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芝新菌种及人工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4988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乌芝新菌种,所述乌芝新菌种为乌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乌芝新菌种及人工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灵芝菌种,具体涉及一种乌芝新菌种及人工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灵芝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长期被人们运用于气管炎、肝炎、高血压、肿瘤、免疫力紊乱等病症的辅助治疗,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灵芝含有抑制肿瘤和调节免疫的活性成分。自1984年建立灵芝科以来,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灵芝科大型真菌共200余种,我国有记载的灵芝有103种,其中14种已被人们利用,赤芝和紫芝是目前利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灵芝。乌芝(Amaurodermarugosum),又名黑假芝,属于真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灵芝科,灵芝属,因其幼嫩子实体在硬物触划损伤后会分泌出如血一样的物质,因此又称为血灵芝,香血灵芝。乌芝的生长环境要求极其苛刻,常生于雨水充足,林木资源丰富的北回归线附近,且必须生长在台湾省相思树的枯死部位,十分稀有珍贵。乌芝极具食药用价值,其含有较高的粗多糖,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较高,与赤灵芝和紫灵芝相比,具有超强抗氧化性和显著抗衰老作用。除此之外,乌芝具有抗癌的主要成分麦角甾醇,在防癌抗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不仅如此,乌芝在消炎、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活性等发面也极具潜力,在马来西亚还作为治疗神经性癫痫的良药。野生乌芝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的梧州、贺州、象州、平南,尤以大瑶山附近的乌芝最多,另外在广东的云浮也有少量的分布。近年来,乌芝潜在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价值。但是,乌芝自然生长环境及其苛刻,产量较低,又因长期过度采摘,致使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因此,乌芝的供应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的需求。目前,市场出现的所谓乌芝鱼龙混杂,实现纯种优质乌芝的人工栽培顺应市场需求,迫在眉睫。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假芝属真菌驯化栽培的研究报道较少,乌芝的人工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配套高产高效的培育方法,而关于乌芝的专利申请主要侧重于以乌芝为材料或添加剂制成保健品或药品,或者是少量的已有乌芝菌种的栽培方法。申请号为CN201610122344.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现有的一种乌芝子实体的培养方法,该专利具体公开了通过母种、摇瓶种、发酵种得到乌芝液体菌丝,再将乌芝液体菌丝接种到乌芝培养基菌包中,待菌丝长满菌包,获得乌芝生产菌包;待菌丝长满菌袋后,成熟7-15天后,转移至出芝房进行层架式筐栽出芝管理,待子实体原基形成后,继续培养得到可采收的乌芝子实体。但是,该专利中乌芝液体菌丝的获得需要经过母种、摇瓶种和发酵种三重培养,其中发酵灭菌是为了改善培养基,使其更适宜菌丝生长,但是摇瓶培养和发酵灭菌的过程会增加培养时间;此另一方面,乌芝菌丝生长的最佳pH值为5-5.5,而该专利中的乌芝培养基菌包中加入碳酸钙和石灰,碳酸钙和石灰为碱性添加剂,加入量需严格控制,否则会破坏乌芝培养所需的弱酸性环境。因此,上述培养基的成分和配制方式都有可能使得培养基稳定性下降,工厂化生产时均一性难以把控。申请号为CN201410697916.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血灵芝的培育方法,该专利具体公开了关于乌芝培养的斜面培养、摇瓶培养和发酵罐培养、菌棒培养四个技术环节,尤其是公开了由相思树木材颗粒、青冈树和/或桦树木材颗粒、五节芒草粉、玉米粉、小麦粉、黄豆粉、麦麸、蔗糖、石灰和余量水制备而成菌棒培养基配方。但是,该专利中也存在发酵灭菌的较为繁琐的培养过程,同时也在菌棒培养基中加入了碱性的石灰,存在如上述“一种乌芝子实体的培养方法”专利同样的问题,此外,该专利中还以相思树木材颗粒为主要原料,然而相思树基本不是经济林,多为生态保护林、天然林及景区林木,以这样的原材料栽培乌芝,必然是不环保、不可持续的,且成本会高。本申请是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湾省相思林下采集并经过分离驯化的乌芝新菌种,经研究,未见关于该菌种的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乌芝新菌种及人工栽培方法,分离纯化鉴定出优质的乌芝新菌种,并使用简易的培养配方配合后期出菇管理,实现了乌芝的高效人工栽培,降低栽培成本和难度,更加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贴近生产应用顺应市场需求。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乌芝新菌种采自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湾省相思林下,经鉴定为乌芝新菌种,并通过对子实体部分进行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乌芝(Amaurodermarugosum)XLZ001,已于2019年12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1076。本专利技术的乌芝菌种经生物分子学鉴定,且经过NCBI的ITS、18S和28S认证,获得基因Genbank号,分别为ITS:MN744354.118S:MN744357.128S:MN744361.1,确定其为乌芝新菌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种、母种制备、固体原种制备和栽培及出芝管理。优选的,所述固体原种制备过程中原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20-30%、麦麸20-30%、鱼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1-0.2%、蔗糖0.2-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优选的,所述栽培及出芝管理过程中栽培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10-30%、麦麸10-30%、鱼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05-0.1%、蔗糖0.1-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优选的,所述固体原种制备过程中原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20-30%、麦麸20-30%、台湾省相思树叶或树枝粉末1-5%、磷酸二氢钾0.1-0.2%、蔗糖0.2-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优选的,所述栽培及出芝管理过程中栽培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10-30%、麦麸10-30%、台湾省相思树叶或树枝粉末1-5%、磷酸二氢钾0.05-0.1%、蔗糖0.1-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优选的,所述禾本科植物为类芦、芦苇、五节芒、斑茅、蒲苇、芦竹、竹子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种:无菌水清洗野生的新鲜乌芝子实体,用手术刀从掰开的面切下干净无污染内部组织并将分离的乌芝子实体组织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置24-28℃恒温培养培养7-10天,进而获得分离纯化的菌种;所述母种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比计为马铃薯13-18%、琼脂1-2%、葡萄糖1-2%、鱼蛋白胨0.5-1%、磷酸二氢钾0.1-0.2%、余量为水;(2)母种制备:采用相同的母种培养基,制备试管斜面,将经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的菌种接入试管斜面,在24-28℃恒温培养接种的试管,进而获得母种;(3)固体原种制备: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接入装有原种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乌芝新菌种,其特征在于:所述乌芝新菌种为乌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乌芝新菌种,其特征在于:所述乌芝新菌种为乌芝(Amaurodermarugosum)XLZ001,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107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种、母种制备、固体原种制备和栽培及出芝管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原种制备过程中原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20-30%、麦麸20-30%、鱼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1-0.2%、蔗糖0.2-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及出芝管理过程中栽培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10-30%、麦麸10-30%、鱼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05-0.1%、蔗糖0.1-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原种制备过程中原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20-30%、麦麸20-30%、台湾省相思树叶或树枝粉末1-5%、磷酸二氢钾0.1-0.2%、蔗糖0.2-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及出芝管理过程中栽培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芒萁10-30%、麦麸10-30%、台湾省相思树叶或树枝粉末1-5%、磷酸二氢钾0.05-0.1%、蔗糖0.1-0.5%、石膏1-2%、含水量60-65%、基料补足余量;所述基料为禾本科植物。


7.如权利要求3至6任一所述的一种乌芝新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禾本科植物为类芦、芦苇、五节芒、斑茅、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丽陈靖思李治君马云龙邵帅郭琳
申请(专利权)人:鹤灵谷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