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控制单元和电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688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和电动总成,动力控制单元包括箱体、电源部分、电控部分,所述箱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以及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电源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电控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共用一个散热通道,可以简化动力控制单元的散热结构,方便管路连接,并提高散热效率。

Power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控制单元和电动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和具有该动力控制单元的电动总成。
技术介绍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驱动电机控制器、直流变换器和电力分配单元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它们性能的好坏、成本的高低、尺寸的大小都影响着整车的性能和成本。但目前来说,这些模块在整车中为单独布置,这种形式的设计结构集成度相对较差,增加了整车布置的空间需求,系统的重量也较大,成本及经济性不好。同时,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直流变换器均为发热单元,分别冷却的方式使水道走向过长,冷却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控制单元,简化管路,提高散热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总成。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包括箱体、电源部分和电控部分,所述箱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以及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电源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电控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共用一个散热通道,可以简化动力控制单元的散热结构,方便管路连接,并提高散热效率。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水平排布,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高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壁。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底壁,所述第二通道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底壁,且所述第一通道高于所述第二通道。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底壁上设有凹陷,所述凹陷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下方延伸到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下方,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盖所述凹陷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盖板封盖所述凹陷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通道。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中至少一个的下表面设有散热翅片。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设有屏蔽筋,所述屏蔽筋在所述箱体内围绕出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将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至少部分隔离。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隔开,所述第三容置腔用于容纳控制板。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容置腔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下方。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由所述散热通道至少部分隔离。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底壳,所述底壳的顶部敞开;上盖,所述上盖封盖所述底壳,所述上盖上设有开口;小盖,所述小盖封盖所述开口,且所述小盖被构造成适于从所述箱体外侧打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部分包括:MOS管、电源驱动板以及电源功率板,电源功率板上设有电源变压器、电源降压变压器以及电源DC电感,所述MOS管安装于所述散热通道的侧壁外表面,所述电源驱动板设于所述MOS管水平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所述电源功率板扣设于所述MOS管上方,且所述电源功率板上的电源变压器、电源降压变压器以及电源DC电感封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一些实施例中,所述MOS管压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面上,所述电源驱动板插接安装。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部分包括IGBT、电控驱动板和电容,所述IGBT、所述电控驱动板以及所述电容从下到上依次排布,且所述IGBT安装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外表面。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周壁上设有DC转接插头、交流充电接插件、电池加热器接插件、压缩机插件、PTC插件、直流母线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总成,包括:电机;动力控制单元,所述动力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电机之上,所述动力控制单元为根据前述的动力控制单元,所述电机的顶部伸入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高出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壁所形成的空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箱体的底壳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箱体的底壳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爆炸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爆炸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爆炸示意图。图10a和图10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爆炸示意图,由于附图较大,故分为两幅图显示。图1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动力控制单元100,箱体101,第一容置腔1011,第二容置腔1012,散热翅片1014,小盖1,上盖3,电源功率板4,电容5,电控驱动板6,三相铜排注塑件7,旋变接插件8,电源驱动板9,MOS管10,接触器12,保险13,保险13座14,IGBT15,第二盖板18,第一盖板19,DC转接插头20,交流充电接插件21,电池加热器接插件22,压缩机插件23,PTC插件24,直流母线25,第一介质出入口26,DC滤波板27,OBC滤波板28,底壳29,直流充电接插件30,信号接插件屏蔽板31,信号接插件32,控制板33,下盖a34,下盖b35,第二通道37,第一通道38,第三盖板39,第三通道40,第二介质出入口36,电源变压器灌封腔42,电源降压变压器灌封腔43,电源DC电感灌封腔44,MOS管压板组件46,DC转接件47,电源变压器48,电源降压变压器49,电源DC电感50,导电连接柱51,滤波板腔体52,第三容置腔53,电控过线孔54,接线端子55,电源连接线56,屏蔽筋57,电源连线过线孔58,直流充转接座59,直流充正极铜排60,直流充负极铜排61,直流充负极转接铜排62,电容负极接入铜排63,直流充正极转接铜排64,霍尔65,直流母线正极转接铜排66,直流母线负极转接铜排67,保险输入连接铜排68,导电螺丝柱69,保险13输出连接铜排a70,保险13输出连接铜排b71,直流母线负极连接铜排72,磁环座组件73,直流母线正极连接铜排74,电源部分102,电控部分103。具体实施方式随着现在社会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电动汽车的控制器功能集成也越来越多,体积要求越来越小。相关技术中的车辆控制器功能相对单一,集成度不高,占用空间大且比较笨重。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动力控制单元10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以及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n电源部分,所述电源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n电控部分,所述电控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以及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通道贴合或贯穿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介质出入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相连;
电源部分,所述电源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
电控部分,所述电控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水平排布,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高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底壁上设有凹陷,所述凹陷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下方延伸到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下方,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盖所述凹陷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盖板封盖所述凹陷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中至少一个的下表面设有散热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屏蔽筋,所述屏蔽筋在所述箱体内围绕出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将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至少部分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隔开,所述第三容置腔用于容纳控制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控制单元,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凤传张星春曾庆晖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