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228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涉及测绘装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由于无人机在降落时由于自身重力具备一定重力加速度,在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极易发生无人机损坏的情况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两侧设有机翼,所述机身的机头底面设有摄像装置,所述机身的底面连接有三根弹性支撑杆,三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底面通过安装架均安装有滚轮,三个所述弹性支撑杆在机身底面呈三角形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通过三根弹性支撑杆和滚轮在无人机降落与地面接触的时候能够起到较好缓冲效果从而避免无人机损坏的新型测绘无人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
本技术涉及测绘装置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
技术介绍
测绘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地图,供规划和管理使用,当前几乎全部的摄影测量状态,小区域高精度地形图测绘,一直依赖于野外的人工作业方式。作为传统航空航天遥感手段的提升,无人机测绘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的无人飞机对于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使用条件差别很大,并且大都携带和使用不便,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06043693A的中国公开专利一种测绘无人机,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机体、前起落架、后起落架、机翼、螺旋桨、尾翼、红外线测距装置、马达、电池、无线电收发装置、夜视装置、自动驾驶仪、测绘工具舱、GPS定位装置、储存器装置、舵、伞舱、太阳能面板,机体下部前端设置有起落架和后部设置有后起落架,机体连接机翼,尾翼安装于机体的尾部,马达装置于机体前部的内部,马达连接于螺旋桨,红外线测距装置安装于机体前端的外部,电池设置于机体的下部空间内,无线电收发装置安装于机体的上端尾部,夜视装置安装于机体前端红外线测距装置的上部位置,自动驾驶仪安装于机体内部机翼下方位置,测绘工具舱及GPS定位装置安装于机体中间的位置,储存装置安装机翼的尾部,伞舱安装于机体前端的顶部,太阳能面板安装于机体外顶部机翼后的位置,舵安装于尾翼上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对于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使用条件差别很大,并且大都携带和使用不便,成本较高的问题,但由于无人机在降落时由于自身重力具备一定重力加速度,在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极易发生无人机损坏的情况。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三根弹性支撑杆和滚轮在无人机降落与地面接触的时候能够起到较好缓冲效果从而避免无人机损坏的新型测绘无人机。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两侧设有机翼,所述机身的机头底面设有摄像装置,所述机身的机尾两侧设有尾翼,所述机身的底面连接有三根弹性支撑杆,三根所述弹性支撑杆底面通过安装架均安装有滚轮,三个所述弹性支撑杆在机身底面呈三角形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机翼能够产生升力,以支持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并且尾翼能够增加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的稳定性,而摄像装置能够进行拍摄,对无人机飞行路线上的环境进行拍摄,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得到有效数据,而在无人机降落至与地面接触时,滚轮先与地面接触,滚轮通过安装架将反作用力作用给弹性支撑杆,从而使得弹性支撑杆能够发生一定弹性形变来进行缓冲,避免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到机身上,防止机身由于反作用力而发生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杆包括与机身底面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将其竖向贯穿的通槽,所述通槽内固定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内滑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通槽内设有位于机身底面与顶杆之间的弹簧,所述连接筒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所述顶杆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盖,所述安装架与连接盖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和连接盖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所述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分别铰接有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所述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的另一端相互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滚轮与地面接触时,滚轮通过安装架将作用力传递给连接盖,连接盖将作用力作用在顶杆上,从而使得顶杆在连接筒内发生滑移,并且顶杆挤压连接筒内的弹簧,从而使得弹簧受到压缩,而后弹簧通过发生弹性形变对反作用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并且在此过程中连接盖通过连接块二带动向上位移,连接块二与连接杆二铰接的一端上升,从而使得连接块一与连接块二之间的间距缩小,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之间的角度缩小,从而在此过程中对顶杆起到较好的限位效果,避免顶杆通过安装架和连接盖带动滚轮发生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轮的外圈设有橡胶轮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橡胶轮胎,从而使得当滚轮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橡胶轮胎能够发生适当弹性形变,从而对反作用力起到一定的削弱效果,从而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身顶面中间开设有与机身内部导通的安装腔,所述机身内滑动连接有用于遮蔽安装腔开口的挡壳,所述机身内设有用于驱动挡壳的移动结构,所述安装腔内通过若干伞绳连接有降落伞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无人机需要降落的时候,能够通过移动结构带动挡壳移动,从而使得挡壳从安装腔内移开,使得其不再遮蔽安装腔的开口,而后在降落过程中降落伞一从安装腔内脱离并且展开,通过伞绳对无人机的机身进行拉扯,从而起到较好的缓冲降落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伞绳上连接有位于降落伞一正下方的降落伞二,若干所述伞绳上连接有位于降落伞二正下方的降落伞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从而使得无人机在降落时,能够同时通过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进行缓冲降落,并且当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中任意一个发生破损情况的时候,其余两个均能够支持无人机进行缓冲降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的面积大小依次缩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的面积大小依次缩小,从而使得降落伞三不会对降落伞二与空气的接触面进行遮挡,降落伞二不会对降落伞一与空气的接触面进行遮挡,从而使得降落伞一、降落伞二和降落伞三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并且进行有效缓冲降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结构包括设在机体内的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一根沿机身长度方向设置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开设有螺纹孔的螺纹块,所述螺纹块与挡壳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需要控制移动结构来带动挡壳进行移动的时候,能够通过开启微型电机,从而使得微型电机带动其输出端的螺纹杆发生转动,并且由于螺纹块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在螺纹块上,而螺纹块与挡壳固定连接,螺纹块跟随螺纹杆带动挡壳转动时,挡壳受到机身内部的限位,从而使得螺纹块带动挡壳在螺纹杆的长度方向上发生位移,从而使得挡壳能够在移动结构的驱动下展开或者关闭安装腔。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型电机上耦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耦接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耦接有设在机身上的无线接收器,所述无线接收器无线连接有控制终端,所述控制终端内设有与无线接收器无线连接的无线发射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需要控制无人机上的移动结构时,人们能够通过控制终端控制无线发射器发出信号,机身上的无线接收器受到无线发射器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传递给单片机,经过单片机的处理后,单片机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会控制微型电机开启或关闭或正转或反转。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人们在无人机进行降落的时候,能够通过控制终端控制无线发射器发出信号,而后机身上的无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两侧设有机翼(2),所述机身(1)的机头底面设有摄像装置(7),所述机身(1)的机尾两侧设有尾翼(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底面连接有三根弹性支撑杆(5),三根所述弹性支撑杆(5)底面通过安装架(19)均安装有滚轮(6),三个所述弹性支撑杆(5)在机身(1)底面呈三角形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两侧设有机翼(2),所述机身(1)的机头底面设有摄像装置(7),所述机身(1)的机尾两侧设有尾翼(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底面连接有三根弹性支撑杆(5),三根所述弹性支撑杆(5)底面通过安装架(19)均安装有滚轮(6),三个所述弹性支撑杆(5)在机身(1)底面呈三角形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杆(5)包括与机身(1)底面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上开设有将其竖向贯穿的通槽(10),所述通槽(10)内固定连接有连接筒(9),所述连接筒(9)内滑动连接有顶杆(13),所述通槽(10)内设有位于机身(1)底面与顶杆(13)之间的弹簧(11),所述连接筒(9)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套(12),所述顶杆(13)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盖(14),所述安装架(19)与连接盖(14)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12)和连接盖(14)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一(15)和连接块二(16),所述连接块一(15)和连接块二(16)分别铰接有连接杆一(17)和连接杆二(18),所述连接杆一(17)和连接杆二(18)的另一端相互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6)的外圈设有橡胶轮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测绘无人机,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兆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顿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