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462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1:40
一种聚烯烃微孔膜,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备包含聚烯烃的A层、以及包含聚烯烃的B层至少各1层。上述A层所含的聚丙烯为0质量%以上且小于3质量%,上述B层所含的聚丙烯为1质量%以上且小于30质量%。将A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A(质量%)、B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B(质量%)时,PPB>PPA。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在沿MD施加基于下述式子确定的固定载荷的状态下测定的120℃下的TD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载荷(gf)=0.01×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gf)×聚烯烃微多孔膜的TD的长度(mm)。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its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聚烯烃微多孔膜被用于电池用分隔件、电容器用分隔件、燃料电池用材料、精密过滤膜等,特别是被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分隔件。分隔件防止正负极间的直接接触,并且也可通过保持在其微多孔中的电解液而使离子透过。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不仅对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的应用得到实现,对电动汽车、小型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的应用也得到了实现。车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存在每个单电池单元的容量变大的倾向,因此电池异常发热时的发热量也会增加。因此,由于车载用途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需求扩大,提高安全性成为了更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能量密度化、轻量化、薄型化的观点出发,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壳材料的主流正在由金属罐向层压薄膜转变。对于层压型电池,由于电池的外壳体比方型电池、圆筒电池柔软,因此担心气体产生所导致的电池的膨胀、形变,为了防止这些,使用表面具有粘接层的分隔件组装电池后,一边对电池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压制(本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备包含聚烯烃的A层、以及包含聚烯烃的B层至少各1层,其中,/n所述A层所含的聚丙烯为0质量%以上且小于3质量%,所述B层所含的聚丙烯为1质量%以上且小于30质量%,将A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A(质量%)、B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B(质量%)时,PPB>PPA,/n沿MD施加基于下述式子确定的固定载荷的状态下测定的120℃下的TD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n载荷(gf)=0.01×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gf)×聚烯烃微多孔膜的TD的长度(mm)。/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3 JP 2017-199886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备包含聚烯烃的A层、以及包含聚烯烃的B层至少各1层,其中,
所述A层所含的聚丙烯为0质量%以上且小于3质量%,所述B层所含的聚丙烯为1质量%以上且小于30质量%,将A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A(质量%)、B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B(质量%)时,PPB>PPA,
沿MD施加基于下述式子确定的固定载荷的状态下测定的120℃下的TD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
载荷(gf)=0.01×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gf)×聚烯烃微多孔膜的TD的长度(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备包含聚烯烃的A层、以及位于A层两面的包含聚烯烃的B层至少各1层,
所述A层的厚度相对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总厚度的比例为40%以上且9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B层中的无机颗粒的含有率小于5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积分曲线中的分子量300万以上的分子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下,且分子量3万以下的分子的比例为3.0质量%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在190℃、21.6kgf的载荷下的熔融指数为0.1g/10分钟以上且3.0g/10分钟以下。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口学山下明久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