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6712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恒温装置,包括恒温腔机构,恒温腔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恒温腔,恒温腔包括进料口、出料口、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第一冷却组件与第二冷却组件之间形成狭缝流道,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水流道,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冷却水流道;第一冷却水流道及第二冷却水流道的一端分别与进水集成管连通,第一冷却水流道及第二冷却水流道的另一端与分别与出水集成管连通;进料口通过狭缝流道与出料口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恒温装置的第一冷却组件与第二冷却组件之间形成狭缝流道,采用扁平式狭缝流道,利用第一冷却水流道和第二冷却水流道中的冷却水对狭缝流道中的液体进行双面降温,从而增大热交换面积,对液体的温度实现精准的恒温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温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温度调节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恒温装置。
技术介绍
在很多个工业应用领域需要对液体作恒温控制,恒温装置用于保持液体的温度,现有恒温装置是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或多个热源或冷源来维持液体所需求的温度,具体地,现有的恒温装置将装有液体的管道浸入热源或者冷源内,通过热交换的方式以维持液体的需求的温度,但是,在这过程中热源或者冷源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小,热交换少,容易导致液体加热或者制冷不均匀,进而不能对液体的温度进行精准的恒温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源或者冷源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小,热交换少,容易导致液体加热或者制冷不均匀,进而对液体进行精准的恒温控制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恒温装置,包括恒温腔机构,所述恒温腔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恒温腔,所述恒温腔包括进料口、出料口、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之间形成狭缝流道,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腔机构,所述恒温腔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恒温腔,所述恒温腔包括进料口、出料口、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之间形成狭缝流道,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冷却水流道;/n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流道的一端分别与进水集成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及第二冷却水流道的另一端与分别与出水集成管连通;/n所述进料口通过所述狭缝流道与所述出料口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腔机构,所述恒温腔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恒温腔,所述恒温腔包括进料口、出料口、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之间形成狭缝流道,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冷却水流道;
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流道的一端分别与进水集成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及第二冷却水流道的另一端与分别与出水集成管连通;
所述进料口通过所述狭缝流道与所述出料口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腔还包括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
所述恒温腔的进料口与各自的第一恒压腔连通,所述恒温腔的第一恒压腔通过狭缝流道与各自的第二恒压腔连通,所述恒温腔的出料口与各自的第二恒压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腔还包括一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组件与第二冷却组件之间以形成所述狭缝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集成管包括至少一个进水支管,所述出水集成管包括至少一个出水支管,每个所述恒温腔对应连接一个所述进水支管和一个所述出水支管;
在与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流道相连的所述进水支管上设有电动比例阀,所述电动比例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水流道中的冷却水的进水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温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诸葛挺彭建林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