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加饰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879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加饰膜,从下至上依次为面饰层、粘贴剂层及离型膜,面饰层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PVC层、印刷层和第二PVC层,离型膜的下表面设有凸起的排气槽,排气槽的截面呈梯形,离型膜与粘贴剂层贴合时,通过压纹方式在粘贴剂层的表面形成内凹的排气通道;印刷层是通过喷绘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在第二PVC层的表面而成,第一PVC层与第二PVC层设有印刷层的一面通过热压复合的方式复合在一起,粘贴剂层是通过涂布的方式将丙烯酸树脂粘合剂涂覆在第二PVC层的上表面,经常温固化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收卷和存储加饰膜过程中,由于拉力而导致胶层上的排气槽消失使得终端客户使用时由于气泡而产生鼓泡、不平整以及粘贴困难的问题。

Flexible decorative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加饰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饰膜,特别是材质为柔性的加饰薄膜。
技术介绍
加饰膜,是一种新型的装饰材料,可与木材、塑料、铝板、铁板等基材复合制成多用途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室内装饰等领域。富士经济株式会社基于涂装替代的环保需求,研究了加饰膜的相关市场和未来趋势的整体情况,富士经济称,加饰膜的市场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并且加饰膜的用途也在不断扩展。虽然加饰膜的单价在下降,但是由于价格的下降,它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预计未来市场将稳步扩张。富士经济预测,至2020年加饰膜市场将为11亿5610万美元,其中IMF/IM-L膜(汽车用)的市场规模将达31700万美元,OMD(TOM)膜为14800万美元。在中国地区,由于油漆、甲醛等挥发物控制的严格要求,加饰膜在家用电器、家居用品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加饰薄膜通过印刷、蒸镀、着色、涂装、奈米多层构造等,可表现不同的创意设计。未来生物墨水、涂料、颜料也将投入使用。在功能性方面,加饰薄膜除了一般功能,还具有电波、电磁波和光学功能。目前加饰膜的基材膜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需求,会采用不同原料,不同工艺制成,可选择余地较大,但在基材膜的背面都需要涂布粘贴剂,方便加饰膜的具体使用。常规涂布工艺中,粘贴剂通过涂布辊平整的印刷在基材膜上,然后再用PE膜作为离型膜进行封装,从而形成销售产品的加饰膜;客户使用时,揭去PE膜,即可露出粘贴剂层,将其粘在家具、电器等表面,进行表面加饰。目前加饰膜一般采用于原纸上淋纯PE薄膜,然后再进行压纹及涂硅,而纯PE在40℃以上容易发生变形,即加饰膜在夏季储运时,即会导致PE离型膜发生变形,即压纹结构被破坏,使排气通道堵塞,与被贴物粘结后因排气槽部分失效或全部失效,使得贴合时产生的气泡无法顺利的排出,从而造成鼓泡的现象,反而影响加饰膜的美观效果。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在胶面上加设排气槽,从而通过排气槽来将加饰膜与被贴物表面之间的起泡排出,提高平整性,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4622699U的防贴膜起泡的表面结构,以及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581061B的一种导气槽车身贴的制作方法,通过在胶层面上用压纹辊施压出带排气槽的花纹,方便贴膜时进行排气。但实际生产时,胶层面压出花纹后,还需要贴覆离型膜,才能收卷运输;卷膜收卷都需要施加拉力,且收卷后膜之间存在压力,会导致胶层上的排气槽逐渐消失,故该排气槽一般仅能在贴覆离型膜时起到作用,当基材膜本身去粘帖作业时,排气槽已基本消失,不再起到排气的作用,对终端用户的贴膜作业带来了诸多不便。故有必要针对加饰膜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期解决终端用户的加饰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终端使用时的粘帖效果,从而改善终端用户使用体验,扩大加饰膜的市场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加饰膜,解决了采用离型膜贴到粘贴剂层以便收卷和存储加饰膜过程中,由于拉力而导致胶层上的排气槽消失从而使得终端客户使用时由于气泡而产生鼓泡、不平整以及粘贴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柔性加饰膜,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面饰层、粘贴剂层及离型膜,所述面饰层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PVC层、印刷层和第二PVC层,所述离型膜的下表面设有凸起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的截面呈梯形,所述离型膜与粘贴剂层贴合时,通过压纹的方式在粘贴剂层的表面形成内凹的排气通道;所述印刷层是通过喷绘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在第二PVC层的表面而成,所述第一PVC层与第二PVC层设有印刷层的一面通过热压复合的方式复合在一起;所述粘贴剂层是通过涂布的方式将丙烯酸树脂粘合剂涂覆在第二PVC层的上表面,经常温固化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VC层为透明PVC薄膜材质,厚度为40-120μm;印刷层的厚度为0.5-5μm;第二PVC层的厚度为50-200μm。进一步的,所述粘贴剂层的厚度为20-60μm。进一步的,所述离型膜为透明的PET离型膜,厚度为30-200μm。