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8204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41
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属于直流电机技术领域,包括连接配合的转子轴及电机后端盖、离心风叶、风罩,其特征在于离心风叶的前端设置与电机后端盖套接配合的导风环,导风环的导风内圈与电机后端盖的端盖外圆面之间间隙配合,导风环的导风环平面与电机后端盖的端盖平面之间间隙配合;本技术方案设计新颖、构思合理,离心风叶、导风环、电机后端盖及转子轴共同构成一个可高效通风的冷却系统风路结构,在有限的电机空间内达到高效通风冷却目的,能在风路狭窄、风阻较大的工况下实现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为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机配套整机小型化提供了保障,为满足个性化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A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of motor with air guide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
本技术属于有刷直流电机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主要适用于洗地设备的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洗地设备用有刷直流电机,电机冷却通风系统采用的离心式风叶通常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由叶片、风叶轮毂及叶片固定盘构成,这种风叶通常没有专门的导风结构,因此通风效果相对较差,通风噪声也较大;另一种结构是由叶片、风叶轮毂及具有导风功能的叶片固定盘构成,这种风叶结构虽然已有专门的导风结构,其通风效果也较好,通风噪声相对前一种风叶有较大的改善,但存在进风口产生的负压较小的问题,导致抽风效果较差,尤其是在风路相对狭窄,风阻较大的工况下,其通风冷却效果大大降低。如何解决风路狭窄、风阻较大的工况下通风冷却效果差的问题,是目前洗地设备等配用的电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通过改变离心风叶结构和冷却系统风路,提供一种离心风叶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包括连接配合的转子轴及电机后端盖、离心风叶、风罩,其特征在于离心风叶的前端设置与电机后端盖套接配合的导风环,导风环的导风内圈与电机后端盖的端盖外圆面之间间隙配合,导风环的导风环平面与电机后端盖的端盖平面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的风罩内平面与离心风叶的风叶外底面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环与离心风叶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配合设置在离心风叶的叶片的外部上侧。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环采用中空结构,导风环的内表面由相互垂直的导风内圈与导风底圈固定连接构成,导风底圈所在的平面构成导风环平面。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心风叶的叶片采用前倾式、径向式、后倾式中的一种连接结构。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后端盖上配合设置轴向通风孔。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心风叶与转子轴采用扁位套接结构。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隙配合,包括导风内圈与端盖外圆面之间、导风环平面与端盖平面之间、风罩内平面与风叶外底面之间,其配合间隙分别为1~5mm。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隙配合中,导风内圈与端盖外圆面之间、导风环平面与端盖平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分别为1~3mm,风罩内平面与风叶外底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分别为2~5mm。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设计新颖、构思合理,离心风叶、导风环、电机后端盖及转子轴共同构成一个可高效通风的冷却系统风路结构,在有限的电机空间内达到高效通风冷却目的,能在风路狭窄、风阻较大的工况下实现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为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机配套整机小型化提供了保障,为满足个性化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所述导风环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离心风叶与导风环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电机后端盖结构示意图;图中:1-风罩、1a-风罩内平面、2-转子轴、3-轴用挡圈、4-离心风叶、4a-风叶外底面、4b-叶片、5-导风环、5a-导风底圈、5b-导风内圈、5c-导风环平面、6-电机后端盖、6a-端盖外圆面、6b-端盖平面、6c-轴向通风孔、7-第二小间隙空间、8-第一小间隙空间。