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其中,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循环管及出液集管;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并在隔板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隔板设置有折弯部,折弯部向电池收容槽凸出;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液冷槽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第一槽部的位置适配于折弯部,且第一槽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收容于第一槽部,循环管收容于液冷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液冷管总成的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皆集中收容在第二槽部,占用空间小,使得电池收容槽可以放置更多的动力电池,提高了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单个电池箱体的占用空间也正在被逐渐压缩,以求放置更多的电池。随着电池数量的增加,电池与热管理系统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提高对电池进行加温和冷却的控制能力。传统的电池箱体与电池液冷管总成采用分体式设计,如图1至图3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多个可相互拼接且结构相同的液冷板本体,每个液冷装置皆在四侧预留有用于连接其他液冷板本体的连接结构。具体地:液冷板本体1的后侧和右侧均开有定位孔A2,液冷板本体1的内腔开有液冷槽孔3,液冷槽孔3蜿蜒排布在液冷板本体1内;定位孔A2与液冷槽孔3间的液冷板本体1上安装有导流管4;定位孔A2外侧的液冷板本体1上固定焊接有内螺纹圈5,内螺纹圈5的内侧固定焊接有两块定位板6,导流管4侧端的液冷板本体1上开有内螺纹孔A7。液冷板本体1的前侧和左侧均开有内螺纹孔B8和方形槽9,内螺纹孔B8贯穿方形槽9,内螺纹孔B8内旋接有螺纹杆10,螺纹杆10的内端固定焊接有旋转齿轮11,旋转齿轮11置于方形槽9内,螺纹杆10的前端活动套接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套接管13,套接管13的前端套接有堵塞18,套接管13的前端呈弧状设计,且套接管13从前之后管径逐渐较小;套接管13的前端套接在导流管4内,套接管13的后端通过软管与液冷槽孔3密封导通连接;定位孔A2的外侧设有塞块14,塞块14的前端一体化安装有柱形硅胶头15,柱形硅胶头15的前端为弧状,塞块14的外圈固定安装有凸起16,凸起16为波纹状,且为塑胶材质构件,凸起16与内螺纹圈5接触连接;塞块14的外端一体环焊接有推拉把手17。该热管理系统可根据动力电池数量确定液冷板本体的数量,拼接方便,但液冷板本体四侧的连接结构占用空间较大,在空间既定的情况下,减少了能够放置的动力电池的数量,降低了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能力。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旨在改善现有热管理系统中液冷板本体四侧的连接结构占用空间较大,在空间既定的情况下,减少了能够放置的动力电池的数量,降低了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能力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其中,所述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循环管及出液集管;所述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并在隔板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所述隔板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向电池收容槽凸出;所述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所述液冷槽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的位置适配于所述折弯部,且第一槽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所述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循环管收容于所述液冷槽。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电池收容槽内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动力电池包,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端端面与所述隔板相贴合。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动力电池包与所述隔板之间设置有柔性大于预设值的导热垫。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循环管呈扁平状,且循环管的一端端面与所述隔板相贴合。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循环管背离隔板一端端面与电池箱体的内壁之间预留有第一隔热间隙。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隔热间隙填充有隔热件。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电池收容槽内间隔排布有多个动力电池包,所述循环管的长度大于动力电池包放置区域的长度,且两端与电池箱体的侧壁皆预留有第二隔热间隙。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隔板的第一端。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折弯部呈L形。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由此,该新能源汽车可以具有前面描述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循环管及出液集管;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并在隔板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隔板设置有折弯部,折弯部向电池收容槽凸出;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液冷槽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第一槽部的位置适配于折弯部,且第一槽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收容于第一槽部,循环管收容于液冷槽。本技术所提供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液冷管总成的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皆集中收容在第二槽部,占用空间小,使得电池收容槽可以放置更多的动力电池,提高了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单个液冷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多个液冷板本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电池箱体取出上盖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电池箱体取出上盖后的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用液冷管总成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该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集动力电池与热管理系统于一体,模块化设置,根据动力电池数量的需求,直接设置对应数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即可,操作方便,无需根据新能源汽车型号规格重新设计热管理系统;且液冷管总成的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集中设置在同一处空间,减少了平面空间的占用,提高了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能力。具体地,所述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400,如图7所示,所述液冷管总成400包括:进液集管410、循环管430及出液集管420,所述循环管430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制冷或加热时,冷却液经进液集管410流入循环管430,通过循环管430与动力电池进行冷热交换,最后经出液集管420返回冷却液源。所述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100,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并在隔板100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200,所述隔板100设置有折弯部110,所述折弯部110向电池收容槽200凸出;所述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300,所述液冷槽300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310及第二槽部320,所述第一槽部310的位置适配于所述折弯部110,且第一槽部310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320;所述进液集管410及出液集管420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310,所述循环管430收容于所述液冷槽300。由于第一槽部310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循环管及出液集管;所述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并在隔板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所述隔板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向电池收容槽凸出;/n所述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所述液冷槽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的位置适配于所述折弯部,且第一槽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所述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循环管收容于所述液冷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及液冷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总成包括:进液集管、循环管及出液集管;所述电池箱体中部横向设置有隔板,并在隔板第一侧开设有电池收容槽,所述隔板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向电池收容槽凸出;
所述电池箱体的第二侧开设有液冷槽,所述液冷槽包括:相通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的位置适配于所述折弯部,且第一槽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槽部;所述进液集管及出液集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循环管收容于所述液冷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收容槽内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动力电池包,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端端面与所述隔板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与所述隔板之间设置有柔性大于预设值的导热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呈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军,王海燕,张招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文轩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