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外壳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进气管的上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上端,外壳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下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下端,出气管的上端和进气管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个高效热交换器,余热回收机构的导流管呈螺旋结构,可增加高温气体停留在保护壳内部时间,使得余热回收机构的导热油可以吸收更多高温气体中的热量,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交换效率,解决了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不高,造成部分热量的流失的问题。
An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热交换器,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不高,造成部分热量的流失,热交换器的外壳大都是一体成型的,维修时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所述外壳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上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上端,所述外壳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下端穿过外壳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外部下端,所述出气管的上端和进气管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保温层,所述外壳外部正面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四拐角处均设有第三螺栓,所述盖板通过第三螺栓可拆卸连接在外壳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呈螺旋状,所述导流管的上下端均穿过保护壳的内部且均延伸至保护壳的外部,所述导流管位于保护壳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一连接法兰的直径均和第二连接法兰的直径相同,所述保护壳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管上端设置的第一连接法兰上端和进气管上设置的第二连接法兰下端抵触连接,所述导流管下端设置的第一连接法兰下端和出气管上设置的第二连接法兰上端抵触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法兰靠近保护壳的一端两侧均插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均贯穿所在第一连接法兰且均延伸至同侧第二连接法兰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上端中部插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下端穿过外壳的外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内部上端,所述外壳的下端中部插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上端穿过外壳的外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的内部下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内部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均呈T型结构,所述支杆靠近外壳中部的一端均抵触连接在保护壳上,所述支杆靠近外壳中部的一端均插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均贯穿所在支杆且均延伸至保护壳的内部。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一个高效热交换器,余热回收机构的导流管呈螺旋结构,可增加高温气体停留在保护壳内部时间,使得余热回收机构的导热油可以吸收更多高温气体中的热量,从而提高本技术的热交换效率,解决了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不高,造成部分热量的流失的问题。2、本技术的外壳正面设置了盖板,且盖板通过第三螺栓固定在外壳上,可便于维修时卸下盖板,并对余热回收机构进行维修,较为方便,解决了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外壳大都是一体成型的,维修时较为麻烦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剖切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区域图;图3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余热回收机构;21、保护壳;22、导流管;23、第一连接法兰;24、第一螺栓;25、导热油;3、支杆;4、第二螺栓;5、进气管;6、进水管;7、出水管;8、盖板;9、第三螺栓;10、保温层;11、出气管;12、第二连接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2,外壳1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5,进气管5的上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上端,外壳1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11,出气管11的下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下端,出气管11的上端和进气管5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12,外壳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保温层10,外壳1外部正面设有盖板8,盖板8的四拐角处均设有第三螺栓9,盖板8通过第三螺栓9可拆卸连接在外壳1上,便于拆装盖板8。余热回收机构2包括保护壳21,保护壳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流管22,导流管22呈螺旋状,导流管22的上下端均穿过保护壳21的内部且均延伸至保护壳21的外部,导流管22位于保护壳21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法兰23,第一连接法兰23的直径均和第二连接法兰12的直径相同,保护壳21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油25,便于吸收高温气体中的热量,导流管22上端设置的第一连接法兰23上端和进气管5上设置的第二连接法兰12下端抵触连接,导流管22下端设置的第一连接法兰23下端和出气管11上设置的第二连接法兰12上端抵触连接,便于安装第一螺栓24,第一连接法兰23靠近保护壳21的一端两侧均插设有第一螺栓24,第一螺栓24均贯穿所在第一连接法兰23且均延伸至同侧第二连接法兰12的内部,便于将进气管5和第二出气管11固定在导流管22上,外壳1的上端中部插设有进水管6,进水管6的下端穿过外壳1的外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内部上端,外壳1的下端中部插设有出水管7,出水管7的上端穿过外壳1的外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内部下端,便于外壳1内部水的流通,外壳1的内部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杆3,支杆3均呈T型结构,支杆3靠近外壳1中部的一端均抵触连接在保护壳21上,支杆3靠近外壳1中部的一端均插设有第二螺栓4,第二螺栓4均贯穿所在支杆3且均延伸至保护壳21的内部,便于将余热回收机构2固定在外壳1内部。具体的,使用本技术前,将本技术的固定在安装的地方,将输送高温气体的管道连接在进气管5上,将输送水的管道连接在进水管6上,将出水管7连接在需要热水的设备上,工作时,高温气体通过进气管5进入导流管22的内部,并对导流管22加热,然后通过出气管11排出去,在此过程中,保护壳21内部设置的导热油25会吸收掉导流管22上的热量,对高温气体中的热量进行吸收,同时导热油25对保护壳21进行加热,而外壳1内部的水则会吸收掉保护壳21上的热量,从而将高温气体中的热量转移到水中,对水进行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水输送到需要热水的设备中,需要维修余热回收机构2时,卸下第三螺栓9,并将盖板8从外壳1上取下来,再卸下第一螺栓24和第二螺栓4,然后将余热回收机构2从外壳1的内部取出来,并对余热回收机构2进行维修,维修完之后,将余热回收机构2放回外壳1内部,并将导流管22上设置的第一连接法兰23抵在同侧第二连接法兰12上,同时支杆3靠近外壳1中部的一端均抵在余热回收机构2的保护壳21上,然后将第一螺栓24和第二螺栓4安装回原来的位置,将余热回收机构2固定在外壳1内部,再通过第三螺栓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2),所述外壳(1)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的上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上端,所述外壳(1)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11),所述出气管(11)的下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下端,所述出气管(11)的上端和进气管(5)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12),所述外壳(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保温层(10),所述外壳(1)外部正面设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四拐角处均设有第三螺栓(9),所述盖板(8)通过第三螺栓(9)可拆卸连接在外壳(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余热回收机构(2),所述外壳(1)的内部上端插设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的上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上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上端,所述外壳(1)的内部下端插设有出气管(11),所述出气管(11)的下端穿过外壳(1)的内部下端且延伸至外壳(1)的外部下端,所述出气管(11)的上端和进气管(5)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法兰(12),所述外壳(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保温层(10),所述外壳(1)外部正面设有盖板(8),所述盖板(8)的四拐角处均设有第三螺栓(9),所述盖板(8)通过第三螺栓(9)可拆卸连接在外壳(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构(2)包括保护壳(21),所述保护壳(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流管(22),所述导流管(22)呈螺旋状,所述导流管(22)的上下端均穿过保护壳(21)的内部且均延伸至保护壳(21)的外部,所述导流管(22)位于保护壳(21)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法兰(23),所述第一连接法兰(23)的直径均和第二连接法兰(12)的直径相同,所述保护壳(21)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油(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用高效热交换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生,
申请(专利权)人:国联江森自控绿色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