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320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其中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互相平行且沿水平方向开合的前模组以及后模组,前模组包括前模板以及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的前模仁,后模组包括后模板以及与后模板固定连接的后模仁,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贴合时,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形成型腔,前模组上设置有连通型腔的注塑口,后模仁上转动设置有转动块,转动块包括转动轴以及用于加工腔体的成型部,转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后模组上开设有避让转动块的避让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开模时,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远离,此时同步转动成型部,使得成型部从产品腔体的开口处脱离产品,实现该产品的注塑加工的效果。

An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制品。参照图1和图2,一种产品包括主体01、包边02以及腔体03,腔体03包括圆弧底板031以及侧板032,腔体03的开口呈半封闭状态,腔体03的长度小于主体01的尺寸。现有公告号为CN109531940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侧向抽芯机构以及注塑模具,侧向抽芯机构包括定模板、铲基、斜导柱、挡块、第一滑块、滑块镶件和抽芯组件,铲基和挡块均固定安装于定模板上,斜导柱与铲基固定连接,且与第一滑块滑动配合,抽芯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顶杆,顶杆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块内,弹性件设置于顶杆和第一滑块之间,挡块设置有相邻的抵持面和抽芯面,抵持面垂直于顶杆的轴线,且与抽芯面呈预设角度设置,顶杆与滑块镶件固定连接,滑块镶件用于成型产品,顶杆远离滑块镶件的一端从抵持面滑到抽芯面后,弹性件将顶杆弹出并抵持于抽芯面,以使滑块镶件脱离产品。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侧向抽芯机构的顶杆相对于抽芯面滑动并带动滑块镶件实现快速抽芯,因腔体开口呈半封闭状态且腔体的长度小于主体的尺寸,使得无法沿产品的宽度方向抽芯,无法完成该产品的注塑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靠近并贴合,通过注塑口向型腔内加注融化的原料,经冷却固化后,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远离,此时同步转动成型部,使得成型部从产品腔体的开口处脱离产品,实现该产品的注塑加工。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互相平行且沿水平方向开合的前模组以及后模组,所述前模组包括前模板以及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的前模仁,所述后模组包括后模板以及与后模板固定连接的后模仁,所述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贴合时,所述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前模组上设置有连通型腔的注塑口,所述后模仁上转动设置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包括转动轴以及用于加工腔体的成型部,所述转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后模组上开设有避让转动块的避让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靠近并贴合,通过注塑口向型腔内加注融化的原料,经冷却固化后,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远离,此时同步转动成型部,使得成型部从产品腔体的开口处脱离产品,实现该产品的注塑加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的长度大于成型部的长度,所述后模仁背离前模仁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嵌设转动轴的固定嵌槽,所述后模仁背离前模仁的一侧嵌设有嵌块,所述嵌块朝向前模仁的一侧开设有活动嵌槽,所述活动嵌槽以及固定嵌槽组合形成完整且用于嵌设转动轴的圆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嵌槽以及固定嵌槽共同限制转动轴的位置,保证转动块稳定可靠的转动,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块背离成型部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转动轴轴向的两端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内插接有销轴,所述销轴的轴线平行转动轴的轴线且不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模时,工具穿过避让孔套住销轴,向远离后模仁的方向拉动销轴,进而使得转动块绕转动轴的转动,完成产品的脱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平行于后模组的后底板,所述后模组以及后底板沿水平方向开合,所述避让孔内滑动嵌设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固连于后底板上,所述驱动块沿转动轴轴向的两端开设有用于滑动嵌设销轴的滑槽,所述滑槽沿竖直方向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模时,分离后底板与后模板,后底板带动驱动块远离后模仁,并通过驱动块上的滑槽带动销轴向远离后模仁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转动块绕转动轴的转动,完成产品的脱模,无需使用额外的工具伸入避让孔内并套住销轴,方便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底板与后模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使得后底板具有远离后模板的趋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模时,前模组向远离后底板的方向运动,弹性件使得后模组随前模组一同向远离后底板的方向运动,并通过驱动块使得成型部脱离腔体,前模组继续向远离后底板的方向运动,弹性件恢复原状,后模组停止运动,使得前模组与后模组相对分离,完成开模。