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204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箱体内布置有载冷剂泵、换热器、载冷剂膨胀箱、电动调节阀、电磁阀、连接管路以及装有电控集成系统的电控箱,箱体上分别设有与制冷机组、蓄冰槽相连接的载冷剂管路接口和与空调冷冻水系统相连接的管路接口。(*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空调与冰蓄冷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的结构设计。蓄冷系统包括制冷机、蓄冷装置、载冷剂-空调水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载冷剂泵、电动调节阀门和相应的输配管路以及电气自控系统等部分组成。目前,现有的冰蓄冷系统均是由上述各独立部件,通过设计选型、现场安装而成。由于冰蓄冷空调系统设备多,管路复杂,因此与普通空调系统相比,其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导致施工周期长,系统性能难于保障,工程造价高;而且因冰蓄冷系统的优化运行与次日的天气、建筑物的负荷特性、系统的蓄冷与取冷特性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故对蓄冷系统与控制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特殊要求。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系统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出一种通过标准化设计,在工厂内批量生产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以改进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上述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该装置的特征是在一个箱体内布置有载冷剂泵、换热器、载冷剂膨胀箱、电动调节阀、电磁阀、连接管路以及装有电控集成系统的电控箱,箱体上分别设有与制冷机组、蓄冰槽相连接的载冷剂管路接口和与空调冷冻水系统相连接的管路接口。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内可以布置一个或两个载冷剂泵,其换热器也可以采用一个或两个,当采用一个载冷剂泵和一个换热器时,换热器与连接冰槽的管路采用串联布置。当采用两个载冷剂泵和一个换热器时,换热器与连接冰槽的管路采用串联布置或并联布置两种方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在于当箱体内布置两个载冷剂泵和两个换热器时,所述两个换热器并联布置,且换热器与连接冰槽的管路采用并联方式。所述换热器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形式的换热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工程质量好由于批量化生产且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可保证产品质量,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总体价格低由于以前很多需要现场施工的内容转移到工厂内定型完成,故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由于集中采购、批量生产,使得生产成本降低;(3)施工周期缩短现场只需简单的安装和调试,且可以规范操作,易于保证质量、缩短施工周期。只要将此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与选用制冷机和冰槽的载冷剂接管对接,将用户冷冻水管与机组空调水管对接即可实现蓄冰,冷机供冷,冰槽供冷和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四种运行模式,因而节省安装费用;制冷机控制与蓄冰系统自控于一体,因而调试方便、快捷;主要设备及连接管路为工厂化生产,容易保证产品质量;便于维护管理;节省安装空间与面积,不必采用大面积机房,或将整机安装在室外空地或屋顶即可。图2是本技术的串联单泵形式的连接图。图3是本技术的串联单泵形式的单独蓄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4是本技术的串联单泵形式的融冰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5是本技术的串联单泵形式的冷机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6是本技术的串联单泵形式的联合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7是本技术的串联双泵冰形式的连接图。图8是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连接图。图9是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单独蓄冷工况下的流向图。附图说明图10是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融冰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1是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冷机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2是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联合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3是本技术的并联双换热器形式的连接图。图14是本技术的并联双换热器形式的单独蓄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5是本技术的并联双换热器形式的融冰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6是本技术的并联双换热器形式的冷机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图17是本技术的并联双换热器形式的联合供冷工况下的流向图。根据蓄冰系统的不同形式,换热装置可以分为串联单泵、串连双泵、并联单换热器和并联双换热器四类。实施例1串联单泵形式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图1为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串联单泵形式的立体图,图2为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串联单泵形式的连接图。将载冷剂泵3,换热器1,电动调节阀2和7,电磁阀6和8,载冷剂膨胀箱4,电控集成系统的电控箱5和连接管路集中装在一个的箱体9内,壳体上设有与制冷机组的蒸发器连接的载冷剂管路连接口a1、a2;与冰槽连接的载冷剂管路连接口c1、c2和与空调用户冷冻水系统连接管路连接口b1、b2。装置内的设备与外接制冷机蒸发器和冰槽构成一个载冷剂回路。(a)当冰蓄冷系统运行在蓄冰模式时(如图3所示),外接制冷机运行于蓄冰工况;换热装置中的电磁阀6和电动调节阀2关闭,电磁阀8和电动调节阀7打开。载冷剂经载冷剂泵3加压后从连接口a1流入制冷机的蒸发器吸收冷量后从连接口a2返回换热装置,然后从连接口c1流入外接冰槽中制冰,释放冷量后从连接口c2返回换热装置,再经电动调节阀7和电磁阀8返回载冷剂泵3,进入下一循环。(b)当冰蓄冷系统运行在融冰供冷模式时(如图4所示),外接制冷机停止工作。换热装置中的载冷剂泵3运行,电磁阀8关闭,电磁阀6打开,电动调节阀2和7各打开到一定的开度,控制换热器1进口的载冷剂温度。载冷剂经载冷剂泵3加压后从连接口a1流入制冷机的蒸发器后从连接口a2返回,然后从连接口c1,流入外接冰槽中融冰取冷后从连接口c2返回,再经电动调节阀7与通过电动调节阀2旁通过来的载冷剂混合后经电磁阀6进入换热器1冷却空调冷冻水后返回载冷剂泵3,进入下一循环。(c)当冰蓄冷系统运行在冷机单独供冷模式时(如图5所示),外接制冷机运行于空调工况;载冷剂泵3运行,电动调节阀7与电磁阀8关闭,电动调节阀2与电磁阀6开启。载冷剂经载冷剂泵3加压后从连接口a1流入制冷机的蒸发器吸收冷量后从连接口a2返回,然后经电动调节阀2和电磁阀6进入换热器1冷却空调冷冻水后返回载冷剂泵3,进入下一循环。(d)当冰蓄冷系统运行在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模式时(如图6所示),外接制冷机运行于空调工况;换热装置中的载冷剂泵3运行,电磁阀8关闭,电磁阀6打开,电动调节阀2和7各打开到一定的开度,控制换热器1进口的载冷剂温度。载冷剂经载冷剂泵3加压后从连接口a1流入制冷机的蒸发器取冷后从连接口a2返回,然后从连接口c1,流入外接冰槽中融冰取冷后从连接口c2返回,再经电动调节阀7与通过电动调节阀2旁通过来的载冷剂混合后经电磁阀6进入换热器1冷却空调冷冻水后返回载冷剂泵3,进入下一循环。实施例2串联双泵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图7是本技术的串联双泵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的连接图。相对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串联单泵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而言,串联双泵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在串联单泵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的基础上在换热器1的进口管道上增设一台载冷剂泵10,其目的是由载冷剂泵3负责克服载冷剂在制冷机蒸发器与冰槽载冷剂通道中的阻力,而由载冷剂泵10负责克服换热器1载冷剂通道中的阻力。这样载冷剂泵3工作在不同模式时,其阻力的变化不是很大,不仅有利于载冷剂泵3与10的选型,而且也有利于整个机组的可靠运行。在各种运行模式下,载冷剂流向同实施例1。实施例3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图8为本技术的并联单换热器形式的一体化冰蓄冷换热装置的连接图。与图1、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庭石文星邵双全王宝龙田长青林泉标赵庆珠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