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68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第一透镜、塑胶非球面第二透镜、塑胶非球面第三透镜,及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第四透镜,且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为光学镜头两端最外侧的透镜。光学镜头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各个透镜均为单镜片,且最外侧两端透镜表面各自的光学中心之间的长度介于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
[0001]本申请要求以申请日为2022年5月18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申请号:111118522)作为优先权。本申请引用上述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的全文。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尤其涉及一种可适配于行动装置(mobile device)的中继镜头。

技术介绍

[0003]目前已有利用智能手机取代传统眼底镜进行眼底摄影的方式。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视网膜成像具有不需连接至远端电脑系统、可即时撷取并分析眼底影像等优点。当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眼底摄影时,需使用内有中继镜头的适配器搭配智能手机的镜头,才能获得完整的眼底影像。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搭配各种不同行动装置且能获得广视角、轻量化、低成本、高成像品质效果的中继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可应用于眼底摄影的光学镜头,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第一透镜、塑胶非球面第二透镜、塑胶非球面第三透镜,以及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第四透镜,且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为光学镜头两端最外侧的透镜。光学镜头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各个透镜均为单镜片,最外侧两端透镜表面各自的光学中心之间的长度介于50mm至130mm之间,且背焦长度大于20mm。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学镜头,包括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为具有正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第三透镜为非球面透镜,且第四透镜为具有正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光学镜头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且全视场角(FOV)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光学镜头满足0.14<D1/OAL<0.5的条件,其中D1为第一透镜的镜片直径,OAL为光学镜头的最外侧两端透镜表面各自的光学中心之间的长度。
[0007]借由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的设计,可提供具有重量轻、低成本、广视角及高分辨率中继影像的至少其中之一优点的光学镜头,因此适于搭配各种不同规格的行动装置产生高品质的眼底影像。
[0008]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显示利用中继镜头搭配智能手机取像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结构图。
[0011]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结构图。
[0012]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结构图。
[0013]图5为图2的光学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4]图6为图3的光学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5]图7为图4的光学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有关下列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语“第一”、“第二”是为了辨识相同或相似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的元件而使用。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为显现本实施例的特征,仅显示与本实施例有关的结构,其余结构予以省略。
[0017]本专利技术所谓的透镜,是指元件具有部分或全部可穿透的材料所构成且具屈光度(power),通常包含玻璃或塑胶所组成。可以包含一般透镜(lens)、棱镜(prism)、光圈、圆柱状透镜、双锥形透镜、柱状阵列透镜、楔形透镜、楔形平板(wedge)或前述元件的组合。
[0018]当镜头应用在眼底成像系统中时,像侧是指在光路上靠近外部光学系统(例如智能手机)的成像面所处的一侧,物侧则是指在光路上靠近拍摄标的物(人眼)的一侧。
[0019]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位于某区域的凸面部(或凹面部),是指该区域相较于径向上紧邻该区域的外侧区域,朝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更为“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而言。
[0020]图1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显示利用中继镜头搭配智能手机取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继光学镜头10容置于壳体102内,壳体102的一端附接至智能手机110,且另一端被配置成指向人眼104的瞳孔,中继光学镜头10可对来自眼底的光线进行一次成像后再转换为平行光,再由智能手机110的手机镜头112成像,达到利用智能手机110撷取人眼104的眼底影像并进行后续处理的目的。本实施例的智能手机110仅为例示,中继光学镜头10亦可搭配其它可取像的行动装置(例如平板电脑)而不限定。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结构图。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a可作为应用于眼底摄影并与行动装置搭配使用的中继镜头,举例而言,光学镜头10a可将人眼的眼底影像中继到外部成像系统20(例如智能手机)的光瞳14(例如手机镜头的光圈)。光学镜头10a容置于一壳体(未图示)内且实质上由六片透镜所组成,亦即由物侧OS往像侧IS依序排列透镜L1、透镜L2、透镜L3、透镜L4、透镜L5及透镜L6。于本实施例中,物侧OS对应人眼的位置,且像侧IS对应外部成像系统20(例如智能手机)的成像面16位置。于本实施例中,透镜L1至L6在光轴12上的屈光度依序分别为正、负、正、正、负、正,透镜L1、透镜L2、透镜L3、透镜L4、透镜L5及透镜L6均为非球面透镜且可均为塑胶材料(例如PMMA或PC)所构成。再者,透镜L1至L6的每个镜片均为单镜片(singlet lens),且可配置使人眼22的瞳孔与外部成像系统20的光瞳14之间形成共轭关系,使光学镜头10a成为无焦系统(afocal system)镜头。
[0022]于本专利技术各具体实施例中,镜头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但透镜的数量、
透镜的形状及光学特性皆可视实际需求做不同的设计而不限定。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可借由一机构件将两片相邻镜面具实质相同曲率半径的单透镜,以小于0.05mm的间距堆叠在一起来代替透镜L3,且两个单透镜可分别具有高阿贝数(Abbe number)及低阿贝数以提供校正色差的效果,使镜头的分辨率更佳。于另一实施例中,除透镜L3如上述用两片单透镜取代以外,可同时将透镜L4也比照上述架构用两片单透镜取代。于又另一实施例中,透镜L3可比照上述架构用三片单透镜取代,且三片单透镜可依序具有高阿贝数、低阿贝数、高阿贝数或者低阿贝数、高阿贝数、低阿贝数以提供校正色差的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各具体实施例的物侧OS均设于各图的左侧,而像侧IS均设于各图的右侧,将不予重复说明之。
[0024]光学镜头10a的透镜设计参数、外形分别如表一所示。然而,下文中所列举的资料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参照本专利技术的后,当可对其参数或设定作适当的更动,惟其仍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畴内。
[0025]表一是记载了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光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应用于眼底摄影,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的一第一透镜、塑胶非球面的一第二透镜、塑胶非球面的一第三透镜,以及正屈光度塑胶非球面的一第四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为所述光学镜头两端最外侧的透镜;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下列条件: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且各个透镜均为单镜片;最外侧两端透镜表面各自的光学中心之间的长度,介于50mm至130mm之间;以及背焦长度大于20mm。2.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序排列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具有正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非球面透镜,且所述第四透镜为具有正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且所述光学镜头具有屈光度的透镜数目少于9片,且全视场角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又且所述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14<D1/OAL<0.5,其中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镜片直径,OAL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外侧两端透镜表面各自的光学中心之间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背焦长度大于20mm。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光学镜头为一无焦系统镜头,(2)光学镜头具有左右对称排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庆隆林孟纬
申请(专利权)人: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