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包括镜筒、透镜及紫外光胶层。透镜设于镜筒内。紫外光胶层设于透镜中的镜面或透镜的外径侧壁上,紫外光胶层围绕透镜。紫外光胶层的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低于等于20%。
Lens and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头及镜头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镜头,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紫外光胶层的镜头及镜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习知摄像装置中,部分非预期之中的光线通过透镜的光学有效区(ClearAperture,CA),可能造成杂散光,影响成像品质。为减少杂散光的形成,已知有在透镜面向镜筒的承载面的表面及周缘涂布遮光墨以吸收杂散光的设计。再者,透镜可借由多种例如是热固胶、透明紫外光胶等材料固定于镜筒的承载面上。然而,遮光墨会吸收紫外光光线,当透明紫外光胶设于遮光墨层与承靠面之间时,透镜与镜筒之间的紫外光胶无法有效与UV光反应进而硬化。而未有效硬化的紫外光胶会流动,或会污染透镜的光学有效区,而对高洁净要求的光学产品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镜头及镜头的制造方法,可改善前述习知问题。。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镜头,包括一镜筒、一透镜及一紫外光(Ultraviolet,UV)胶层。透镜设于镜筒内。紫外光胶层设于透镜中的镜面或透镜的外径侧壁上,紫外光胶层围绕透镜。紫外光胶层的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低于等于20%,因此既不影响照光固化特性,也可实现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镜头,其包括一镜筒、一透镜及紫外光胶层。透镜设于镜筒内。紫外光胶层设于透镜中的镜面或透镜的外径侧壁上,紫外光胶层设为一环状。紫外光胶层的颜色为黑色,因此可实现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镜头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涂布一环状遮光墨在透镜的表面;涂布环状紫外光胶层于透镜的表面上;安装透镜于镜筒内;以及,对紫外光胶层照射光线,以固化紫外光胶层。环状遮光墨及环状紫外光胶层可实现防水及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1B绘示图1A的镜头的示意图。图2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镜头的示意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镜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因应先前技术的遮光墨吸收UV光使透明紫外光胶无法有效硬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出了同时具有遮光功能及固定功能的深色紫外光胶,来取代传统的遮光墨及透明紫外光胶。举例来说,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镜头,其涂布在透镜上的紫外光胶层具有一低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且可受UV光硬化。借此,既不影响照光固化特性,也可实现吸收杂散光的效果。下列以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的局部示意图,而图1B绘示图1A的镜头1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摄像装置1’至少包括镜头1及影像感测器1a。影像感测器1a例如是电荷耦合元件(CDD)或是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来自于物侧的物体O1的光线穿透镜头1后入射至影像感测器1a。影像感测器1a可感知光线而产生物体O1的影像数字信号。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镜头3的示意图。镜头3包括镜筒31、透镜32及紫外光胶层33。透镜32可选择性的让通过的光束扩光或聚光且总屈光度可以是等于、大于或是低于零。透镜32可以是各式光学透镜、棱镜、分光片、偏振元件或遮、挡光元件等可反射、吸收部分光线或让至少部分光线通过的元件。透镜32设有一位于非有效区的承靠台,透镜32可借承靠台与镜筒连接。于本例中,透镜32为一具有屈光度的光学透镜。紫外光胶层(又称UV胶层)33,由一紫外光胶水或紫外光固化型遮蔽黑胶固化而成。于本例中,紫外光胶层为一可接受紫外光硬化的材料,其成分可包括基材,混合光敏物质(光反应物质)及色料混合。基材多以压克力或环氧树脂组合而成;色料可为石墨等颜色较深且可吸光的材料。故此,紫外光胶层在硬化前、后均呈深色且可阻挡大部分的可见光,以提供减缓杂散光的效果。紫外光胶33对可见光的光穿透率可低于1%、低于5%、低于10%或是低于20%均可。所称可见光的光穿透率,可理解为波长550奈米的光线的通过比例。于本例中,紫外光胶为实质黑色且光穿透率(OD值)低于10%。以厚度来说,紫外光胶层33的厚度可低于或等于300、200、100、50及20微米。于本例中,紫外光胶层33的厚度以200微米时,其硬化表现较佳。再请参阅图3,紫外光胶层33同时设于透镜32的镜面32s及外径侧壁32w上。紫外光胶层33呈环状配置在透镜32上,以形成环带,此设计可实现全周式防水、固定各元件及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此外,镜头3不采用遮光墨层,而是完全利用紫外光胶层33进行透镜32的固定、遮光及防水的技术效果。如此,可避免涂墨后难以洗净且固化后易产生粉屑剥落的污染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镜头3符合高洁净要求的光学产品。请参酌图1B,图1B绘选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镜头1的示意图。由图可见,镜头1包括镜筒11、透镜12、紫外光(Ultraviolet,UV)胶层(又称UV胶层)13及遮光墨层14。与图3的相异之处在于,除了紫外光胶层13外,其亦同时设有一遮光墨层14。遮光墨层14例如是油墨层,举例来说,例如是含有石墨或碳粉的油墨,其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低于20%、低于10%或是低于5%。遮光墨层14本身可遮光或吸光,但几乎不具备黏合效果。于本例中,遮光墨层14对可见光的光穿透率约低于10%。遮光墨层14的厚度可低于或等于300、200、100、50及20微米。通常遮光墨层14的厚度较紫外光胶来得厚。透镜12设于镜筒11内。紫外光胶层13设于透镜12中的外径侧壁12w上。在此设计中紫外光胶层13围绕透镜12,而形成一封闭状的环形以为一环带。由于紫外光胶层13是环状紫外光胶层,因此能同时实现全周式(即360度)防水、固定及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同时,遮光墨层14涂布在透镜12的镜面12s上。遮光墨层14可吸收杂散光。由于遮光墨层14是环状涂布并形成另一环带,借此,能实现全周式吸收杂散光的技术效果。如图所示,遮光墨层14位于紫外光胶层13之内,换言之,紫外光胶层13环绕遮光墨层14。而遮光墨层14及紫外光彩层13于本例中,均位于透镜的光学无效区中,又或者说,其非设于光学有效区(clearaperture)之中。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图1B的遮光墨层14与紫外光胶层13的位置可互调。换言之,遮光墨层14可形成于透镜22的外径侧壁22w上,而紫外光胶层13可形成于透镜22的镜面22s上。请参照图2,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镜头2的示意图。镜头2包括镜筒21、透镜22、紫外光胶层23及遮光墨24。与图1B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紫外光胶层23同时设于透镜22的外径侧壁22w及部分镜面22s上。详言之,紫外光胶层23部分设于镜面22s,而另一部分设于透镜22的外径侧壁22w上。紫外光胶层23呈环状配置在透镜22上,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镜筒;/n一第一透镜,设于所述镜筒内;以及/n一紫外光胶层,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中的镜面或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侧壁上,所述紫外光胶层围绕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紫外光胶层的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低于等于百分之20。/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6 TW 107140921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镜筒;
一第一透镜,设于所述镜筒内;以及
一紫外光胶层,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中的镜面或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侧壁上,所述紫外光胶层围绕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紫外光胶层的可见光的光穿透率低于等于百分之20。
2.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镜筒;
一第一透镜,设于所述镜筒内;以及
一紫外光胶层,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中的镜面或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侧壁上,所述紫外光胶层设为一环状,所述紫外光胶层为黑色。
3.一种镜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涂布一环状遮光墨在一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
涂布一环状紫外光胶层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安装所述第一透镜于一镜筒内;以及
对所述环状紫外光胶层照射光线,使所述环状紫外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甄忆,李丞烝,詹朱聪,
申请(专利权)人: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