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室培养连续扩繁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扩繁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方法,具体是一种分室培养连续扩繁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方法,属于微生物学领域。
技术介绍
丛枝菌根真菌是专性活体营养共生的球囊菌门真菌,它不能在体外进行纯培养,只能通过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侵染活体宿主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系,然后才能产生丛枝菌根真菌孢子,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是丛枝菌根真菌的休眠体,当其遇到宿主植物时会萌发出丛枝菌根真菌菌丝,然后侵染宿主植物根系重新形成共生体系。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与超过80%的陆地维管束植物形成共生体,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菌丝可以延伸至宿主植物根系生长所达到的区域范围外,为宿主植物提供氮、磷等矿质元素和水分。此外,丛枝菌根真菌孢子产生的根外菌丝可以在宿主植物之间形成菌丝网,进行宿主植物间的物质输送和信息传递。因此,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的机制以及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较广泛,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宿主植物根系菌根化而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然而在野外条件下有活性的野生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数目很少,无法满足生产 ...
【技术保护点】
1.分室培养连续扩繁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a.制备培养室:用隔离板(2)将培养盆体(1)等分为若干个隔离室,隔离板(2)高度与培养盆体(1)深度一致,在每个隔离板(2)上部分别开有矩形槽,在培养盆体(1)底端开有若干个排水孔(3),在隔离室底部填充具有良好吸水性、保水性及透气性的下层基质(4),在下层基质(4)上填充粒径较大,吸水性及保水性差的中层基质(5),在中层基质(5)上面分别铺设滤布(6),在滤布(6)上面分别填充蛭石与白沙体积比为1:1的混合基质(7)至装满培养盆体(1),下层基质(4)与中层基质(5)填充厚度分别为培养盆体(1)深度的五分之二和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分室培养连续扩繁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制备培养室:用隔离板(2)将培养盆体(1)等分为若干个隔离室,隔离板(2)高度与培养盆体(1)深度一致,在每个隔离板(2)上部分别开有矩形槽,在培养盆体(1)底端开有若干个排水孔(3),在隔离室底部填充具有良好吸水性、保水性及透气性的下层基质(4),在下层基质(4)上填充粒径较大,吸水性及保水性差的中层基质(5),在中层基质(5)上面分别铺设滤布(6),在滤布(6)上面分别填充蛭石与白沙体积比为1:1的混合基质(7)至装满培养盆体(1),下层基质(4)与中层基质(5)填充厚度分别为培养盆体(1)深度的五分之二和十分之一,构成培养室,培养室可以为圆柱形或矩形或其它形状,培养室下面放置托盘(8);
b.首先在其中任一个隔离室中播种宿主植物种子,待其长成幼苗后在根系附近接种从野外分离且鉴定的或人工扩繁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通过隔离室中的宿主植物进行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连续扩繁,每间隔的天数为120与隔离室个数的比值,依照隔离室的排列顺序在相邻隔离室中相继播种宿主植物种子,使其长成幼苗但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
c.每间隔15天在托盘中浇注较高磷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每间隔30天,在上层基质中浇注较低磷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同时往上层基质和托盘中浇水,保持基质含水量在50%~60%,以保证宿主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菌丝的生长;
d.120天后,对首次播种的隔离室中宿主植物进行遮光处理,使宿主植物死亡,每间隔的天数为120与隔离室个数的比值,按照原播种顺序依次对其它隔离室中的宿主植物进行遮光处理,使宿主植物死亡,任意一个隔离室中的宿主植物死亡后,移走这个隔离室中的上层基质,收集中层基质和下层基质,利用湿筛倾析法获取丛枝菌根真菌孢子;
e.取出任意一个隔离室中的基质后,可以保留上层基质重复利用,并依照上述步骤制备新的培养室,再次按原播种顺序进行播种接种宿主植物,经多次循环往复操作,获取所需用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
技术研发人员:唐明,王志豪,胡文涛,陈辉,梁京威,刘紫怡,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