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属于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汽车座椅采用两个调角器2将靠背骨架1与座垫骨架位于左右两侧的坐垫侧板3连接起来,其中,调角器2与坐垫侧板3的连接方式为:调角器2具有调角器连接板4,该调角器连接板4的前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上端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结构5,该调角器连接板4的后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下端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结构6,且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均为螺栓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上述现有汽车座椅的车辆发生追尾碰撞时,乘员会向后冲击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力F,冲击力F依次通过靠背骨架1、调角器2、调角器连接板4传递至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再由该两个结构的螺栓作用在坐垫侧板3上,此时,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处都会受到非常大的集中力F’。如果能够将上述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处受到的集中力F’作用在可变形吸能的结构上,则乘员在车辆发生追尾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可以很好的被吸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坐垫侧板(3)和调角器连接板(4),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前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上端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结构(5),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后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下端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结构(6),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为螺栓连接结构;/n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二连接结构(6)为由吸能板(7)、上端螺栓连接结构(8)和下端螺栓连接结构(9)组成的吸能连接结构,所述吸能板(7)的上端部通过所述上端螺栓连接结构(8)连接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后端部,所述吸能板(7)的下端部通过所述下端螺栓连接结构(9)连接所述坐垫侧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包括坐垫侧板(3)和调角器连接板(4),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前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上端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结构(5),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后端部与坐垫侧板(3)的后部下端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结构(6),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为螺栓连接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6)为由吸能板(7)、上端螺栓连接结构(8)和下端螺栓连接结构(9)组成的吸能连接结构,所述吸能板(7)的上端部通过所述上端螺栓连接结构(8)连接所述调角器连接板(4)的后端部,所述吸能板(7)的下端部通过所述下端螺栓连接结构(9)连接所述坐垫侧板(3)的后部下端;并且,所述吸能板(7)的中部弯折形成凹凸结构(7a),且该凹凸结构(7a)的凹凸方向为所述坐垫侧板(3)的左右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7)由依次相连的上板部(7-1)、单侧型中板部(7-2)和下板部(7-3)构成,并且,所述上板部(7-1)和下板部(7-3)共面,所述单侧型中板部(7-2)朝所述坐垫侧板(3)的左侧方向或右侧方向凸出,以形成所述凹凸结构(7a);其中,所述吸能板(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位于所述上板部(7-1)和下板部(7-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型中板部(7-2)的剖面形状为弧形、矩形半体、三角形半体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溃变形式追尾碰撞座椅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7)由依次相连的上板部(7-1)、双侧型中板部(7-4)和下板部(7-3)构成,并且,所述上板部(7-1)和下板部(7-3)共面,所述双侧型中板部(7-4)由相连的上端中板部(7-4-1)和下端中板部(7-4-2)构成,所述上端中板部(7-4-1)与所述上板部(7-1)相连,所述下端中板部(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政平,王春红,朱新涛,张国杰,王茜影,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