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为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风罩1通过一组螺钉固定安装在电机后端盖6,离心风叶4安装在风罩1内;电机后端盖6、离心风叶4依次套接安装在转子轴2,电机后端盖6通过滚动轴承安装在转子轴2上并构成转动配合,电机后端盖6上配合设置轴向通风孔6c以强化轴向通风效果;离心风叶4与转子轴2采用扁位套接结构,并安装轴用挡圈3进行轴向固定,离心风叶4与转子轴2之间的扁位配合结构结合既能起到径向定位的作用,同时也有轴向定位的功能,使离心风叶4的安装及拆下变得非常的可靠与方便,同时能保证在电机的全寿命期内通风可靠稳定;离心风叶4的前端,即在离心风叶4的叶片4b的外部上侧一体设置导风环5,导风环5采用中空结构,导风环5的内表面由相互垂直的导风内圈5b与导风底圈5a固定连接构成,导风底圈5a所在的平面构成导风环平面5c,导风环5与电机后端盖6套接配合,其中导风内圈5b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外圆面6a之间狭小间隙配合,导风环平面5c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平面6b之间狭小间隙配合;风罩1的风罩内平面1a与离心风叶4的风叶外底面4a之间狭小间隙配合;所述的间隙配合,包括导风内圈5b与端盖外圆面6a之间、导风环平面5c与端盖平面6b之间、风罩内平面1a与风叶外底面4a之间,其配合间隙分别为1~5mm。上述实施例中,离心风叶4的叶片4b结构,可根据电机转向及对电机噪音、通风要求等相关工况进行针对性地选择,采用前倾式、径向式、后倾式中的一种连接结构,以最大程度地达到通风冷却的效果。上述实施例中,导风内圈5b与端盖外圆面6a之间、导风环平面5c与端盖平面6b之间分别为间隙配合,在电机后端盖6与导风环5之间构成了第一小间隙空间8,在离心风叶4旋转时第一小间隙空间8内产生较强的负压,电机后端盖6上配合设置的轴向通风孔6c,促进强冷风道的形成,加强了电机冷却系统的轴向通风效果;风罩内平面1a与风叶外底面4a之间间隙配合,在离心风叶4与风罩1之间构成了第二小间隙空间7,为冷却通风系统提供了相对狭小且独立的风道。因此,应用本技术方案,离心风叶4、导风环5、电机后端盖6、风罩1及转子轴2共同构成一个可高效通风的风路结构:离心风叶4旋转时第一小间隙空间8内产生较强的负压,从而使冷却的空气从电机的另一端强行被负压抽拉至风叶端,即把电机周围的冷空气吸入电机本体内部,使定转子组件、换向器及碳刷组件等部件得到充分冷却,并且对实时磨损下来的碳粉及时地通过风道排出机体外,这样有助于提高电机的工作可靠性;第二小间隙空间7构成独立的回风风道,能有效避免离心风叶4与风罩1之间产生混流。上述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改进冷却系统的风路结构,强化负压效果,相应的间隙配合中:导风内圈5b与端盖外圆面6a之间、导风环平面5c与端盖平面6b之间的配合间隙分别为1~3mm,风罩内平面1a与风叶外底面4a之间的配合间隙分别为2~5mm。综上所述,通过本技术方案的应用,能在有限的电机空间内达到高效通风冷却目的,实现了尽可能地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有助于与此电机配套的整机小型化,为满足个性化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本技术方案具有装配方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包括连接配合的转子轴(2)及电机后端盖(6)、离心风叶(4)、风罩(1),其特征在于离心风叶(4)的前端设置与电机后端盖(6)套接配合的导风环(5),导风环(5)的导风内圈(5b)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外圆面(6a)之间间隙配合,导风环(5)的导风环平面(5c)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平面(6b)之间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包括连接配合的转子轴(2)及电机后端盖(6)、离心风叶(4)、风罩(1),其特征在于离心风叶(4)的前端设置与电机后端盖(6)套接配合的导风环(5),导风环(5)的导风内圈(5b)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外圆面(6a)之间间隙配合,导风环(5)的导风环平面(5c)与电机后端盖(6)的端盖平面(6b)之间间隙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1)的风罩内平面(1a)与离心风叶(4)的风叶外底面(4a)之间间隙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环(5)与离心风叶(4)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配合设置在离心风叶(4)的叶片(4b)的外部上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导风环的电机冷却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环(5)采用中空结构,导风环(5)的内表面由相互垂直的导风内圈(5b)与导风底圈(5a)固定连接构成,导风底圈(5a)所在的平面构成导风环平面(5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秀忠林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恒业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