通孔内的所述随动杆的自由端,不低于所述盖体下表面。进一步地,在所述随动杆和所述盖体之间连接有弹性支撑装置;所述随动杆因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支撑,以保持所述进液阀的打开状态。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承装置为套装在所述随动杆上的弹簧;于所述随动杆上固连有突起,所述弹簧顶置在所述盖体内壁和所述突起之间。进一步地,于所述通孔内镶嵌有带有滑出孔的垫圈,所述随动杆滑动插装在所述滑出孔内。进一步地,于所述盖体的内壁上连接有胶质连接部,所述胶质连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内壁贴覆的胶垫,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胶垫并向所述进液阀延伸以接触所述进液阀的胶柱,所述随动杆收容在所述胶质连接部内。进一步地,所述胶柱为锥形。进一步地,所述出气阀门包括具有进液孔的阀座,与所述阀座搭接的、具有出液孔的、以密封所述冷却液进口的阀体,以及弹性支撑在所述阀座和所述阀体之间,以保持所述阀座和阀体搭接的弹性支承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散热器盖,通过设置与进液阀连接的随动部,观察随动部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而可得知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从而可防止操作者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打开阀盖,以避免烫伤。(2)设置至少两个标记部,方便操作者确定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小。(3)随动部设为随动杆,并在盖体上设置通孔,以插装随动杆,结构简单,方便操作者观察。(4)在进液阀打开状态下,随动杆自由端不低于盖体下表面,可使通孔对随动杆的周向固定,使用效果较好。(5)设置弹性支撑装置,方便调节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开启出液孔使冷却液流入冷却系统内部,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关闭出液孔防止冷却液流入。(6)弹性支撑设为弹簧,其弹力较好;在随动杆上设置凸起,并在随动杆上套装弹簧使其位于盖体内壁和突起之间,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7)设置垫圈,可防止盖体与随动杆发生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8)胶纸连接部设为胶垫与胶柱配合,不仅可对盖体与出气阀门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可利用其自身具有的弹性,随进液阀运动而发生形变。(9)胶柱为锥形,便于容纳随动杆。(10)出气阀门包括阀座与阀体,并在阀座与阀体之间设置弹性支撑装置,可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封盖冷却液进口,而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小时打开冷却液进口,避免冷却系统外部压力致使冷却系统损坏。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进液阀处于打开状态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进液阀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的出气阀门打开冷却液进口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液阀,2-密封圈,3-阀体,301-进液孔,302-通道,304-流液孔,4-大弹簧,5-阀座,501-出液孔,6-胶质连接部,601-胶柱,602-胶垫,7-随动杆,701-可视段,702-突起,8-弹簧,9-大垫片,10-盖体,1001-通孔,1002-勾挂部,11-垫圈,1101-滑出孔,12-防护盖,13-冷却液进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进口处,主要包括盖体、出气阀门、进液阀以及随动部,其中:出气阀门连接在盖体上,并可因冷凝系统内部压力作用作用打开冷却液进口而进行排气,在出气阀门上形成有进液孔、出液孔,以及连通进液孔和出液孔的通道;进液阀设置于出液孔处;进液阀具有使出液孔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盖体的垂直方向靠近盖体、以将出液孔封堵的关闭状态;随动部连接在进液阀上,可随进液阀运动而运动,其具有可外露于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并且在进液阀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可视段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本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盖,通过设置与进液阀连接的随动部,观察随动部外露于散热器盖的长度而可得知冷却系统内部压力,从而可防止操作者在冷却系统内部压力大时打开阀盖,避免烫伤。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盖体10可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还可如图4所示,在所述盖体10的端面上形成有通孔1001,以便安装随动部,具体地,通孔1001为圆形,其除了可为圆形,还可为其他形状,如其可为方形、棱形、椭圆形等。此外,在盖体10的两侧形成有勾挂部1002,以便于将盖体10安装于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进口13处,结构简单,当然还可不设置勾挂部1002,而采用其他结构件将盖体10固定,只是如此结构相对复杂。另外,在盖体10的上方形成有圆形的凸台,用以安装防护盖12,防护盖12罩设于盖体10上方,可提高盖体10的结构强度,防护盖12与盖体10大致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防护盖12上的通孔较大,该通孔用以与盖体10上的凸台形成卡接。为了提高盖体10的结构强度,在盖体10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器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凝系统的冷却液进口(13)处,包括盖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气阀门,连接在所述盖体(10)上并封盖所述冷却液进口(13),且可因所述冷凝系统内部压力作用而打开所述冷却液进口(13)以进行排气;于所述出气阀门上形成有出液孔(301)、进液孔(501),以及连通所述出液孔(301)和所述进液孔(501)的通道(302);进液阀(1),设置在所述出液孔(301)处;所述进液阀(1)具有使所述出液孔(301)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所述盖体(10)的垂直方向靠近所述盖体(10)、以将所述出液孔(301)封堵的关闭状态;随动部,连接在所述进液阀(1)上,并与所述进液阀(1)随动,所述随动部具有可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701);在所述进液阀(1)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所述可视段(701)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盖,装配于冷凝系统的冷却液进口(13)处,包括盖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气阀门,连接在所述盖体(10)上并封盖所述冷却液进口(13),且可因所述冷凝系统内部压力作用而打开所述冷却液进口(13)以进行排气;于所述出气阀门上形成有出液孔(301)、进液孔(501),以及连通所述出液孔(301)和所述进液孔(501)的通道(302);进液阀(1),设置在所述出液孔(301)处;所述进液阀(1)具有使所述出液孔(301)保持导通的打开状态,以及在压力作用下,沿所述盖体(10)的垂直方向靠近所述盖体(10)、以将所述出液孔(301)封堵的关闭状态;随动部,连接在所述进液阀(1)上,并与所述进液阀(1)随动,所述随动部具有可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外部的可视段(701);在所述进液阀(1)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过程中,所述可视段(701)外露于所述散热器盖的长度逐渐变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盖,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可视段(701)的长度方向上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标记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盖,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盖体(10)上设有通孔(1001),所述随动部为随动杆(7),所述随动杆(7)的一端与所述进液阀(1)固连,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液孔(301)而滑动插装在所述通孔(1001)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盖,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进液阀(1)的打开状态下,插装于所述通孔(1001)内的所述随动杆(7)的自由端,不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嘉皓张雷杨朋檀金鑫王剑尚祥钊刘红波郜璐范林鹏齐怀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