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简单地制作的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具备从热介质流入口(3)流入的热介质在内部流通并从热介质流出口(4)流出的袋状的外包件(1)、和配置在外包件(1)内部的内芯件(2)的热交换器为对象。外包件(1)由外包层压材料(11)构成,外包层压材料(11)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12)和设置在传热层(12)的一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13),通过将外包层压材料(11)重叠,并沿着周缘部使相互的热熔层彼此接合一体化,由此将外包件(1)形成为袋状。内芯件(2)由内芯层压材料(21)构成,并且具有凹凸部(25、26),内芯层压材料(21)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22)和设置在传热层(22)的两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23)。内芯件(2)的凹部底面和凸部顶面的热熔层(23),与外包件(1)的热熔层(13)接合一体化。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使用在金属层上层叠树脂层而形成的层压片等层压材料制作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性能化,电子设备的CPU周围的发热对策越发变得重要,以往提出了根据型号来组装水冷式冷却器、热管,从而减轻对于CPU等电子部件的热负荷,并且不使热进入壳体内,避免由热导致的不良影响的技术。另外,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所搭载的电池模块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从而会导致电池组的发热增大。因此,在电池模块中与上述电子设备同样地,也提出了组装水冷式冷却器、热管,避免由热导致的不良影响的技术。另外,关于碳化硅(SiC)制等的电源模块,作为发热对策也提出了组装冷却板、散热片等对策。然而,上述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这样的电子设备中壳体较薄,为了在其较薄的壳体内的有限空间中组入多个电子部件、冷却器,冷却器自身也要使用薄型的部件。以往,在小型的电子设备中所组入的热管等薄型的冷却器,通常是将对铝等传热性高的金属加工而得到的多个金属加工部件通过焊接、扩散接合等接合而制作的(专利文献1~3等)。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96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4100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89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以往的小型电子设备用冷却器中,各构成部件是通过铸造、锻造等塑性加工、切削等除去加工等金属加工(机械加工)而制作的,这样的金属加工麻烦且限制严格,因此在薄型化上存在极限,具有在现有基础上难以谋求更加薄型化的课题。另外,以往的小型电子设备用冷却器,在将各构成部件接合时,需要利用难度高的焊接、扩散接合等金属加工(金属间接合)进行制作,不仅制作困难,还具有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大的课题。除此之外,以往的冷却器是利用有限制的金属加工制作的,因此无法简单地变更形状、大小,具有缺乏设计的自由度、缺乏通用性的课题。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是鉴于相关技术中的上述和/或其它问题而完成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能够使现有的方法和/或装置明显提升。本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充分的薄型化,并且设计的自由度高、通用性优异,能够高效简单地制作并能够削减成本的热交换器。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来明确。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具备以下手段。[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袋状的外包件和配置在所述外包件内部的内芯件,所述外包件设有热介质流入口和热介质流出口,从所述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在所述外包件的内部流通并从所述热介质流出口流出,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包件由外包层压材料构成,所述外包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一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通过将所述外包层压材料重叠,并沿着周缘部使相互的热熔层彼此接合一体化,由此将所述外包件形成为袋状,所述内芯件由内芯层压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凹凸部,所述内芯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两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所述内芯件的凹部底面和凸部顶面的热熔层,与所述外包件的热熔层接合一体化。[2]根据前项1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外包件的热熔层和所述内芯件的热熔层由同种树脂形成。[3]根据前项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凹部的深度或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设定为0.1mm~50mm。[4]根据前项1~3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热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热介质流出口分别设有连接管,热介质经由所述连接管而出入所述外包件的内部。[5]根据前项4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连接管的外周面设置树脂制的热熔层,通过将所述外包层压材料隔着所述连接管重叠,并且所述外包层压材料的热熔层与所述连接管的热熔层接合一体化,由此使所述连接管以密封状态安装于所述外包件,所述外包层压材料的热熔层和所述连接管的热熔层由同种树脂构成。根据技术[1]的热交换器,由于是将具有热熔层的层压材料热熔合而制作的,因此不需要利用麻烦的金属加工,能够高效简单地制作,能够削减成本,并且由于是将层压材料贴合而制作的,因此能够具有耐腐蚀性,谋求充分的薄型化。另外,本技术的热交换器中,作为外包件和内芯件的层压材料能够简单地变更其形状、大小,因此设计的自由度增加,能够提高通用性。根据技术[2]的热交换器,能够将外包件和内芯件更切实地接合一体化,能够提高耐压性。根据技术[3]的热交换器,能够在外包件的内部切实地形成热介质用的流通路。根据技术[4]的热交换器,能够使热介质经由连接管出入外包件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热介质从电路的接合部泄漏。根据技术[5]的热交换器,能够将连接管更切实地以密封状态安装于外包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图,图(a)是平面图,图(b)是相当于图(a)的B-B线截面的侧面截面图,图(c)是相当于图(a)的C-C线截面的正面截面图。图2是将图1(c)中由一点划线包围的部分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的内芯件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的内芯件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内芯件的加工方法的侧面图。图5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步骤的图,图(a)是正面截面图,图(b)是平面图。图5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步骤的图,图(a)是正面截面图,图(b)是平面图。图5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步骤的图,图(a)是正面截面图,图(b)是平面图。图5D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步骤的图,图(a)是正面截面图,图(b)是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包件11:外包层压材料12:传热层13:热熔层2:内芯件21:内芯层压材料22:传热层23:热熔层25:凹部26:凸部3:制冷剂流入口31:连接管4:制冷剂流出口41:连接管5:瓦楞辊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图,图2是将图1(c)中由一点划线包围的部分放大显示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为了便于理解技术,将图1(a)的上下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左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进行说明,并且将图1(c)的上下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即使更换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也是相同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备袋状的外包件1和配置在该外包件1的内部的内芯件2,在外包件1的前端和后端设有制冷剂流入口(热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袋状的外包件和配置在所述外包件内部的内芯件,所述外包件设有热介质流入口和热介质流出口,从所述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在所述外包件的内部流通并从所述热介质流出口流出,/n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n所述外包件由外包层压材料构成,所述外包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一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通过将所述外包层压材料重叠,并沿着周缘部使相互的热熔层彼此接合一体化,由此将所述外包件形成为袋状,/n所述内芯件由内芯层压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凹凸部,所述内芯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两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n所述内芯件的凹部底面和凸部顶面的热熔层,与所述外包件的热熔层接合一体化。/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28 JP 2018-122661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袋状的外包件和配置在所述外包件内部的内芯件,所述外包件设有热介质流入口和热介质流出口,从所述热介质流入口流入的热介质在所述外包件的内部流通并从所述热介质流出口流出,
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件由外包层压材料构成,所述外包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一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通过将所述外包层压材料重叠,并沿着周缘部使相互的热熔层彼此接合一体化,由此将所述外包件形成为袋状,
所述内芯件由内芯层压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凹凸部,所述内芯层压材料包含金属制的传热层和设置在所述传热层的两面侧的树脂制的热熔层,
所述内芯件的凹部底面和凸部顶面的热熔层,与所述外包件的热熔层接合一体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谷广治,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