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7911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包括震动盘、弧形滚道、限位基架、支撑架、安装架、转动机构、辊轮组、导向管、限位筒、定位台、驱动马达、第一旋转调节轮、升降撑座、调节底板、第二旋转调节轮以及转向基架、限位基架和导向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震动盘将轴承圈快速进入弧形滚道内,同时转动机构驱动辊轮组转动,然后经过转向基架将轴承圈进行转向,然后在导向管内依次运输上料,经过第一旋转调节轮与第二旋转调节轮调整辊轮组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通过限位架及导向架对导向管的位置定位,进而能够实现快速上料、使得上料轨道向出料口处持续供料,实现了上料过程的连续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轴承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是机械设备中的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用于支撑机械旋转体能够承担径向载荷,降低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其具有优异的回转精度。轴承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大类,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其中,内圈是与外圈过盈配合在一起,一般是将批量的内圈毛坯料送入上料装置中,并通过上料装置输送到下一道工序,完成内圈与外圈的配合。但是批量的毛坯料一同上料容易造成轴承内圈的相互叠层,造成轨道堵塞,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轴承圈上料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上料、使上料轨道向出料口处持续供料,实现了上料过程的连续化、提高生产效率的轴承圈上料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包括震动盘、与震动盘配合连接的弧形滚道、设置在弧形滚道上的限位基架、抵触连接在弧形滚道底端的支撑架、与支撑架配合连接的安装架、与安装架配合连接的转动机构、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辊轮组、设置在辊轮组间且与弧形滚道出口处对应设置的导向管、连接在辊轮组尾端的限位筒、设置在辊轮组底端且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定位台、与定位台底端配合螺杆调节连接的驱动马达、与定位台侧部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调节轮、与定位台上端配合螺杆连接的升降撑座、与升降撑座配合滑动调节的调节底板、设置在调节底板两侧且与升降撑座配合螺杆连接的第二旋转调节轮以及设置在调节底板上的转向基架、限位架和导向架,所述转向基架与导向管配合抵触连接,所述转向基架、限位架以及导向架分别与导向管配合连接,所述定位台底端还设置有与第一旋转调节轮配合螺杆连接的推台。作为优选:所述转向基架包括第一架板、与第一架板配合铰接的第二架板、连接在第一架板与第二架板侧部的联动板、设置在第二架板上的第一调节件、穿过第二架板底端的第二调节件、设置在第二架板底端且与第二调节件配合连接的连接块、开设在连接块底端的定位槽、穿过定位槽与连接块两侧配合连接的转轴、设置在转轴上且与连接块内壁配合间隔设置的轴承组,所述轴承组与导向管配合抵触连接,所述第二架板上开设有与第一调节件配合滑动设置的滑槽,所述第二调节件外部还套接有与第二架板上端配合抵触连接的压缩弹簧。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配合连接的电机轴、与电机轴配合连接的主动轮、与主动轮依次配合皮带连接的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所述驱动电机与定位台配合连接,所述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分别与安装架的内壁配合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分别与辊轮组配合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辊轮组包括第一辊轮、与第一辊轮平行设置的第二辊轮以及设置在第一辊轮与第二辊轮端部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分别与第一从动轮及第二从动轮配合轴接。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基架包括限位架主体、设置在限位架主体上的调节部、与限位架主体配合可调节连接的定位支架以及开设在定位支架上的穿孔,所述导向管穿过穿孔与导向架配合连接,所述调节部与定位支架配合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震动盘包括盘体、设置在盘体内壁上的盘架、与盘架底端配合连接的支撑柱、与支撑柱配合连接的弧形引导板、设置在盘体内表面上且与盘体内壁配合连接的限位弧板以及与限位弧板连通设置的导轨板,所述限位弧板与导轨板件留有方便轴承圈进入的入料口。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所述震动盘将轴承圈快速进入弧形滚道内,同时转动机构驱动辊轮组转动,然后经过转向基架将轴承圈进行转向,然后在导向管内依次运输上料,经过第一旋转调节轮与第二旋转调节轮调整辊轮组的相对位置,同时通过限位架及导向架对导向管的位置进行定位,进而能够实现快速上料、使得上料轨道向出料口处持续供料,实现了上料过程的连续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转向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驱动机构结构简图。