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蒸发式室内空气致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373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装置包括带底槽(2)的壳体(1)和布置在此壳体(1)之内的、制成多个纵向隔板(3)形式以形成通道的热交换表面。通道由干段和湿段组成。壳体(1)一端相邻通道的每一干段(4)和湿段(5)通过做在纵向隔板(3)上、靠近干段(4)一端的孔(12)相互连通,同时每个相邻湿段(5)在与对应于它的干段(4a)的连接处装有堵盖(13),壳体(1)相反一端干段(4a)的进气管(7)与室内相通。(*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与空调有关,更确切地说系与间接蒸发式室内空气致冷装置有关。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建筑物和住所制造人工小气候的制冷技术,也可用来为致冷机械创造必需的温度状况。此外,本专利技术亦可用来将各种不同物质冷冻到接近大气露点的温度。蒸发致冷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在装置中,外界空气通过有水向空气中蒸发的湿润面。这时,空气在湿球温度的限度之内得到冷却并且在此状态下进入室内。起湿润面作用的是喷雾室或喷水罩,它们是用木屑、玻璃纤维、金属丝、皱纹纸或毛细作用多孔塑料制成的。在这种蒸发致冷装置中并不制冷,因为空气的含热量没有变化。传递给水的显热又从潜热形式(随同水蒸气)回到了空气中。正因为这样,蒸发致冷装置由于在致冷过程中空气湿度增大,其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它仅可用于大气湿度很低的场合。此外,蒸发致冷装置的致冷范围也小(只能冷却到大气湿球温度)。间接蒸发致冷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在装置中,称为主流的空气流通过热交换器间壁向水中放热,而水在称为辅助气流的第二股气流中因蒸发而被冷却。在这里,水是冷源,水因为在辅助气流中蒸发而散热。因此,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应具有交错分布的干通道和湿通道。主气流通过干通道并在其中不改变原有湿度地得到冷却,继而进入室内。而辅助气流被引入湿通道并在其中达到水蒸气饱和,然后吸取主气流的热排放到大气中。这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的主要缺点是主气流致冷范围很小(只能冷却到大气湿球温度)。而且事实上,致冷温度还要高得多,因为通过分隔主气流和辅助气流的间壁时有热传导损失。在大家知道的致冷极限较低的一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中,引入室内的空气可不改变湿度地在大气露点温度即大大低于大气湿球温度的限度以内得到冷却。这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具有交错排列的干通道和湿通道。引入的室外气流(总气流)进入干通道。在干通道出口,此气流分成两股,即主气流和辅助气流。主气流被导入要冷却的室内,辅助气流沿着与总气流相反的方向进入湿通道。此时,辅助气流湿度增加,并吸取主气流的热量致使温度升高,继而排放到大气中。这种装置称为再生式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它的主要缺点是,一部分室外气流(辅助气流)必须转变方向180°,因而气动力损失很大。此外,在这种装置中,室内空气的致冷只能依靠引入室外空气。但是,这样一来同时也导至室内空气污染和能耗增加。大家知道的另一种间接蒸发式室内致冷装置,包括带底槽的壳体和布置在此壳体之内的制成多个纵向隔板形式的热交换表面。每块隔板一面的一半复盖以毛细作用多孔材料,另一半复盖以防湿材料,而同一隔板的另一面在相反的两半部分分别复盖这两种材料。隔板相互形成通道,每一通道有彼此相连的干段和湿段,同时这些干段和湿段又与相邻通道的干段和湿段交错排列。在壳体的每一端,干段带有与增压器相连的进气管和与室内相通的排气管。壳体每一端的湿段有堵盖,并与大气相通。这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在增压器作用下,室外气流(总气流)由壳体的两端进入通道的干段。在干段中,空气不改变原有湿度地在大气露点温度的限度以内得到冷却。在干段出口,已冷却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不改变原来流向,进入通道的湿段,另一部分则经由自己的排气管进入室内。进入湿段的这一部分气流湿度增加,并且由于吸取总气流(通过相邻干段的)热量而升温,随之即在此状态下排放到大气中。同前已说明的装置相比,这种装置减小了气动力损失,因为在这里不需要将一部分气流的方向扭转180°。但是,这种装置仍有其严重缺点。首先,它的致冷能力是单纯依靠引入室外空气,而不能通过室内空气再循环实现室内的空气致冷过程。因此,室外空气可能导至室内空气污染。此外,由于夏天室外气温往往高于室内温度,靠引入室外空气的方式使室内致冷,与空气再循环致冷相比,会使能耗增加,需要的热交换表面增大。最后,这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只能用于空气致冷。在需要其他物质(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致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这种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任务,是研制这样一种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它的热交换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保证通过减少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致冷效率,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以及可实现任何方式的室内致冷。