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开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1521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属于液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模具的开模装置的使用不便捷且安全性较差等技术问题。本模具的开模装置,所述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装置包括储油箱、泵体、分流阀以及设置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若干举升油缸,所述举升油缸环绕型腔间隔设置,所述储油箱的出油口通过连接管与泵体的入口连通,所述泵体的出口通过出油管与分流阀的入流口连通,所述举升油缸的进油口通过管道一与分流阀对应的出流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同时提高模具开模的便捷性和安全。

Die open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的开模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模具的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熟。现有模具通常采用机械推力使模具合模,以抵挡注塑过程中熔融塑料的高压注射等发生的巨大张力,当熔融塑料注塑完成并冷却后,通过手动或开模装置使模具打开,以取出制品。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CN201721721211.X)公开了一种开模机构及应用该开模机构的注塑模具,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端面上的下模具和安放在下模具上的上模具,在底座上垂直安装着两个支架,支架内部平行设置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连接着滑块,滑块固定安装在上模具上,从而上模具可以在导轨方向上移动,完成开模。该技术方案通过直流电机提供电力,实现上、下模具的分离,然而在开模时,特别是模具检修时,可能出现供电故障,发生模具意外损坏,造成模具歪斜,导致模具不能顺利开模。同时,该技术方案中的开模装置包括导轨、滑块等,不仅安装繁琐费时,而且对于新开发的模具而言,在出厂后的磨合期内,标准件配合间隙都比较紧,容易出现开模不顺畅的问题,此时若利用行车起吊,设置于模具不同部位的起吊钢丝的长短不一,起吊钢丝受力不均,难以将上下模进行分离开模,如果强行起吊,则容易导致模具变形甚至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模具开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所述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装置包括储油箱、泵体、分流阀以及设置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若干举升油缸,所述举升油缸环绕型腔间隔设置,所述储油箱的出油口通过连接管与泵体的入口连通,所述泵体的出口通过出油管与分流阀的入流口连通,所述举升油缸的进油口通过管道一与分流阀对应的出流口连通。本专利的工作原理为:泵体将储油箱内的油液提供至举升油缸中,使举升油缸可以推动上模或下模移动,实现上、下模具的分离。分流阀的设置,可实现举升油缸内进油量的单独调节,从而可根据模具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模具歪斜问题,保障开模过程中模具受力均衡。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包括导轨和滑块的开模结构,本专利可避免出现磨合期标准件配合较紧的问题,提高了模具开模的便捷性,同时可保障模具开模中不变形,提高了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泵体内设有活塞,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移动活塞时能让油液从储油箱流入泵体的单向阀一,所述出油管上设有反向移动活塞时能让油液从泵体流向分流阀的单向阀二。使用时,先将出油管与举升油缸连通,然后移动活塞,泵体内的、气压减小,此时单向阀一打开、单向阀二关闭,储油箱的油液经连接管流入泵体内,再反向移动活塞,泵体内的气压增大,此时单向阀一关闭、单向阀二打开,泵体的油液流向分流阀,从而便于流入举升油缸内,使举升油缸上升,再次移动活塞,单向阀二关闭,可防止油液不会从分流阀倒流至泵体内,有利于提高泵体的出油速度,从而保障举升油缸对上模或下模的推动力,保障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储油箱、连接管、泵体、出油管以及分流阀依次连接,且在连接管和出油管上分别设置有单向阀一、单向阀二,有利于通过活塞往复移动使油泵体内的气压快速下降或上升,提高泵体的吸油和出油效果,从而保障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分流阀具有回流腔,所述举升油缸的出油口通过管道二与分流阀的回流腔连通,所述开模装置还包括一端插设于储油箱内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分流阀的回流腔连通,所述回流管上设有截止阀。需要举升油缸复位时,打开截止阀,可使举升油缸内的油液经回流管回流至储油箱内,不仅操作便捷性,同时可保障油液的正确流向,避免操作错误引起的油液回流,保障泵体出油速度,确保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泵体与储油箱固连,所述开模装置还包括与泵体固连的安装箱,所述泵体位于储油箱和安装箱之间。