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28167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包括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物化单元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高效沉淀本体由混凝池、过渡池、沉淀池和蓄液池组成;混凝池内设有混凝搅拌机构,混凝搅拌机构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泵站前池水通入的进水管和用于添加絮凝剂的试剂管;生化单元包括MBR膜反应池,MBR膜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设有曝气管;污泥处理单元包括污泥池、污泥脱水机和废水收集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使其可以达标排放,贴合城市泵站前池水体治理的水质特征,具有很高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An emergency treatment system for water quality in forebay of pumping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升。排水工程由于其在城市排涝、防涝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市政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此外,随着城市扩张,增加了城市汇水区径流总量和老管网的排水负荷,而泵站和蓄水池的建设在防汛、灌溉、抗旱减灾、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内涝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推进,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而随之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此外,由于季节性、来水异常等因素的影响,泵站前池水质不稳定,波动较大。近年来,泵站前池水体受到自身及周围环境影响,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明显下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水污染问题。由于城市建设资源的限制,可用地面积较小,水质应急处理设备处理水量大,按常规处理工艺及设备,现有用地面积难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包括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泵站前池水通过管道依次通过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进行水质应急处理;所述物化单元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所述高效沉淀本体由混凝池、过渡池、沉淀池和蓄液池组成,所述混凝池和沉淀池通过所述过渡池相连通,所述蓄液池设置在沉淀池的一侧,蓄液池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生化单元上;所述混凝池内设有混凝搅拌机构,所述混凝搅拌机构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泵站前池水通入的进水管和用于添加絮凝剂的试剂管;所述生化单元包括用于有机物和氨氮降解的MBR膜反应池,所述MBR膜反应池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端连接有吸引泵,膜生物反应器的下方设有曝气管,曝气管连接有鼓风机;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包括污泥池、污泥脱水机和废水收集池,所述污泥脱水机的进泥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污泥池上,所述污泥脱水机的出水端连接在废水收集池上;所述废水收集池采用自流方式还用来收集地面冲洗水,所述废水收集池上连接有用于废水回流的污水泵,废水通过管道回流到高效沉淀本体的混凝池内。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池对应混凝池的一侧底部设有连通口,过渡池对应沉淀池的一侧顶部设有溢流口。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用于排出污泥的刮泥机,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用于污泥排出的第一污泥排出泵,第一污泥排出泵通过管道将污泥送入到所述污泥池内。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有用于二次沉淀的斜板模板,所述斜板模板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通过管道将二次沉淀的污泥再次回流到沉淀池内。进一步的,所述MBR膜反应池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第二污泥排出泵,所述第二污泥排出泵通过管道将污泥送入到所述污泥池内。进一步的,所述混凝搅拌机构包括混凝电机、转轴、混凝筒,所述混凝筒悬浮在混凝池的内部,所述混凝电机固定在混凝池的顶部,混凝筒的顶部通过转轴固定连接在混凝电机的输出端上,混凝筒的底部为敞口结构,所述进水管和试剂管通过混凝筒的敞口端延伸到混凝筒的内部,所述混凝筒的顶部设有水循环通口,所述水循环通口朝向混凝筒内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循环导流部,所述混凝筒的外部设有第二循环导流部,第二循环导流部与第一循环导流部的导流方向相同,所述混凝筒的内部设有搅拌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导流部包括多个螺旋桨叶,螺旋桨叶沿混凝筒的轴向方向均匀排布,并固定在混凝筒的顶部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循环导流部为一个连续的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盘旋固定在混凝筒的外壁上。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部包括多个搅拌棍,所述搅拌棍交错固定在混凝筒的内壁上。