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257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泄露监测装置技术领域中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本体、下承载外壳和上限位板等,通过上提移动板,将上接触外壳提至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上端面,此时拉伸弹簧呈被拉伸状态,在回弹力的作用下,上接触外壳对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力,由此将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固定在下承载外壳上,将整个装置移动至被监测设备外围,手扶扶手框,启动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将下承载外壳向前推移,下承载外壳带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向被监测设备靠近,由此而对被监测设备进行拍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拍摄者靠近被监测设备拍摄,从而避免了被监测设备对拍摄者可能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泄露监测装置
,具体领域为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挥发性有机物是正常状态下(20℃,101.3kPa),蒸气压在0.3KPa以上,沸点在25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其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分,大量排放对地球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以原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产品制造为主的石化行业是重要的VOCs排放源。2013年,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石化行业实施VOCs综合整治并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应用。2014年12月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到2017年,全国石化行业基本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监测监控体系,VOCs排放总量较2014年削减30%以上。LDAR检测施工就是对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污染源(LDAR):石化装置或设施的动、静密封点排放的VOCs进行检测;现有进行泄露监测装置为红外热成像仪,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的拍摄将被监测设备以电子视频的形式记录在电子储存卡上,在通过特定的软件,对监测记录进行分析,以确定被监测的设备是否有泄露,以及泄露位置,然而对于一些较大型的石化设备靠近拍摄会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如废气泄露对拍摄者的伤害,在如一些设备具有较强的热或磁辐射对拍摄者造成伤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和主承托板,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下端面设置有下承载外壳,所述下承载外壳的上端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上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上且位于所述上限位板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上接触外壳,所述上接触外壳与所述下承载外壳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杆的外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所述上接触外壳的下端面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上端面紧密接触,所述下承载外壳的下端面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竖向支撑杆和斜向支撑杆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向支撑杆和所述斜向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滚轮,所述主承托板的上端面对称设置有通槽,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通槽内,所述下承载外壳的侧壁与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扶手框,所述主承托板的下端面四角处设置有第三滚轮。优选的,所述下承载外壳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接触面上固定粘接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上接触外壳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接触面上固定粘接有橡胶垫。优选的,所述斜向支撑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短杆的一端,所述支撑短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轮,两个所述第二滚轮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通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通过上提所述移动板,将所述上接触外壳提至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上端面,此时所述拉伸弹簧呈被拉伸状态,在回弹力的作用下,所述上接触外壳对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力,由此将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固定在所述下承载外壳上,然后将整个装置移动至被监测设备外围,手扶所述扶手框,启动所述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将所述下承载外壳向前推移,所述下承载外壳带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向被监测设备靠近,由此而对被监测设备进行拍摄,通过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的拍摄将被监测设备以电子视频的形式记录在电子储存卡上,在通过特定的软件,对监测记录进行分析,以确定被监测的设备是否有泄露,以及泄露位置。本技术,可有效避免拍摄者靠近被监测设备拍摄,从而避免了被监测设备对拍摄者可能造成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主承托板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主体结构俯视图。图中:1-红外热成像仪本体、2-下承载外壳、3-上限位板、4-移动板、5-上接触外壳、6-拉伸弹簧、7-竖向支撑杆、8-斜向支撑杆、9-第一滚轮、10-支撑短杆、11-第二滚轮、12-主承托板、13-通槽、14-电动伸缩杆、15-扶手框、16-支撑杆、17-第三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关于方向的描述(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所进行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限于此。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和主承托板12,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用于拍摄被监测设备,通过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拍摄将被监测设备以电子视频的形式记录在电子储存卡上,再通过特定的软件,对监测记录进行分析,以确定被监测的设备是否有泄露,以及泄露位置,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下承载外壳2,所述下承载外壳2用于承载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上端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6的一端,所述支撑杆16的另一端与上限位板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6用于支撑所述上限位板3,所述支撑杆16上且位于所述上限位板3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板4,所述移动板4在外力作用下可在所述支撑杆16上移动,所述移动板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上接触外壳5,所述上接触外壳5与所述下承载外壳2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杆16的外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6,所述上接触外壳5的下端面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上端面紧密接触,通过上提所述移动板4,将所述上接触外壳5提至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上端面,此时所述拉伸弹簧6呈被拉伸状态,在回弹力的作用下,所述上接触外壳5对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具有一定的夹持作用力,由此将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固定在所述下承载外壳2上,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下端面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竖向支撑杆7和斜向支撑杆8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向支撑杆7和所述斜向支撑杆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7和所述斜向支撑杆8用于支撑所述下承载外壳2,所述竖向支撑杆7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滚轮9,所述主承托板12的上端面对称设置有通槽13,两个所述第一滚轮9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通槽13内,所述第一滚轮9在外力作用下可在所述通槽13内滚动,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侧壁与电动伸缩杆14的伸缩端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14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扶手框15,所述主承托板12的下端面四角处设置有第三滚轮17,使用者使用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时,将整个装置移动至被监测设备外围,手扶所述扶手框15,启动所述电动伸缩杆14,所述电动伸缩杆14将所述下承载外壳2向前推移,所述下承载外壳2带所述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和主承托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下承载外壳(2),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上端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6)的一端,所述支撑杆(16)的另一端与上限位板(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6)上且位于所述上限位板(3)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板(4),所述移动板(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上接触外壳(5),所述上接触外壳(5)与所述下承载外壳(2)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杆(16)的外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6),所述上接触外壳(5)的下端面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上端面紧密接触,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下端面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竖向支撑杆(7)和斜向支撑杆(8)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向支撑杆(7)和所述斜向支撑杆(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7)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滚轮(9),所述主承托板(12)的上端面对称设置有通槽(13),两个所述第一滚轮(9)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通槽(13)内,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侧壁与电动伸缩杆(14)的伸缩端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14)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扶手框(15),所述主承托板(12)的下端面四角处设置有第三滚轮(17)。/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红外热成像仪的泄露监测装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和主承托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下承载外壳(2),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上端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6)的一端,所述支撑杆(16)的另一端与上限位板(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6)上且位于所述上限位板(3)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板(4),所述移动板(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上接触外壳(5),所述上接触外壳(5)与所述下承载外壳(2)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杆(16)的外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6),所述上接触外壳(5)的下端面与所述红外热成像仪本体(1)的上端面紧密接触,所述下承载外壳(2)的下端面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竖向支撑杆(7)和斜向支撑杆(8)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向支撑杆(7)和所述斜向支撑杆(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7)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滚轮(9),所述主承托板(12)的上端面对称设置有通槽(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生军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瑞志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