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像镜头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162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8:58
一种取像镜头包含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群及光圈。第二透镜群设于第一透镜群与第二侧之间,且光圈设于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之间。取像镜头具屈光度的透镜总数目大于7且小于10,且取像镜头符合下列条件:2.1<D1/D3<3.0且1.9<D1/DL<3.2,其中D1为第一透镜面向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3为第三透镜面向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L为由第一侧起算的最后一片透镜面向第二侧的表面的直径。表面的直径。表面的直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像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10090752.X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案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8年01月30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像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随科技的进展,镜头的种类日渐多元,广角镜头是一种常见的镜头。当镜头的视场角(FOV,field of view)大于180度,一般可称为鱼眼镜头或全景镜头。目前对于薄型化及光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这样需求的广角镜头,大致上需要具低成本、大光圈、广视角、轻量化和日夜共焦等特点。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兼顾轻量化及日夜共焦,且能提供较低的制造成本及较佳的成像质量的取像镜头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取像镜头,包含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群及光圈。第一透镜群自第一侧至第二侧,依序设置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度的第二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群设于第一透镜群与第二侧之间,且光圈设于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之间。取像镜头包含具屈光度的透镜总数目小于10,且取像镜头符合下列条件:2.1<D1/D3<3.0且1.9<D1/DL<3.2,其中D1为第一透镜面向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3为第三透镜面向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L为由第一侧起算的最后一片透镜面向第二侧的表面的直径。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观点,一种取像镜头包含由影像放大侧至影像缩小侧依序设置的第一透镜群、光圈和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且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第一透镜群包含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度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三透镜,且第一透镜最靠近影像放大侧,取像镜头包含屈光度的透镜总数目小于10且最多包含3片非球面透镜,且取像镜头符合下列条件:0.146<IH/TTL<0.174且0.023<IH/FOV<0.026,其中IH为取像镜头在一成像面的影像高度,影像高度是指在成像面的影像对角线(image circle)长度的1/2,TTL为第一透镜面对影像放大侧的表面,至取像镜头最后一片透镜面对影像缩小侧的表面在一光轴上的长度,且FOV为取像镜头的视场角。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观点,可提供一种能兼顾轻量化及日夜共焦,且能提供较低的制造成本及较佳的成像质量的取像镜头设计。
[0008]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a的示意图。
[0010]图2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
[0011]图3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2]图4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b的示意图。
[0013]图5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图6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4]图7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c的示意图。
[0015]图8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图9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6]图10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d的示意图。
[0017]图11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图12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18]图13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e的示意图。
[0019]图14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图15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20]图16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10f的示意图。
[0021]图17为可见光的光线扇形图,图18为555纳米可见光和850纳米红外光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0022]图1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4]另外,下列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语“第一”、“第二”是为了辨识相同或相似的组件而使用,并非用以限定所述组件。
[0025]本专利技术所谓的光学组件,是指组件具有部分或全部可反射或穿透的材料所构成,通常包含玻璃或塑料所组成。例如是透镜、棱镜或是光圈。
[0026]当取像镜头应用在取像系统中时,影像放大侧是指在光路上靠近被拍摄物所处的一侧,影像缩小侧则是指在光路上较靠近感光组件的一侧。
[0027]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位于某区域的凸面部(或凹面部),是指所述区域相较于径向上紧邻所述区域的外侧区域,朝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更为“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而言。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镜头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取像镜头10有一镜筒(未绘示),镜筒里由第一侧(影像放大侧OS)往第二侧(影像缩小侧IS)排列包含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圈1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可构成具
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群(例如为前群)20,且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可构成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群(例如为后群)30。再者,影像缩小侧IS可设置玻璃盖16、红外线滤光片17以及影像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取像镜头10的可见光有效焦距上成像面标示为S20,玻璃盖16位于第二透镜群30与可见光有效焦距上成像面S20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八透镜L8的屈光度分别为负、负、负、正、正、负、正、正,且第三透镜L3及第八透镜L8为非球面透镜。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两透镜相邻的两面有相同或相近的曲率半径且形成双合透镜(doublet)或三合透镜(triplet),例如本实施例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可构成三合透镜,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制。双合透镜或三合透镜中的两相邻透镜的相邻两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曲率半径,且双合透镜的相邻两面可利用不同的方式贴合,例如以光学胶涂布在相邻两面间胶合、以机构件将相邻两面压合等方式而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各具体实施例的影像放大侧OS均分别设于各图的左侧,而影像缩小侧IS均设于各图的右侧,将不予重复说明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自所述取像镜头的第一侧至第二侧,依序设置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度的第二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群,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侧之间;以及光圈,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之间;其中所述取像镜头具屈光度的透镜总数目大于7且小于10,且所述取像镜头符合下列条件:2.1<D1/D3<3.0且1.9<D1/DL<3.2,其中D1为所述第一透镜面向所述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3为第三透镜面向所述第一侧的表面的直径,DL为由所述第一侧起算的最后一片透镜面向所述第二侧的表面的直径。2.一种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所述取像镜头的影像放大侧至影像缩小侧依序设置的第一透镜群、光圈和第二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第一透镜群包含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度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三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最靠近所述影像放大侧,所述取像镜头具屈光度的透镜总数目大于7且小于10,且最多包含3片非球面透镜,且所述取像镜头符合下列条件:0.146<IH/TTL<0.174且0.023<IH/FOV<0.026,其中IH为所述取像镜头在成像面的影像高度,影像高度是指在所述成像面的影像对角线长度的1/2,TTL为所述第一透镜面对所述影像放大侧的表面,至所述取像镜头最后一片透镜面对所述影像缩小侧的表面在光轴上的长度,且FOV为所述取像镜头的视场角。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TTL小于30mm且所述视场角FOV大于180度。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镜头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度,且所述取像镜头具有至少一阿贝数大于60的透镜,(2)所述取像镜头的光圈值大于1.6。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包含一双合透镜或三合透镜,(2)相邻两个透镜间沿光轴的最小距离小于0.05mm,(3)包含三合透镜,屈光度为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升达张景升陈信德王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