进一步的,所述污泥脱水机采用离心式污泥脱水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采用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一体化的MBR膜反应池,通过改变内部结构等方式减少设备占地面积,使其可以达标排放,贴合城市泵站前池水体治理的水质特征,具有很高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关于高效沉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高效沉淀本体1、进水管101、试剂管102、混凝池11、混凝电机111、转轴112、混凝筒113、搅拌棍114、螺旋叶片115、水循环通口116、螺旋桨叶117、过渡池12、连通口121、溢流口122、沉淀池13、蓄液池14、混凝搅拌机构15、斜板模板16、刮泥机17、污泥回流泵18、第一污泥排出泵19、MBR膜反应池2、曝气管21、鼓风机22、膜生物反应器23、吸引泵24、第二污泥排出泵25、污泥脱水机3、污泥池4、废水收集池5、污水泵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现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参见图1-2,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包括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泵站前池水通过管道依次通过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进行水质应急处理。物化单元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1,高效沉淀本体1由混凝池11、过渡池12、沉淀池13和蓄液池14组成,混凝池11和沉淀池13通过过渡池12相连通,蓄液池14设置在沉淀池13的一侧,蓄液池14通过管道连接在生化单元上。混凝池11内设有混凝搅拌机构15,混凝搅拌机构15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泵站前池水通入的进水管101和用于添加絮凝剂的试剂管102。生化单元包括用于有机物和氨氮降解的MBR膜反应池2,MBR膜反应池2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23,膜生物反应器23的出水端连接有吸引泵24,膜生物反应器23的下方设有曝气管21,曝气管21连接有鼓风机22。污泥处理单元包括污泥池4、污泥脱水机3和废水收集池5,污泥脱水机3的进泥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污泥池4上,污泥脱水机3的出水端连接在废水收集池5上。废水收集池5采用自流方式还用来收集地面冲洗水,废水收集池5上连接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泵站前池水通过管道依次通过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进行水质应急处理;/n所述物化单元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1),所述高效沉淀本体(1)由混凝池(11)、过渡池(12)、沉淀池(13)和蓄液池(14)组成,所述混凝池(11)和沉淀池(13)通过所述过渡池(12)相连通,所述蓄液池(14)设置在沉淀池(13)的一侧,蓄液池(14)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生化单元上;/n所述混凝池(11)内设有混凝搅拌机构(15),所述混凝搅拌机构(15)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泵站前池水通入的进水管(101)和用于添加絮凝剂的试剂管(102);/n所述生化单元包括用于有机物和氨氮降解的MBR膜反应池(2),所述MBR膜反应池(2)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23),膜生物反应器(23)的出水端连接有吸引泵(24),膜生物反应器(23)的下方设有曝气管(21),曝气管(21)连接有鼓风机(22);/n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包括污泥池(4)、污泥脱水机(3)和废水收集池(5),所述污泥脱水机(3)的进泥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污泥池(4)上,所述污泥脱水机(3)的出水端连接在废水收集池(5)上;/n所述废水收集池(5)采用自流方式还用来收集地面冲洗水,所述废水收集池(5)上连接有用于废水回流的污水泵(51),废水通过管道回流到高效沉淀本体(1)的混凝池(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泵站前池水通过管道依次通过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和污泥处理单元进行水质应急处理;
所述物化单元包括一体化的高效沉淀本体(1),所述高效沉淀本体(1)由混凝池(11)、过渡池(12)、沉淀池(13)和蓄液池(14)组成,所述混凝池(11)和沉淀池(13)通过所述过渡池(12)相连通,所述蓄液池(14)设置在沉淀池(13)的一侧,蓄液池(14)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生化单元上;
所述混凝池(11)内设有混凝搅拌机构(15),所述混凝搅拌机构(15)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泵站前池水通入的进水管(101)和用于添加絮凝剂的试剂管(102);
所述生化单元包括用于有机物和氨氮降解的MBR膜反应池(2),所述MBR膜反应池(2)内设有膜生物反应器(23),膜生物反应器(23)的出水端连接有吸引泵(24),膜生物反应器(23)的下方设有曝气管(21),曝气管(21)连接有鼓风机(22);
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包括污泥池(4)、污泥脱水机(3)和废水收集池(5),所述污泥脱水机(3)的进泥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污泥池(4)上,所述污泥脱水机(3)的出水端连接在废水收集池(5)上;
所述废水收集池(5)采用自流方式还用来收集地面冲洗水,所述废水收集池(5)上连接有用于废水回流的污水泵(51),废水通过管道回流到高效沉淀本体(1)的混凝池(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池(12)对应混凝池(11)的一侧底部设有连通口(121),过渡池(12)对应沉淀池(13)的一侧顶部设有溢流口(1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3)的底部设有用于排出污泥的刮泥机(17),沉淀池(13)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用于污泥排出的第一污泥排出泵(19),第一污泥排出泵(19)通过管道将污泥送入到所述污泥池(4)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站前池水质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3)的上部设有用于二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辉曹惠忠刘爱宝凌洪吉李俊李同旭王娟
申请(专利权)人:科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