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部件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98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所述风道本体上设置流通通道;风叶组件,多个所述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内并沿所述流通通道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叶组件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并凸出于所述风道本体第一端的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道部件能够进行气流进、出口方向的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风道部件在下进风上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吸风作用,加大风叶组件做功能力,提高风叶组件效率;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可以将部分气流提前甩出风道,风道本体内部阻力减小,做功效率大幅度提高。

Air duct components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空调器的能量利用率,同时提高人体舒适性,在不同的模式下需要不同的出风方式。制冷模式时,冷空气从上方吹出可以实现沐浴式制冷效果;制热模式时,热空气从下方吹出可以实现地毯式制热效果。沐浴式制冷和地毯式制热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气体自身性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率。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产品使用比较广的风叶主要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和轴流风叶三种,对于不同使用需求和进出风方式,需要配置不同的风叶形式满足机型开发。但是还没有一种风叶及其风道可以仅通过风叶旋转方向的改变来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这就使得传统的空调进风口只能进风,出风口只能出风。虽然现有的分布式送风技术可以实现上下两个风口送风,但是制冷模式时,下风口也会吹出冷风,制热模式时,上风口也会吹出热风,并不能最佳的实现能量利用率。因此,市面上急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的风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道本体(10),所述风道本体(10)上设置流通通道(121);/n风叶组件(20),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21)内并沿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并凸出于所述风道本体(10)第一端的端面(1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本体(10),所述风道本体(10)上设置流通通道(121);
风叶组件(20),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21)内并沿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并凸出于所述风道本体(10)第一端的端面(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端面(123)垂直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
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与所述风叶组件(2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叶组件(2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
安装板(40),所述安装板(40)穿过所述流通通道(121),所述驱动组件(30)安装在所述安装板(40)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风叶组件(20)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0)上设置有导流罩(41),所述导流罩(41)呈喇叭状结构设置,所述喇叭状结构的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流通通道(121)的第二端设置,所述驱动组件(30)位于所述导流罩(41)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41)外周设置有环形通道(42),所述环形通道(42)内设置有多块间隔设置的整流叶片(4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导流组件(50),所述导流组件(5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21)第二端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博王千千陈诚何振健吴晓岳戴志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