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间接蒸发致冷装置应包括带底槽的壳体和布置在此壳体之内的、制成多个纵向隔板形式的热交换表面;这些隔板相互形成通道,每个通道有彼此相连的干段和湿段,同时这些干段和湿段又与相邻通道的干湿段交错排列;干段带有与增压器相连的进气管和与室内相通的排气管,而湿段与大气相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壳体的一端,相邻通道的每个干段和湿段是通过做在纵向隔板上、靠近干段终点的孔彼此连通的,同时每个相邻的湿段在与对应于它的干段的连接处装有堵盖,壳体相反一端干段的进气管与室内相通。通道干段的排气管最好装有调节门。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通道干段与湿段之间最好用共同的空气导管相连。与相邻通道干段连通的通道湿段,最好装有带调节门的短管。正由于推荐的间接蒸发式室内空气致冷装置采取了上述结构,所以才有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在于由于壳体一端相邻通道的每一干段和湿段是彼此相通的,而每一相邻湿段在与对应于它的干段的连接处装有堵盖,故可实现如下所述的工作过程。已致冷的全部室外气流在干段出口处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流不改变方向,进入同一通道的湿段,而另一部分气流进入相邻通道的湿段。同时,这后一部分气流促使通过相邻干段的室外气流在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露点温度以内得到冷却。通过同一通道湿段的剩余部分气流也具有致冷能力。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气流,在推荐的间接蒸发致冷装置中,壳体相反端干段进气管是与室内相通的。这样便可使室内气流进入这些干段,并在其中不改变原有湿度和被冷却到大气露点温度的限度以内。这一致冷作用是由于通过相邻湿段的那一部分气流带走了热量而实现的。这些带走热量的气流因为湿度增加,温度升高,随后被排放到大气中。于是,推荐的装置可冷却室内再循环空气至大气露点温度的限度之内。这样就提高了致冷效率,因为空气再循环致冷与依靠引入室外空气致冷相比,降低了能耗,减小了装置内必需的热交换表面面积,也不存在引入室外气流污染室内空气的现象。除此之外,这种装置除了用于空气致冷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物质致冷。为了改进推荐装置的设计和使用性能,在某些情况下可将通道的干段和湿段用共同的空气导管相互连接。这样做就可以把整个装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可安装在室外,另一部分安装在室内。由此可降低空气增压器的噪声,大大减小室内安装部分的体积。为了实现任何方式的室内致冷(引入室外气流式、再循环式或混合式),间接蒸发式室内致冷装置已考虑到通道干段的排气管可带有调节门。调节门开启或关闭到一定程度,便可调节进入室内的外部冷气流或再循环冷气流的比例。在完全关闭某一调节门的情况下,即可单靠空气再循环或者单靠引入室外气流实现室内致冷。最后,在某些情况下,推荐的间接蒸发式室内致冷装置最好在与相邻通道干段相通的通道湿段装设带有调节门的导管。这样做既便于在冬季室内空气有效致冷,又可利用室外天然冷气实现室内其他物质例如储藏食物的致冷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已无必要使用电冰箱(电冰箱为了人工制冷需要耗电)。可见,推荐的间接蒸发式室内致冷装置同现有的类似装置相比,确实具有一系列优点。它可以以较少的能耗使室内空气致冷,也不致使室内空气受引入室外空气的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间接蒸发式室内空气致冷装置包括带底槽(2)的壳体(1)和布置在壳体(1)之内的、制成多个纵向隔板(3)形状的热交换表面,这些隔板形成通道,每个通道有彼此相连的干段(4)和湿段(5a),它们又与相邻通道的干湿段(4a、5)交错排列,同时干段(4、4a)分别具有与增压器(8、9)连通的进气管(6、7)和与室内连通的排气管(10、11),而湿段(5、5a)与大气相通,其特征为:壳体(1)一端相邻通道的每一干段(4)和湿段(5)通过做在纵向隔板(3)上、靠近干段(4)一端的孔(12)相互连通,同时每个相邻湿段(5)在与对应于它的干段(4a)的连接处装有堵盖(13),壳体(1)相反一端干段(4a)的进气管(7)与室内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SU 1986-7-9 4091978;SU 1987-3-6 41990891.间接蒸发式室内空气致冷装置包括带底槽(2)的壳体(1)和布置在壳体(1)之内的、制成多个纵向隔板(3)形状的热交换表面,这些隔板形成通道,每个通道有彼此相连的干段(4)和湿段(5a),它们又与相邻通道的干湿段(4a、5)交错排列,同时干段(4、4a)分别具有与增压器(8、9)连通的进气管(6、7)和与室内连通的排气管(10、11),而湿段(5、5a)与大气相通,其特征为壳体(1)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瓦勒里S马索琴科阿尔特尔R迈奥尔斯基尼古莱P维迪耶夫维克多Y耶基门科
申请(专利权)人: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U[苏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