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涉及桥头跳车防治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桥台、路基、路面以及高填土层,所述桥台靠近路基的一侧预制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安装有搭板,所述搭板远离桥台的一端固接于路基内;所述路基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路基的第一支撑机构,所述桥台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桥台的第二支撑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搭板,便于对桥头跳车进行防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头跳车防治
,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
技术介绍
“桥头跳车”是指桥涵两端一定范围内路面相对桥面整体下沉,产生台阶,引起通过的车辆颠簸的现象。桥头跳车降低了行车安全和舒适度,降低了公路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造成车辆颠簸,甚至偏离行驶轨道引发交通事故;它还对车辆、路面、路基、桥面和伸缩缝造成冲击损坏,增加油耗和车辆、公路的维护费用。随着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对行车舒适、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解决桥头跳车已经成为桥梁和道路平顺衔接的一个关键问题。经研究发现,桥头跳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桥台与台后填土的刚性不同,刚性桥台结构物与柔性路堤连接处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填土自身固结导致路面产生较大沉降变形,而桥台基础变形相比小的多,从而最终造成二者出现较大沉降差。如图1所示,现有的桥头跳车防治结构包括桥台1、路基2、路面3以及高填土层4;通过高填土层4对路基2进行支撑,从而对桥头跳车进行防治。但是,在自身重力、外荷载及水的侵蚀等因素的作用下,高填土层也会发生沉降,从而不便对桥头跳车进行防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其通过设置搭板,便于对桥头跳车进行防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包括桥台、路基、路面以及高填土层,所述桥台靠近路基的一侧预制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安装有搭板,所述搭板远离桥台的一端固接于路基内;所述路基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路基的第一支撑机构,所述桥台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桥台的第二支撑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路基的沉降量大部分发生在路基的下部,桥台设置在路堤的上部,并在台背回填好填料和设置搭板,从而能使桥台和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基本一致,因而使桥头跳车得以较好的解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路基下方的承台以及安装于承台下方且竖直设置的多个过渡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桩的强度和模量比桩间土大;在荷载作用下,过渡桩桩顶应力比过渡桩桩间土表面应力大,过渡桩可将承受的荷载向较深的土层中传递并相应减少了过渡桩桩间土所承担的荷载;从而增大了地基的承载力,因而能够减小路面的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安装于桥台下方且竖直设置的多个基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基桩,便于对桥台进行支撑,因而能够降低桥台发生沉降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桥台上安装有有用于对搭板进行预固定的固定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机构对搭板进行预固定,在浇筑地基时,能够降低搭板发生偏移的可能性,因而便于将搭板固定至地基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机构包开设于放置槽底部的安装孔、设置于安装孔内的连接管、固接于连接管内壁的圆环以及沿圆环的周向依次固接于圆环的内周面且向连接管的轴心线方向倾斜设置的多个弹簧钢片;所述搭板的底部固接有插块,所述插块插接于连接管的内腔;所述连接管内设置有用于推动弹簧钢片向靠近连接管内壁运动的推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搭板进行预固定时,通过推动组件对弹簧钢片进行抵压,此时弹簧钢片处于被压缩状态,然后将插块的一端插入连接管内,接下来松开推动组件,此时推动组件在弹簧钢片的作用下复位;当推动组件复位后,此时弹簧钢片对插块进行抵压,从而便可对插块进行固定;当需要拆下搭板时,通过推动组件对弹簧钢片进行抵压,最后将插块拔出即可,这样便于对搭板进行返工;综上所述,通过设置固定机构,便于对搭板进行拆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按压环、与按压环靠近连接管一端连通的过渡管以及与过渡管远离按压环的一端连通的推动管;所述按压环凸出连接管的顶部设置;所述推动管沿连接管的轴向滑移于连接管内,所述推动管的形状呈圆台状,并且所述推动管的截面面积从靠近过渡管的一端到远离过渡管的一端依次递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动推动按压环移动,按压环移动带动推动管移动,这样便于对弹簧钢片进行抵压。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孔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放置按压环的沉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沉孔,便于放置按压环,从而便于搭板与放置槽的底部抵接,因而能够提高搭板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管顶端内壁上固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侧壁抵接于过渡管的外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环,便于对推动管以及按压环进行限位,因而能够降低推动组件发生丢失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路基的沉降量大部分发生在路基的下部,桥台设置在路堤的上部,并在台背回填好填料和设置搭板,从而能使桥台和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基本一致,因而使桥头跳车得以较好的解决;2.过渡桩的强度和模量比桩间土大;在荷载作用下,过渡桩桩顶应力比过渡桩桩间土表面应力大,过渡桩可将承受的荷载向较深的土层中传递并相应减少了过渡桩桩间土所承担的荷载;从而增大了地基的承载力,因而能够减小路面的变形;3.通过固定机构对搭板进行预固定,在浇筑地基时,能够降低搭板发生偏移的可能性,因而便于将搭板固定至地基内。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附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实施例二中凸显弹簧钢片的局部剖视图。图中:1、桥台;11、放置槽;2、路基;3、路面;4、高填土层;5、搭板;6、第一支撑机构;61、承台;62、过渡桩;7、第二支撑机构;71、基桩;8、固定机构;81、安装孔;82、连接管;83、圆环;84、弹簧钢片;85、插块;86、推动组件;861、按压环;862、过渡管;863、推动管;87、沉孔;88、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一: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桥台1、路基2、路面3以及高填土层4,桥台1靠近路基2的一侧预制有放置槽11,放置槽11内安装有搭板5,搭板5远离桥台1的一端固接于路基2内;路基2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路基2的第一支撑机构6,桥台1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桥台1的第二支撑机构7。由于路基2的沉降量大部分发生在路基2的下部,桥台1设置在路堤的上部,并在台背回填好填料和设置搭板5,从而能使桥台1和路基2的工后沉降量基本一致,因而使桥头跳车得以较好的解决。第一支撑机构6包括设置于路基2下方的承台61以及安装于承台61下方且竖直设置的多个过渡桩62。过渡桩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包括桥台(1)、路基(2)、路面(3)以及高填土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台(1)靠近路基(2)的一侧预制有放置槽(11),所述放置槽(11)内安装有搭板(5),所述搭板(5)远离桥台(1)的一端固接于路基(2)内;所述路基(2)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路基(2)的第一支撑机构(6),所述桥台(1)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桥台(1)的第二支撑机构(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包括桥台(1)、路基(2)、路面(3)以及高填土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台(1)靠近路基(2)的一侧预制有放置槽(11),所述放置槽(11)内安装有搭板(5),所述搭板(5)远离桥台(1)的一端固接于路基(2)内;所述路基(2)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路基(2)的第一支撑机构(6),所述桥台(1)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支撑桥台(1)的第二支撑机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6)包括设置于路基(2)下方的承台(61)以及安装于承台(61)下方且竖直设置的多个过渡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7)包括安装于桥台(1)下方且竖直设置的多个基桩(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台(1)上安装有有用于对搭板(5)进行预固定的固定机构(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桥头跳车的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8)包开设于放置槽(11)底部的安装孔(81)、设置于安装孔(81)内的连接管(82)、固接于连接管(82)内壁的圆环(83)以及沿圆环(83)的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彭文,代晓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东方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