图5是本技术的震动盘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震动盘;2、弧形滚道;3、限位基架;4、支撑架;5、安装架;6、转动机构;7、辊轮组;8、导向管;9、限位筒;10、定位台;11、驱动马达;12、第一旋转调节轮;13、升降撑座;14、调节底板;15、第二旋转调节轮;16、转向基架;17、限位架;18、导向架;19、推台;60、驱动电机;61、电机轴;62、主动轮;63、第一从动轮;64、第二从动轮;70、第一辊轮;71、第二辊轮;72、联轴器;100、盘体;101、盘架;102、支撑柱;103、弧形引导板;104、限位弧板;105、导轨板;106、入料口;160、第一架板;161、第二架板;162、联动板;163、第一调节件;164、第二调节件;165、连接块;166、定位槽;167、转轴;168、轴承组;169、压缩弹簧;170、限位架主体;171、调节部;172、定位支架;173、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包括震动盘1、与震动盘1配合连接的弧形滚道2、设置在弧形滚道2上的限位基架3、抵触连接在弧形滚道2底端的支撑架4、与支撑架4配合连接的安装架5、与安装架5配合连接的转动机构6、与转动机构6配合连接的辊轮组7、设置在辊轮组7间且与弧形滚道2出口处对应设置的导向管8、连接在辊轮组7尾端的限位筒9、设置在辊轮组7底端且与转动机构6配合连接的定位台10、与定位台10底端配合螺杆调节连接的驱动马达11、与定位台10侧部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调节轮12、与定位台10上端配合螺杆连接的升降撑座13、与升降撑座13配合滑动调节的调节底板14、设置在调节底板14两侧且与升降撑座13配合螺杆连接的第二旋转调节轮15以及设置在调节底板14上的转向基架16、限位架17和导向架18,所述转向基架16与导向管8配合抵触连接,所述转向基架16、限位架17以及导向架18分别与导向管8配合连接,所述定位台10底端还设置有与第一旋转调节轮12配合螺杆连接的推台19;所述弧形滚道2的设置朝下方设置,是为了能在轴承圈经过震动盘1进入弧形滚道2时,利用自身的重力也能快速的经过滚道口进入辊轮组7的位置,提高轴承圈的运输效率;所述限位架17的设置能够通过基架上端的调节旋钮松紧基架两侧的夹板,实现调整弧形滚道2的相对位置,调整好后,再通过调节旋钮旋紧基架与夹板间的连接,使得弧形滚道2间的位置可调,从而控制轴承圈的通过量,提高轴承圈输送的合理性;所述支撑架4能够提高弧形滚道2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安装架5的定位连接;所述转动机构6与安装架5进行定位连接,提高转动机构6的结构稳定性;所述辊轮组7之间间隙设置的导向管8高于辊轮组7的上平面,使得导向管8能够配合辊轮组7动作,进而轴承圈依次进入导向管8进行运输;所述限位筒9能够在保证辊轮组7转动的同时,对辊轮组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震动盘、与震动盘配合连接的弧形滚道、设置在弧形滚道上的限位基架、抵触连接在弧形滚道底端的支撑架、与支撑架配合连接的安装架、与安装架配合连接的转动机构、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辊轮组、设置在辊轮组间且与弧形滚道出口处对应设置的导向管、连接在辊轮组尾端的限位筒、设置在辊轮组底端且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定位台、与定位台底端配合螺杆调节连接的驱动马达、与定位台侧部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调节轮、与定位台上端配合螺杆连接的升降撑座、与升降撑座配合滑动调节的调节底板、设置在调节底板两侧且与升降撑座配合螺杆连接的第二旋转调节轮以及设置在调节底板上的转向基架、限位架和导向架,所述转向基架与导向管配合抵触连接,所述转向基架、限位架以及导向架分别与导向管配合连接,所述定位台底端还设置有与第一旋转调节轮配合螺杆连接的推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震动盘、与震动盘配合连接的弧形滚道、设置在弧形滚道上的限位基架、抵触连接在弧形滚道底端的支撑架、与支撑架配合连接的安装架、与安装架配合连接的转动机构、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辊轮组、设置在辊轮组间且与弧形滚道出口处对应设置的导向管、连接在辊轮组尾端的限位筒、设置在辊轮组底端且与转动机构配合连接的定位台、与定位台底端配合螺杆调节连接的驱动马达、与定位台侧部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调节轮、与定位台上端配合螺杆连接的升降撑座、与升降撑座配合滑动调节的调节底板、设置在调节底板两侧且与升降撑座配合螺杆连接的第二旋转调节轮以及设置在调节底板上的转向基架、限位架和导向架,所述转向基架与导向管配合抵触连接,所述转向基架、限位架以及导向架分别与导向管配合连接,所述定位台底端还设置有与第一旋转调节轮配合螺杆连接的推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圈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基架包括第一架板、与第一架板配合铰接的第二架板、连接在第一架板与第二架板侧部的联动板、设置在第二架板上的第一调节件、穿过第二架板底端的第二调节件、设置在第二架板底端且与第二调节件配合连接的连接块、开设在连接块底端的定位槽、穿过定位槽与连接块两侧配合连接的转轴、设置在转轴上且与连接块内壁配合间隔设置的轴承组,所述轴承组与导向管配合抵触连接,所述第二架板上开设有与第一调节件配合滑动设置的滑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敬洋胡春群龚如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实隆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