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133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光学功能层组,具有至少一光学功能层,当所述光学功能层大于等于两层时,所述光学功能层叠层设置;每一光学功能层均包括一玻璃基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采用硬质玻璃作为基板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背光模组由于光源产生的热量导致基板出现膨胀的问题,同时硬质玻璃基板可以延伸出背光模组的发光区范围与遮光材料结合形成支撑结构,进一步减少背光模组的制备工序,节约了成本。

A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产品及Pad类产品技术的发展,许多手机厂商以“窄边框”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而背光模组的胶框宽度则直接关系到手机边框的宽度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与侧入式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置于液晶面板的下方,通过扩散膜等光学膜组件后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其亮度高,均匀性好,但厚度大。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置于导光板侧面,光源发出的光线从侧面即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过全反射及底面网点的散射后,从出光面射出,再经过光学膜组件后形成面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厚度小,易于轻薄化。随着窄边框(UNB)需求旺盛,同时延续近年的薄型化,无边框(Bezelless)等需求,传统塑胶光学材料越发无法满足产品需求。现行光学膜片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材),导光板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这些塑胶材料在受热时,发生膨胀。在窄边框模组方案中,边缘预留空间不足,塑胶材料的膨胀最终转换为模组品质问题:膜片断裂,板材鼓起甚至于将面板与边框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背光模组的塑料基材受热容易膨胀,容易导致显示装置显示不良的问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具有至少一光学功能层,当所述光学功能层大于等于两层时,所述光学功能层叠层设置;每一光学功能层均包括一玻璃基板。进一步的,所述光学功能层组还包括第一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第一棱镜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上第二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二玻璃基板,设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上;第二棱镜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上;第三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三玻璃基板,设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上;扩散结构,设于所述第三玻璃基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包括若干竖直棱柱,其棱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垂直;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包括至少一水平棱柱,其棱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平行。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还包括遮光框胶,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中且填充相邻玻璃基板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的,还包括LED灯板,设于所述显示区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棱镜结构一侧,其中,所述LED灯板靠近所述光学功能层组一侧设有若干LED灯珠;遮光层,设于所述LED灯板远离所述光学功能层组一侧。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结构,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两侧,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由所述第一玻璃基板、所述第二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三玻璃基板向所述非显示区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遮光框胶填充所述支撑本体中相邻玻璃基板之间的间隙且包裹所述支撑本体。进一步的,还包括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棱镜结构一侧;遮光层,设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第一玻璃基板一侧。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结构,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一侧,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由所述第一玻璃基板、所述第二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三玻璃基板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延伸形成;所述遮光框胶填充所述支撑本体中相邻玻璃基板之间的间隙且包裹所述支撑本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的,还包括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功能层组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采用硬质玻璃作为基板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背光模组由于光源产生的热量导致基板出现膨胀的问题,同时硬质玻璃基板可以延伸出背光模组的发光区范围与遮光材料结合形成支撑结构,进一步减少背光模组的制备工序,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释。图1是实施例1中的背光模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中的背光模组示意图。图中10、11背光模组;101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10LED灯板;120光学功能层组;130遮光层;140支撑结构;150遮光框胶;121第一光学功能层;122第二光学功能层;123第三光学功能层;1211第一玻璃基板;1212第一棱镜结构;1221第二玻璃基板;1222第二棱镜结构;1231第三玻璃基板;1232扩散结构;141支撑本体;111侧边光源;112导光板;142脚架结构;1显示装置;具体实施方式120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10显示区101和围绕所述显示区101的非显示区102。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包括LED灯板110、光学功能层组120、遮光层130和支撑结构140。所述光学功能层组120包括第一光学功能层121、第二光学功能层122和第三光学功能层123。所述第一光学功能层121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211和设于第一玻璃基板1211的第一棱镜结构1212,所述第一棱镜结构1212包括若干棱柱单元,其棱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211,所述第一光学功能层121通过若干竖直设置的棱柱结构将光源发出的单一光线扩散成柔和的面光源,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所述第二光学功能层122包括第二玻璃基板1221和设于第二玻璃基板1221的第二棱镜结构1222,所述第二棱镜结构1222为三角棱柱,其棱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221平行,且所述第二棱镜结构1222的其中一棱面贴附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221,所述第二光学功能层122通过水平设置的棱柱结构达到聚光的目的,增强显示面板的亮度。所述第三光学功能层123包括第三玻璃基板1231和设于第三玻璃基板1231的扩散结构1232,所述扩散结构1232包括若干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三玻璃基板1231上,光线通过所述扩散粒子发生折射、散射等现象,从而修正光线形成均匀面光源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所述第一光学功能层121、所述第二光学功能层122和所述第三光学功能层123的基板均采用玻璃基板,避免在受热过程中发生膨胀现象造成所述背光模组10的品质问题。所述LED灯板110为所述背光模组10的光源,设于所述显示区101中,所述LED灯板110上均匀排布有若干led灯珠,通过所述led灯珠发出光线从而提供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所需的光能。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LED灯板110与所述第一光学功能层121的第一玻璃基板1211远离所述第一棱镜结构1212的一面采用全贴合方式结合,有效降低了所述背光模组10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光学功能层组,具有至少一光学功能层,当所述光学功能层大于等于两层时,所述光学功能层叠层设置;/n每一光学功能层均包括一玻璃基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功能层组,具有至少一光学功能层,当所述光学功能层大于等于两层时,所述光学功能层叠层设置;
每一光学功能层均包括一玻璃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功能层组还包括
第一光学功能层,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第一棱镜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上;
第二光学功能层,包括
第二玻璃基板,设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上;
第二棱镜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上;
第三光学功能层,包括
第三玻璃基板,设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上;
扩散结构,设于所述第三玻璃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包括若干竖直棱柱,其棱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垂直;
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包括至少一水平棱柱,其棱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还包括
遮光框胶,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中且填充相邻玻璃基板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LED灯板,设于所述显示区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棱镜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永元俞刚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