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201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以纤维混杂技术为基础,采用多层梯度结构配置,以热熔混杂为主要生产方式,可以有效保证预浸织物的整体稳定性和界面结合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
,特别涉及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是一种生产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中间产品,利用该产品可以较好的控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均一性,同时含浸热塑性树脂的预浸织物省去了树脂与纤维的含浸和复合工序,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预浸料的制备目前主要采用乳液浸渍法、热熔含浸法、流化床浸渍法等多种复合方法,不同的预浸织物制备方法各有优势,但是也存在各自的问题,如,采用注射热熔工艺制备的预浸织物设备复杂,所用的能耗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其中预浸织物的热塑性树脂基体与纤维丝束之间的渗透和界面结合问题成为后续复合材料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有效发挥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以纤维混杂技术为基础,采用多层梯度结构配置,以热熔混杂为主要生产方式,可以有效保证预浸织物的整体稳定性和界面结合力。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以上一种或多种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1)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是采用碳纤维和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编织,在热压成型时,热塑性热熔纤维受热熔融,可以有效提高树脂对碳纤维的浸渍效果。(2)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位于两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之间,形成夹芯混合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整体结构的层间整体力学特性,不易分层,同时中间单向织物可以提高层面内的拉伸、压缩等力学特性;采用多维度碳纤维织物结构,可以灵活调整和设计预浸织物的整体力学强度和刚度。(3)在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的外侧设置的低温热熔树脂胶膜层在热压时熔融,可渗透在内部多维立体碳纤维织物的内部,保证织物内部界面浸润结合效果。在最外层设置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在最终热塑性预浸织物热压形成复合材料过程中进行熔融渗透,与低温渗透性热塑性树脂相互掺杂,形成热塑性预浸织物整体基体结构;低熔点胶膜提高层间渗透性,高熔点胶膜提高整体力学特性,两者相互配合,可以综合提高熔融渗透性和整体预浸织物的力学特性。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单向正交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2、立体编织织物层,3、夹芯混合结构,4、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5、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这三层之间可以通过胶膜粘结,以相邻层之间的滑脱。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可以提高预浸织物整体面内的力学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碳纤维选自以下碳纤维的一种或多种:T300、T700、T800、T1000、M40、M60、M40J和M60J。在一些实施例中,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的单向纤维的排布方式为正交排布、斜交排布、多轴向排布或者准各向同性排布。进一步的,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单向排布纤维的层数为1-10层,如可以为1层、2层、3层、4层、5层、6层、7层、8层、9层或10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和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的立体编织方式为三维四向、三维五向、三维六向或三维七向。进一步的,其中的碳纤维为选自以下的一种或多种:T300、T700、T800、T1000、M40、M60、M40J、M60J。进一步的,其中的热熔纤维选自聚酰胺、聚醚酮、聚醚醚酮、聚氨酯、聚乙烯或聚烯烃树脂。更进一步的,热熔纤维与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2-0.7:1。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的材料选自聚乙烯、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或EVA。进一步的,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的厚度为0.1-0.9mm。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的材料选自PPS、PET、PEEK、PA或PC。进一步的,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的厚度为0.1-0.9mm。根据设计的渗透要求灵活调整,高温热熔基体胶膜贴敷于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的最外部,在最终热塑性预浸织物热压形成复合材料过程中进行熔融渗透,与低温渗透性热塑性树脂相互掺杂,形成热塑性预浸织物整体基体结构。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梯度结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布置,具体实施可采用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最芯部采用立体编织织物层2和单向正交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1的夹芯混合结构3,其中,最中心的单向正交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1为T300碳纤维与M60J碳纤维以2:1混杂比例采用正交排布排布的四层结构,在单向正交排布碳纤维织物两侧采用1:6混杂比例的聚烯烃长丝纤维与T1000碳纤维混杂,以三维四向方式形成立体织物结构。在夹芯混合结构3两侧采用聚乙烯树脂制备0.1mm厚度的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4,最终热熔温度控制在100-150℃之间。在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4的两侧最外层制备厚度0.1mm的PPS体系的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5,最终热熔温度控制在180-220℃之间。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贴敷于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的最外部,在最终热塑性预浸织物热压形成复合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第一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第二热塑性低温热熔渗透胶膜层和第二热塑性高温热熔基体胶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碳纤维选自以下碳纤维的一种或多种:T300、T700、T800、T1000、M40、M60、M40J和M60J。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的单向纤维的排布方式为正交排布、斜交排布、多轴向排布或者准各向同性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单向排布的碳纤维织物层中单向排布纤维的层数为1-10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结构的碳纤维热塑性预浸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体编织织物层和第二碳纤维与热塑性热熔纤维混合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琨朱波曹伟伟孙娜张烨袁晓敏秦溶蔓杜明远王东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山东宽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