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高度h=12-48μm,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上部宽度b=6-72μm,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下部宽度a=9-180μm。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高度h=15-30μm,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上部宽度b=15-30μm,排气槽的梯形截面的下部宽度a=30-60μm。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槽在离型膜的表面相互平行,2组排气槽交叉排布,同组相邻的2根排气槽之间的间距D为0.5-2.5mm。进一步的,所述2组排气槽交叉60°排列,相应2根排气槽31之间的间距D1=D2=1.5-3mm。本技术柔性加饰膜,与现有技术中的相比,其优势在于:本技术的排气槽的截面设计为梯形,使得离型膜贴到粘贴剂层上时,可以将两者之间的空气较好的排出,同时,排气槽压向粘贴剂层,在粘贴剂层的内表面形成梯形的排气通道,这样,当终端客户使用时,揭除离型膜,使粘贴剂层露出,此时排气通道在面饰层贴附到待加饰物的表面时,与被贴物接触的部位可以保留较大气流空间,保证气体快速排出,从而避免鼓泡现象的发生,使面饰层更加平整、光滑,大大提高了待加饰物最终的表面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层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背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排气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离型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面饰层1、粘贴剂层2、离型膜3、第一PVC层11、印刷层12、第二PVC层13、排气通道21、排气槽3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柔性加饰膜,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面饰层1、粘贴剂层2及离型膜3。面饰层1的外表面设有具有装饰性的色彩或图案,如木纹、皮纹等;在柔性加饰膜上,面饰层1起到最终的装饰、阻隔效果;面饰层1的内表面与粘贴剂层2相贴合;作为柔性加饰膜产品,在存储和销售时,还需要在粘贴剂层2的表面贴覆有离型膜3。作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饰层1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PVC层11、印刷层12和第二PVC层13,具体工艺为: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好图案,采用喷绘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在所述第二PVC层13的上表面形成印刷层12,再通过热压复合的方式在第二PVC层13设有印刷层12的一面复合第一PVC层11,即形成所述面饰层1。其中,第一PVC层11采用的是江苏名阳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透明PVC薄膜,厚度为40-120μm,印刷层12的厚度为0.5-5μm,第二PVC层13采用江苏名阳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PVC薄膜,透明或不透明皆可,具体根据客户需求而定,第二PVC层13的厚度为50-200μm。作为本技术柔性加饰膜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粘贴剂层2是采用丙烯酸树脂粘合剂(购自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柔性加饰膜,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面饰层、粘贴剂层及离型膜,所述面饰层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PVC层、印刷层和第二PVC层,所述离型膜的下表面设有凸起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的截面呈梯形,所述离型膜与粘贴剂层贴合时,通过压纹的方式在粘贴剂层的表面形成内凹的排气通道;/n所述印刷层是通过喷绘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在第二PVC层的表面而成,所述第一PVC层与第二PVC层设有印刷层的一面通过热压复合的方式复合在一起;所述粘贴剂层是通过涂布的方式将丙烯酸树脂粘合剂涂覆在第二PVC层的上表面,经常温固化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柔性加饰膜,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面饰层、粘贴剂层及离型膜,所述面饰层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PVC层、印刷层和第二PVC层,所述离型膜的下表面设有凸起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的截面呈梯形,所述离型膜与粘贴剂层贴合时,通过压纹的方式在粘贴剂层的表面形成内凹的排气通道;
所述印刷层是通过喷绘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在第二PVC层的表面而成,所述第一PVC层与第二PVC层设有印刷层的一面通过热压复合的方式复合在一起;所述粘贴剂层是通过涂布的方式将丙烯酸树脂粘合剂涂覆在第二PVC层的上表面,经常温固化而成。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VC层为透明薄膜材质,厚度为40-120μm;印刷层的厚度为0.5-5μm;第二PVC层的厚度为50-200μm。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贴剂层的厚度为20-60μm。


4.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梁昌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古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