可保障泵体的安装稳固性,从而保障泵体的出油速度,确保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同时便于连接管和出油管的设置。并且,泵体、储油箱和安装箱之间固连,便于开模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有利于提高模具开模的便捷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开模装置还包括插接于泵体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位于泵体内的一端与活塞固连,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泵体且连接有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铰接于安装箱上,所述手柄的另一端位于储油箱上方。通过手柄带动活塞杆上下往复运动,可有效提高开模操作的便捷性,同时手柄的设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电机驱动的开模装置,可避免断电导致的开模故障,进一步提高模具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储油箱、泵体和安装箱均呈长方体状,且所述储油箱的上端面和安装箱的上端面均高于泵体的上端面。即泵体的上端面位置较低,便于活塞杆的安装设置,保障活塞杆带动活塞在泵体内的上下移动,有利于保障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中,所述上模和下模均呈长方体状,所述举升油缸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举升油缸分别设置于下模上端面的四个边角处。可保障举升油缸的推杆均匀推动上模向上移动,保障模具开模的安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上、下模之间设置环绕型腔间隔设置的若干举升油缸,利用泵向举升油缸输送油液,使举升油缸推动上、下模分离实现模具开模,相比于现有的开模结构,本专利可保障开模过程中模具受力均匀,且可避免出现磨合期标准件配合较紧的问题,提高了模具开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的泵体、储油箱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剖视图。图中,1、上模;2、下模;3、举升油缸;31、推杆;4、分流阀;5、泵体;51、油腔二;511、上部;512、下部;6、储油箱;61、油腔一;7、连接管;8、出油管;9、活塞;10、活塞杆;11、单向阀一;12、单向阀二;13、回流管;14、安装箱;15、截止阀;16、管道一;17、管道二;18、手柄;19、支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用于模具开模,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型腔,上模1和下模2均呈长方体状。本实施例包括储油箱6、泵体5、分流阀4以及设置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4个举升油缸3,4个举升油缸3分别设置于下模2上端面的四个边角处,举升油缸3的推杆31与上模1下端面对应的边角处相抵接,有利于保障举升油缸3的推杆31均匀推动上模1向上移动,保障模具开模的安全性。储油箱6的出油口通过连接管7与泵体5的入口连通,泵体5的出口通过出油管8与分流阀4的入流口连通,举升油缸3的进油口通过管道一16与分流阀4对应的出流口连通。泵体5将储油箱6内的油液提供至举升油缸3中,使举升油缸3可以推动上模1或下模2移动,实现上、下模2具的分离。分流阀4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所述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装置包括储油箱(6)、泵体(5)、分流阀(4)以及设置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若干举升油缸(3),所述举升油缸(3)环绕型腔间隔设置,所述储油箱(6)的出油口通过连接管(7)与泵体(5)的入口连通,所述泵体(5)的出口通过出油管(8)与分流阀(4)的入流口连通,所述举升油缸(3)的进油口通过管道一(16)与分流阀(4)对应的出流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的开模装置,所述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模装置包括储油箱(6)、泵体(5)、分流阀(4)以及设置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若干举升油缸(3),所述举升油缸(3)环绕型腔间隔设置,所述储油箱(6)的出油口通过连接管(7)与泵体(5)的入口连通,所述泵体(5)的出口通过出油管(8)与分流阀(4)的入流口连通,所述举升油缸(3)的进油口通过管道一(16)与分流阀(4)对应的出流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5)内设有活塞(9),所述连接管(7)上设有移动活塞(9)时能让油液从储油箱(6)流入泵体(5)的单向阀一(11),所述出油管(8)上设有反向移动活塞(9)时能让油液从泵体(5)流向分流阀(4)的单向阀二(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开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4)具有回流腔,所述举升油缸(3)的出油口通过管道二(17)与分流阀(4)的回流腔连通,所述开模装置还包括一端插设于储油箱(6)内的回流管(13),所述回流管(13)的另一端与分流阀(4)的回流腔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敬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