通过该联动结构,保证成型部先脱离腔体,再进行前模组与后模组的分离,避免前模组与后模组分离时成型部未完全脱离腔体而使得产品变形,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向上贯穿驱动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销轴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块内部开设有冷却管道,所述转动块背离成型部的一侧开设有两个连通冷却管道的冷却口,所述冷却口的轴线垂直转动轴,所述冷却口用于连接外置冷却管,所述后模组以及后底板上均开设有容纳外置冷却管的避让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冷却口以及冷却管道,加速产品的冷却固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塑口正对成型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腔体处形状较复杂,刚脱离注塑口的原材料流动性最好,因而注塑口正对成型部,减少腔体处的缺陷,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模组内部开设有充气管道,所述前模仁朝向后模仁的一侧开设有若干连通充气管道的出气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产品有包边,且加工时,产品与前模仁紧密贴合,使得空气难以进入产品与前模仁之间,大气压使得产品不易从前模仁上脱离,利用充气管道以及出气口,向产品与前模仁之间鼓入空气,方便产品从前模仁上脱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开模时,前模组与后模组相互远离,此时同步转动成型部,使得成型部从产品腔体的开口处脱离产品,实现该产品的注塑加工;2.利用弹性件,保证成型部先脱离腔体,再进行前模组与后模组的分离,避免前模组与后模组分离时成型部未完全脱离腔体而使得产品变形,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产品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成型机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5是成型机构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前模组上注塑口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7是后模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后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前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充气管道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11是前模组上出气口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中,01、主体;02、包边;03、腔体;031、圆弧底板;032、侧板;1、前模组;11、前模板;12、前模仁;121、出气口;122、注塑口;13、充气管道;2、后模组;21、后模板;211、弹性件;22、后模仁;221、固定嵌槽;222、嵌块;223、活动嵌槽;23、避让孔;3、成型机构;31、转动块;311、成型部;312、转动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互相平行且沿水平方向开合的前模组(1)以及后模组(2),所述前模组(1)包括前模板(11)以及与前模板(11)固定连接的前模仁(12),所述后模组(2)包括后模板(21)以及与后模板(21)固定连接的后模仁(22),所述前模组(1)与后模组(2)相互贴合时,所述前模仁(12)与后模仁(22)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前模组(1)上设置有连通型腔的注塑口(122),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仁(22)上转动设置有转动块(31),所述转动块(31)包括转动轴(312)以及用于加工腔体(03)的成型部(311),所述转动轴(312)的轴线与圆弧底板(031)的轴线重合,所述后模组(2)上开设有避让转动块(31)的避让孔(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互相平行且沿水平方向开合的前模组(1)以及后模组(2),所述前模组(1)包括前模板(11)以及与前模板(11)固定连接的前模仁(12),所述后模组(2)包括后模板(21)以及与后模板(21)固定连接的后模仁(22),所述前模组(1)与后模组(2)相互贴合时,所述前模仁(12)与后模仁(22)之间形成型腔,所述前模组(1)上设置有连通型腔的注塑口(122),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仁(22)上转动设置有转动块(31),所述转动块(31)包括转动轴(312)以及用于加工腔体(03)的成型部(311),所述转动轴(312)的轴线与圆弧底板(031)的轴线重合,所述后模组(2)上开设有避让转动块(31)的避让孔(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312)的长度大于成型部(311)的长度,所述后模仁(22)背离前模仁(12)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嵌设转动轴(312)的固定嵌槽(221),所述后模仁(22)背离前模仁(12)的一侧嵌设有嵌块(222),所述嵌块(222)朝向前模仁(12)的一侧开设有活动嵌槽(223),所述活动嵌槽(223)以及固定嵌槽(221)组合形成完整且用于嵌设转动轴(312)的圆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31)背离成型部(31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313),所述连接部(313)沿转动轴(312)轴向的两端开设有插接孔(314),所述插接孔(314)内插接有销轴(315),所述销轴(315)的轴线平行转动轴(312)的轴线且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文杰朱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日成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