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674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包括下料筒体,其内设有下料通道和收容腔一,下料通道与收容腔连通;转接筒体,其内设有收容腔二和下料通孔一,下料通孔一与收容腔二连通;转动阀体,其被配置为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其内设有下料通孔二;转接筒体穿设于收容腔一内、且下料通孔一与下料通道连通;转动阀体穿设于收容腔二内;转动转动阀体时,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或者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时,开关装置打开出胶;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时,开关装置关闭停止出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关装置,用于搅拌混胶后独立出胶的开关控制,出胶顺畅,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关胶动作延时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聚氨酯领域点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
技术介绍
聚氨酯领域点胶设备中,常用的点胶开关装置有轴动式关胶结构和杯动式关胶结构:轴动式关胶结构(即开关胶结构)是通过气动活塞带动一体式的传动搅拌主轴上下运动,实现搅拌头的下端面与出胶口的上端面的贴合、打开,来实现其出胶的开或关动作。这种结构存在搅拌与关胶动作同时存在的运动弊端,这一运动弊端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其开关胶动作延时、出胶不顺畅、起点聚胶、起始段高低落差偏大。杯动式关胶结构是通过气动活塞杆的上下运送来实现开关胶动作。其存在关胶隙难以控制所带来的胶条“死胶”、“胶皮不佳”、起点与节点不均匀、起始段聚胶等情况。另,外出胶管口易松动,导致点胶轨迹“跑偏”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用于搅拌混胶后独立出胶的开关控制,出胶顺畅,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关胶动作延时的技术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包括,下料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下料通道,沿自身径向贯通的收容腔一,所述下料通道与收容腔连通;转接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收容腔二,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一,所述下料通孔一与收容腔二连通;转动阀体,其被配置为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其内设有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二;所述转接筒体穿设于收容腔一内、且所述下料通孔一与下料通道连通;所述转动阀体穿设于收容腔二内;转动所述转动阀体时,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或者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打开出胶;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关闭停止出胶。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转动阀体上位于下料通孔二的外侧设有密封圈。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转动阀体上位于下料通孔二的外侧设有环槽,所述密封圈嵌套于所述环槽内。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转动阀体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转动转接头,所述转动转接头配置于收容腔二内、且向所述收容腔二的外部延伸。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转接筒体的端部以其自身轴线为中心对称设有两组插槽,所述两组插槽内分别嵌设有一组平衡销,所述平衡销的另一端装配在筒体安装座上。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筒体安装座上设有中心安装孔,所述筒体安装座相对的两侧设有均与中心安装孔连通的侧向通孔;所述下料筒体装配于中心安装孔内,所述转接筒体穿出收容腔一的部分设置于所述侧向通孔内;所述侧向通孔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平衡销配合的销孔。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筒体安装座具有分体设置的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所述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通过紧固件装配固定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下料筒体的底部设有胶管连接端,所述胶管连接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出胶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开关装置用于双组份或者多组份胶搅拌混胶后出胶控制,起到与搅拌结构分开独立控制出胶的作用,相较于轴动式关胶结构,出胶顺畅,减小开关胶动作延时,易于控制关胶隙,用于点胶使用能够提高点胶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出胶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胶开关装置的俯视图及俯视图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出胶开关装置中下料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出胶开关装置中转接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出胶开关装置中转动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出胶开关装置中筒体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2-下料筒体,21-下料通道,22-收容腔一,23-胶管连接端,24-出胶管;4-转接筒体,41-收容腔二,42-下料通孔一,43-插槽,44-平衡销;6-转动阀体,61-下料通孔二,62-环槽,63-密封圈,64-转动转接头;8-筒体安装座,81-中心安装孔,82-侧向通孔,83-销孔,84-安装座一,85-安装座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包括筒体安装座8、下料筒体2、转接筒体4和转动阀体6。如图6所示,上述筒体安装座8上设有中心安装孔81,上述筒体安装座8相对的两侧设有均与中心安装孔81连通的侧向通孔82。上述下料筒体2装配于中心安装孔81内,上述转接筒体4穿出下料筒体2的部分设置于上述侧向通孔82内。为了方便安装下料筒体2和转接筒体4,上述筒体安装座8具有分体设置的安装座一84和安装座二85,上述安装座一84和安装座二85通过紧固件装配固定为一体式结构。实际装配时,安装座一84和安装座二85上开设螺纹孔,当然两者中的其中之一可以开设盲螺纹孔,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将两者紧固装配在一起。如图3所示,下料筒体2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下料通道21,沿自身径向贯通的收容腔一22,上述下料通道21与收容腔22连通。上述下料筒体2的底部设有胶管连接端23,上述胶管连接端23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出胶管24。如图4所示,转接筒体4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收容腔二41,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一42,上述下料通孔一42与收容腔二41连通。如图5所示,转动阀体6被配置为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其内设有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二61。上述转接筒体4穿设于收容腔一22内、且上述下料通孔一42与下料通道21连通;上述转动阀体6穿设于收容腔二41内;转动上述转动阀体6时,上述下料通孔二61与下料通孔一42连通,或者上述下料通孔二61与下料通孔一42不连通;上述下料通孔二61与下料通孔一42连通时,上述开关装置打开出胶;上述下料通孔二61与下料通孔一42不连通时,上述开关装置关闭停止出胶。以上结构的开关装置,安装使用时,下料筒体2与混胶装置的出口连接,混胶结束后的胶体进入下料筒体2的下料通道21,通过转动上述转动阀体6来切换胶体从出胶管24中出胶或者停止出胶,当转动上述转动阀体6使得下料通孔61与下料通孔一42连通时,下料通道21中的胶体从出胶管24中出胶;当转动上述转动阀体6使得下料通孔二61与下料通孔一42不连通时,转动阀体6堵塞下料通道21,出胶管24中停止出胶。具体的,上述转动阀体6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转动转接头64,上述转动转接头64配置于收容腔二41内、且向上述收容腔二41的外部延伸。转动转接头64用于与外部的空气执行器连接,通过空气执行器来驱动转动阀体6转动,从而实现出胶开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料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下料通道,沿自身径向贯通的收容腔一,所述下料通道与收容腔连通;/n转接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收容腔二,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一,所述下料通孔一与收容腔二连通;/n转动阀体,其被配置为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其内设有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二;/n所述转接筒体穿设于收容腔一内、且所述下料通孔一与下料通道连通;/n所述转动阀体穿设于收容腔二内;转动所述转动阀体时,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或者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n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打开出胶;/n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关闭停止出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料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下料通道,沿自身径向贯通的收容腔一,所述下料通道与收容腔连通;
转接筒体,其内设有沿自身轴线方向贯通的收容腔二,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一,所述下料通孔一与收容腔二连通;
转动阀体,其被配置为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其内设有沿自身径向贯通的下料通孔二;
所述转接筒体穿设于收容腔一内、且所述下料通孔一与下料通道连通;
所述转动阀体穿设于收容腔二内;转动所述转动阀体时,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或者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
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打开出胶;
所述下料通孔二与下料通孔一不连通时,所述开关装置关闭停止出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阀体上位于下料通孔二的外侧设有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胶后出胶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阀体上位于下料通孔二的外侧设有环槽,所述密封圈嵌套于所述环槽内。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勇孙庆雪张雪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胜蓝夫密封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